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你的灵魂有没有回家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303237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去世已经十余年了,我对母亲的记忆,最深的不是她对我们的那份慈母情怀,而是她与父亲的感情。因为母爱早已化成点滴渗进我们的每一寸肌肤,成为不需要刻意回想却永不褪色的平淡。
  母亲年轻时很漂亮,虽然整天罩着破衣烂裳,却依然无法掩饰那份天然的美。母亲是农村中少有爱干净的女孩,长长的头发编成四股辫子垂在胸前,清澈的眸子透着灵气。在嫁给父亲之前,母亲是结过一次婚的,但那段婚姻不到一年便因她的前夫病逝而结束了,那年母亲才22岁。不幸的打击并没有使母亲放弃对生活的渴望,她依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当年父亲悄悄参加了重庆首批飞行员考试,考上后回来办调动手续时,被平时意见不合的同事以“企图打入空军内部进行颠覆活动的反革命”为名,告了黑状,最后被解除了工作遣送回老家。这项罪名让英俊的父亲年近30都还没有哪个女孩敢嫁给他,直到1967年,经媒人牵线,父亲和母亲走到了一起。
  在我们那个封闭的村子,“反革命”的帽子只是让人可怕,却不可笑,反而是找了个二婚女人做妻子是件丢面子的事。爷爷对父亲娶一个二婚女人也颇有微词,可父亲觉得能讨到母亲,很是心满意足。许多年后,父亲对母亲说:“孩子他爷爷怎么也想不到,我娶的是方圆几十里最俊俏最贤慧的媳妇。”母亲微红着脸拧他一下,父亲顺势握住她的手,在母亲干枯的手背上轻轻地拍起来。
  母亲对父亲是否满意,我无从得知。母亲去世时,我才14岁,正寄宿在镇上中学,所以没有什么体会。只是听说,母亲去世前满脸依恋地看了一眼父亲,叹了口气,才极不情愿地闭上了双眼。
  有一阵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因为在柏林电影节上捷报频传,令我印象深刻。第二年的清明节,我专门去找碟来看,而后哭得一塌糊涂。电影的感人情节虽然虚构,但与我的父母经历却有许多真实的故事,而今回想依然令我热泪盈眶。
  父亲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惟一的男丁,一直得到爷爷的偏爱。那时吃饭得靠挣工分,我们五姐弟陆续出生后,给父母增加了很大的生活压力,但幸得爷爷不少照顾。爷爷九十三岁高龄去世时,母亲哭得非常伤心,她的哭诉清楚地表达了多年来爷爷照顾我们五姐弟的血浓真情,让前来奔丧的亲友无不泣然动容。
  母亲完全是累出病的。一家八口人的口腹需求,就让父母够累了,可是母亲坚持让我们上学。所以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姐弟五人全部都是对家庭活计毫无帮助的学生。在我们那个近两千人的村子,同龄人当中很多连学堂门槛都没进过,全家人都是初中文化以上的,只有我们一家。
  1986年,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这时父亲的问题得到解决,政府虽没恢复他的工作,但补了近两万元的工资。父亲强拉着母亲去湖南的吉首医院检查,结果却诊断是癌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母亲的病情得到缓解,她心疼钱,死活要回家。回到家来,我们发现母亲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那几年,身子骨还算硬朗的父亲几乎常年就在照顾母亲吃药打针。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块时,我注意到母亲不像往日那样满脸慈爱地注视着她的孩子们嘻笑打闹,而总是安祥地看着在灶旁忙碌的父亲。灶上瓦罐里煨着的是母亲要喝的中药,父亲弓着身子,不时揉一揉被柴烟熏红的眼睛,时而转头看看母亲,傻傻一笑,微微点头。此时母亲那铺满皱纹的脸上,就会浮上一小片红晕。
  那年秋天,母亲的病再一次发作。家里已经没什么钱了,父亲向银行贷了款,准备送母亲去医院。可能是感觉生命已经走到尽头,才走到半路,母亲却怎么也不肯去了。我们那里的风俗,人在外面去世,是不能回家的,她不想让自己的亡魂无家可归啊。父亲只好依从。回家路上,走不上一百米,父亲便叫帮忙的邻居把担架放下来,然后看看母亲,并伸出手指在母亲的鼻翼下探一探,确定有气息后,再请邻居抬起担架往回走。可怜的母亲没能回到家就去世了。当担架又一次放下来,父亲的手指刚探到母亲的鼻翼下,母亲突然睁开眼睛,满脸依恋地看了一眼父亲,叹了口气,就极不情愿地闭上了双眼。父亲叫了好几声,却再也没见回应。那一刻,父亲忍不住泪流满面……
  尽管母亲是在回家的路途中去世的,但父亲不想让母亲的亡魂四处游荡,所以他置种种忌讳于不顾,仍然把母亲带回了家。多年后提及此事,父亲总是幽幽地说:“如果真的犯了忌,给你们几姐弟带来不好的运气,你们就骂我吧。我当时真的怕你们的母亲一个人走在路上会孤单。”每每听到父亲这样说,我都忍不住想流泪。父亲哪里知道,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感激父亲不顾那些农村忌讳,让母亲的亡魂回到那个她苦心经营了二十余年的家。
  母亲去世时,年仅48岁,按风俗未满50岁的亡魂是不能进入堂屋的,所以邻居帮忙把辞世的母亲停放在祖屋的厅口。出殡的前一天,父亲挨个把我们五姐弟叫到母亲的棺材前,让我们双手擎着一束长纸幡,跪在用稻草扎成的凳子上,召唤母亲那丢在半路的亡魂。
  一声声啼哭,一声声呼唤,撕心裂肺、痛彻心扉……只是我不知道,母亲的亡魂是否已经回家?
其他文献
一    晾衣竿来自四川汶川县,真名叫林有水,长得特瘦,不高,160厘米,一顿却能吃下两斤肥猪肉,还常说:哪个说猪皮上有毛,给我拿来。但无论他怎样能吃,还是猴子似的,始终长不起肉,工友们就叫他晾衣竿。  近两年时间以来,晾衣竿都和我们在一起做泥水工,手艺不错,为人诚实,特别喜欢吃辣椒,越辣他越喜欢,这和我一样,不辣的辣椒就当吃青菜,所以,我们都喜欢买那种人见人怕的“小米辣”来腌制,哪怕嘴巴里辣得咝
期刊
父亲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曾使少不更事的我认为他不疼爱我,在心里滋生出对父亲的恨意来。要不是那次不期而至的抢劫事件,我对父亲的恨,恐怕会一直延续下去。  那是去年年底的某个周末。那天,在龙岗天虹商场的107国道处,我搭上了一辆去东莞长安的大巴。万万没有想到,那辆大巴竟然会是人人谈之“色”变的黑车。大巴行至广深高速公路上时,全车三十余人,被一群手持砍刀的彪形大汉给抢劫了。我携带的500元和手机被
期刊
习惯于在每个午后,遥望那夕阳西下的地方,虽分不清东南西北,但我依然断定,那就是家的方向。  和许多离家的游子一样,我流离在异乡的街头,迷失在茫茫人海。  心中有一把分明的尺子,我用来衡量与家的距离。刻度是一公里、十公里,或者更长,我不明白。只知道,家离我很远,家也离我很近。  不知是一种习惯,还是出于内心的那份渴盼,总是憧憬在遥望家的时候,能瞧见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和父亲劳累一天后,依然带着微笑
期刊
无题宫 卫 (河北)    陷阱不一定只在脚下  王家军 (江门)    醉翁之意 平凡 (江苏)    落马图 王建新 (湖北)    真好笑 韦荣景 (广西)
期刊
世界是灰色的,心境也是  我听见太多的人说无常  我和他们一样  叹息着生命之轻  像白鸽并不规则的轨迹  人们的惆怅并不相同  我固执地相信  谁都发生着一场内心的地震    生命不过是一枚枫叶  但愿人们记住它一生的殷红  幸而我找到了最完整的一叶  我相信夕光中总有惊喜  它在我的指间徘徊  它在冥冥中进行着传递  它又将如何抵达  它的归宿,它落定的尘埃    抹去尘世的灰  我兀自流浪在
期刊
离家的行囊已经鼓胀  无法再融进的亲情  盛满我忧伤而眷恋的心房  雪花飘洒  在母亲的白发上慢慢融化  母亲啊  你满脸流淌的何止泪花  是爱  是无尽延伸的牵挂    在远方为追寻心中的梦想  在他乡我已走过春夏秋冬  如今  远离家的行囊里  有我易碎的坚强  和思念的疯长  化作一缕潮湿的霉味  凝成泪  洒落在梦回的故乡  (528458广东中山五桂山镇花塘工业区立达公司)
期刊
冷慰怀,1945年出生于江西宜春,曾种田、做工、当编辑。1983年开始文字创作,出版个人诗文集6册,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夯击    ——献给中国的八百万农民工  请善待农民工吧  那些水泥桩般的汉子  从土里长出来  又被历史夯进土里  成为一幢幢高楼的基石    悬挂在脚手架上  蛰伏在污水管中  爬行在电缆沟里  脖子两侧青筋暴凸  如一截超载负重的螺纹钢  固守着不屈的自尊 
期刊
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  稻子或者玉米  自幼在乡下的田野生长  喝惯了天然的雨露  自由的阳光  自从走进了城市  就被流水线栓起来圈养     工衣包裹的青春  像车间苍白的灯光  单调缺少色彩和光芒  被机器磨了又磨  在汗水里泡了又泡  然后与那些产品一起  打包流向远方  (512000广东韶关乳源县民族实验学校余秋生转)
期刊
风吹过疏篱的缝隙  留下岁月的银丝  一根根,一绺绺  将母亲的人生缠绕    桃花年年谢了又开  涌动着麦秸的气息  桃树下的母亲  已经苍老,一把桃木梳  梳不清流年旧事    妈妈,我从遥远的异乡  为你买回一千把梳子  也比不上那把缺齿的桃木梳  如今它跟你一起变老  在我内心深处  那是最温暖的记忆  (430010湖北武汉汉口惠济路29号1栋1楼1号)
期刊
是夕阳,撂下金色的纤绳  把一天的疲惫卸在了远山  是河畔一头披着霞光的牛  头埋入水中  仿佛要饮尽一河的清凉  是一群锄草的人  像一群黑色的鸟  把一天的飞翔种在麦田  是山那边的暮色——  一扇虚掩的门  遥远的风中将我的乳名呼唤    是我趟过一条条河  翻过一道道的梁  才能看见躺倒在山脚的村庄——  母亲的村庄  几爿破旧的屋顶  昏黄,绒毛一样的灯光  是母亲站在洒满银币的夜空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