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完成那些在接受教育之前不能完成的事情。为实现这个教育目的,就要不断地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教师要“教”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学生也要“学”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二者必须和谐统一。基于这种理念,对初中化学教学而言,就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方式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引起的。可以说,没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没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改变学生, 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与“学”和谐统一,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转变行为角色
有效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说:“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他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帮助者,重在“解惑”,解决学生自己学习的疑难。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把学习的机会和权力还给学生,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全力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多创造让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教师是组织者,就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科学探究和小组合作。教师是引导者,作用在于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来”,再“走出去”,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积极分析和提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发展。教师是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学习交流的共同体,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能够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聆听学生的看法。在学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歧,遇到的疑难,教师都要做好帮助者,引导、点拨,让学生走出困惑。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将不能做的化学实验通过网络视频展示给学生,将学生无法看到或难以想象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通过动画模拟出示给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从而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以师生的交流活动为主,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少或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以教师为主,基本流程是:教师设置或提出问题,学生答,答不出时教师解释,然后教师给出知识点,学生记忆或做笔记。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合作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思考和讨论也就没有深度,是浅层次的,不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智力的提高。在缺乏彼此支持、交流的环境中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不懂得合作,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合作意识,在互相交往中,更不懂得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这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无疑是有害的,也很难创造出成果。显然,这与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悖。因此,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改变这种现状,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倡导的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目标相一致。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积极创设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彼此尊重,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转变教学思维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有效果,尤其是在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上的提高,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多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做文章,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和深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中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而化学本身做为自然学科,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来自然学科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而绝不能死记硬背科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特别是化学实验的优势,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知识,在探究中发展创新思维。
有效教学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追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的机遇。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责任,让教育真正有实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中学)
转变行为角色
有效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目的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说:“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他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帮助者,重在“解惑”,解决学生自己学习的疑难。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把学习的机会和权力还给学生,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全力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多创造让学生探究和合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教师是组织者,就要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科学探究和小组合作。教师是引导者,作用在于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走进来”,再“走出去”,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积极分析和提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发展。教师是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学习交流的共同体,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者,能够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聆听学生的看法。在学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歧,遇到的疑难,教师都要做好帮助者,引导、点拨,让学生走出困惑。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将不能做的化学实验通过网络视频展示给学生,将学生无法看到或难以想象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通过动画模拟出示给学生,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从而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以师生的交流活动为主,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少或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以教师为主,基本流程是:教师设置或提出问题,学生答,答不出时教师解释,然后教师给出知识点,学生记忆或做笔记。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合作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思考和讨论也就没有深度,是浅层次的,不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智力的提高。在缺乏彼此支持、交流的环境中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不懂得合作,缺乏团队精神,没有合作意识,在互相交往中,更不懂得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这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无疑是有害的,也很难创造出成果。显然,这与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悖。因此,实施有效教学,就要改变这种现状,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倡导的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目标相一致。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积极创设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彼此尊重,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转变教学思维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有效果,尤其是在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上的提高,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多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做文章,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和深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中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而化学本身做为自然学科,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来自然学科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而绝不能死记硬背科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特别是化学实验的优势,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知识,在探究中发展创新思维。
有效教学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追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的机遇。教师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责任,让教育真正有实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