石油产品酸值测试方法比较

来源 :精细石油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了几种不同的酸值测试方法,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B/T 264与GB/T 258酸值测试结果基本相同.对于常规油品,如汽轮机油、齿轮油、液压油、空压机油等试样,酸值测试结果由大到小分别为ASTM D974、GB/T 7304、ASTM D664,其中GB/T 264的测试结果与ASTM D664结果更为接近.电位滴定测试中,突跃点法与以pH=10为滴定终点的缓冲点法结果更为相近.常规的润滑油试样建议采用ASTM D664标准中缓冲点法进行检测,以降低不同油品间酸值测试差异.对于酸值含量较低的试样如汽油、柴油,采用GB/T 258测试方法会更直观观察到滴定终点.对于含有黏着物的燃料油试样更适合使用温度滴定方式测试.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通过细管实验,研究不同压力下注入CO2的采出率、气油比随注入CO2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南华201区块CO2注入的最小混相压力.结果表明:在非混相驱时,采出程度与注入孔隙体积呈正相关,注入气体突破后,采出程度增加幅度不大;在混相驱时,气油比在注入气体突破后迅速上升,充分表明了注入气的整个过程是经过多次接触并不断使注入CO2更加富化的过程.与非混相驱对比,混相驱的采出程度趋势相同但增加幅度大,采油效果更好.采出程度变化情况与注入压力相关,注入压力不同,采出程度也不相同.南华201区块注CO2最小混
为提高芡实壳(RES)吸附镉离子(Cd2+)性能,选用半胱氨酸为改性剂,通过酯化法对芡实壳进行化学改性得到改性芡实壳(MES).以MES的饱和吸附量为参照因素,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对改性剂用量、改性时间和改性温度3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通过3因素3水平共17组实验进行响应面分析,当RES用量为3 g时,优化改性条件为:改性剂用量0.30 g、反应温度143℃、反应时间2.0 h,此条件下制备的芡实壳吸附剂的吸附量由1.71增至11.15 mg/g.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
临兴区块地层非均质性强,具有低孔、低渗、低温、低压的特点,需要后期压裂改造,才能实现工业化气流.随着该区域的钻井数量逐渐增多,储层伤害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对地层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超双疏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超双疏剂能够使岩心孔喉表面润湿性由亲水亲油向疏水疏油转变,有效降低低渗储层发生自吸水锁概率,达到保护储层的目的;同时,3%质量分数的超双疏剂比传统的抑制剂KCl和聚醚胺等具有更好的抑制性能.现场应用表明,加入超双疏剂后的钻井液黏度低、切力高、老化前后性能稳定,应用双疏钻井液
为了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强化安全气囊对乘员保护作用,提出一种基于偏差校正的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自动校准方法.以安全警示灯出现闪烁次数为依据,读取故障代码,诊断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状态,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外部故障校准,调整前束尺寸,获取线路校准有效距离;在此基础上,将汽车碰撞安全性作为头部损伤评价指标,衡量出不同时间段内,汽车加速度与乘员头部位移距离,确定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具体点火时刻,设定移动窗式积分法与ARM A模型预报法校准不同环境下安全气囊系统的点火时刻,完成内部校准,通过系统外部和内部校准实现汽车安全气囊系统
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首次将乙腈萃取法应用于异丁烷装置,该装置萃取单元以醚后C4为原料,加入萃取剂乙腈,通过萃取精馏将醚后C4中的烷烃和烯烃分离.4年的运行情况表明:乙腈萃取法能够有效地分离醚后C4中的烷烃和烯烃,烷烃中烯烃含量平稳可控,满足加氢进料要求,烯烃产品质量合格.同时,低浓度乙腈在高温下水解严重,造成溶剂回收塔下段塔盘腐蚀严重,回收塔顶乙腈质量分数为55.0%~60.0%,远低于设计参数(78.5%),需更换不锈钢塔盘减少腐蚀.受原料杂质及自身水解的影响,乙腈溶剂中的杂质含量不断上升,经过3年运行,
通过添加皂土,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多孔水凝胶复合吸附剂.分别利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以对吸附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水中铅和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凝胶试样为网状多孔结构;在初始溶液pH值5~6,吸附时间6 h,Pb2+的质量浓度50 mg/L,Cd2+的质量浓度10 mg/L的条件下,吸附剂对Pb2+和Cd2+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0% 以上,对Pb2+和Cd2+吸附量分别为22.5 mg/g和4.5 mg/g.
针对J油田面临油田层间、层内矛盾突出,指进现象严重等问题,研究了目标油田地质油藏特征及注采工况条件,制备了适合J油田的层内生气复合泡沫调驱体系.通过测定不同浓度配比的自生气体系生气量,优选出体系浓度及配比;通过搅拌法和泡沫扫描仪法,优选出起泡剂QP-5;通过成胶实验,筛选出强化剂体系(干粉聚合物3000 mg/L+交联剂3000 mg/L):三者复配形成层内自生气复合泡沫调驱体系.封堵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层内自生气复合泡沫调驱体封堵率达到97.32%;层内自生气复合泡沫调驱体系能够启动中、低渗岩心的剩余油
锌的可充电电池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但锌枝晶的问题会导致其库伦效率降低,发生短路,甚至形成“死锌”.利用沉淀法制备新型复合材料ZnSO4·3Zn(OH)2·H2O@石墨烯作为电池的负极,使用2 mol/L K2SO4作为电解液,利用沉淀-溶解机制以达到实现抑制锌枝晶的目的.采用X线衍射仪(XRD)对循环前后的负极材料进行表征,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观察其形貌,结果表明,制备的新型负极材料在2 mol/L K2SO4电解液中能够完成1000次全放电/充电循环,库伦效率接近100%,容量保持80%,可以有效
利用纳米二氧化硅(SiO2)表面带有羟基特性,通过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 H550)对其表面进行有机改性后,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接枝聚丙烯酸二十二酯(PDM A),得到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粒子(SiO2@PDM A).利用红外分析、热重分析、扫描电镜等对其化学结构、接枝率和表观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考察改性原油蜡析出情况剂及蜡晶形貌尺寸变化.结果表明:纳米SiO2表面成功接枝聚丙烯酸二十二酯,SiO2@PDM A表面接枝率为46.0%,改性后纳米SiO2粒径变大
为避免触发酸化储层改造中使用强溶蚀酸液体系造成的二次伤害和储层出砂,通过酸-岩溶蚀能力、抑制二次沉淀、天然岩心酸化模拟和单轴抗压分析研究了一种弱溶蚀酸液体系.该酸液体系溶蚀能力只有常规土酸酸液溶蚀能力的30% 左右,对各种二次沉淀物质抑制能力均强于标准土酸.弱溶蚀酸液处理后岩心抗压强度下降率为土酸处理后的35.4%,综合酸化性能评价实验中弱溶蚀酸液体系能将被污染的岩心渗透率恢复到107.1%.弱溶蚀酸液体系实际应用海西部某油田某井W3段Ⅵ、Ⅶ上、Ⅶ下油组砂岩储层,恢复该井产能且增油133.28 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