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扎染?童趣童心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项目:本文系是浙江省2013年体卫艺专项研究课题《丝绸扎染·童趣童心——基于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之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编号:stwy02)的研究成果
  摘要:课题组在开展基于小学生美术创新力的丝绸扎染活态传承之有效性研究时,主要关注到了美术创新教学活动的以下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接纳过程——在小学低段年级中通过认知迁移引导达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意识的准备”、“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认同过程——在小学中段年级中通过发散思维的引导完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能力的酝酿”、“ 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自由运用——在小学高段年级中通过具有学校特质的扎染作品创作实现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的‘准创新顿悟’”。不仅让“活态传承,活在当下,创造表现,抒发童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尤其是美术课堂)最重要的特点,在学生丝绸扎染技艺的体验与创新到自由表现新视界过程中,进一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丝绸扎染;创新力;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孩子抓起。但是,我们必须以一套适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和需求的模式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纯技法的复制体验活动演变成更具创造性的继承过程。“丝绸扎染”是运用丝绸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扎染方法,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追溯千年的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我校在丝绸扎染技艺方面的近十年研究,已经基本理清了丝绸扎染的文化脉络,2008年被列入下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我校主编的校本课程《丝绸扎染》于2008年11月由杭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并用于学校综合实践课。但是,“体验与模仿”为主的学习形式同样还是将学生置于了丝绸扎染的“旁观”状态。基于丝绸扎染的特色,笔者以为,必须要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的“旁观”和“体验”状态向 “深入”和“创新”阶段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如何由原来的被动体验向主动介入发展?”“如何由前期的纹理与纹样的重现向构成与意境设计意识发展?”“如何由前期的技艺性体验向自由表达内心世界深入?”才能探究一条以创新为主要实践方向的丝绸扎染(及其为代表的相类似非物质问遗产)有效的活态传承途径。
  1基于小学生美术创新力的丝绸扎染活态传承之有效性研究的三个阶段
  这里的创新力,主要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存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就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围绕问题收集信息,并试图使之概括化和系统化,使问题和信息在脑细胞及神经网络中留下印记。结合丝绸扎染的传承要求,本课题讨论的存储准备主要就是对这一传统技艺的有效接纳。以一种有别于将其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被动接受式体验活动,并以美术认知迁移过程来破除思维定势,并达成基于丝绸扎染文化的创新意识准备。2)思想加工阶段。在围绕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索时,人脑会不断地对神经网络中的递质、突触、受体进行能量积累,为产生新的信息而动作。这一阶段也常常叫做探索解决问题的潜伏期、孕育阶段。结合丝绸扎染的传承要求,本课题讨论的思想加工主要就是对这一传统的基本技艺图谱,使得丝绸扎染技艺应承有序。以一种有别于将其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单一接受过程,并以美术发散思维过程来对丝绸扎染文化的认同,达成基于丝绸扎染技艺的创新意识孕育。3)顿悟阶段。人脑有意无意地突然出现某些新的形象、新的思想,使一些长久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突然之间得以解决。进入这一阶段,问题的解决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创造主体突然间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特定启发唤醒,创新意识猛然被发现,以前的困扰顿时一一化解,问题顺利解决。这一阶段是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被称为“直觉的跃进”、“思想上的光芒”。丝绸扎染的在小学美术课堂的传承过程中,要想直觉跃进和思想光芒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本文将讨论的“顿悟”主要就是对这一传统技艺的自由运和区别随意扎染、适合纹样以及少数图案式人物构成丝绸扎染作品形式,力求表现小学生生命力的作品,力图“准创新顿悟”。
  因此,课题组在开展基于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的丝绸扎染活态传承之有效性研究时,主要关注到了美术创新教学活动的以下三个维度:首先,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接纳过程——这里主要思考是在小学低段年级中通过认知迁移的引导达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意识的准备;其次,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认同过程——这里主要思考是在小学中段年级中通过发散推理的引导完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能力的酝酿;第三,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自由运用——这里主要思考的是在小学高段年级中通过具有学校特质的扎染作品创作实现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的“准创新顿悟”。
  (1)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接纳过程——在小学低段年级中通过认知迁移引导达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意识的准备。根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仍保留着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无意性、情境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點”“重过程而轻结果”等心智特点。校本教材在低年段安排了难度较低的随意扎染技法。但是,安排在低年级的随意扎染方式及丝绸扎染随意扎有趣结果只能够短时期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多次重复候“新奇感”很快就会过去。因为少了创意的设计,所以也就很难有真正意义的“进入”式接纳,而且会有形成思维定势的危险。课题组用“旧玩具新玩法”来辅助低年级学生对丝绸扎染的接纳过程,将拼插或者可拼图等半成品玩具的美术创意造型迁移到简单的创意丝绸扎染技法。既能持续激昂低段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在兴趣盎然的创新活动中积极地接纳丝绸扎染的艺术魅力。
  1)发挥玩具的亲和价值,解除对新认知的心理障碍。如果说玩具是儿童的单词,游戏便是他们的语言。因此,课题组提供了一些低段学生熟悉的积木类玩具(比如七巧板、拼插木模型、磁铁等)。传达了放任轻松的氛围,进一步通过玩具创意游戏,帮助他们理解接纳新的学习任务的环境,以求促进他们表达出自己广泛的想法和感觉。2)发挥玩具的表达意义,完成对新认知的过渡功能。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半成品才是最好的开发大脑功能的玩具。例如:利用旧玩具部件和磁铁固有形状重复组合成图形等。基于丝绸扎染的平面造型要求,课题组还对手机到的旧玩具适当改造,以充分发挥所有玩具的平面平图功能。例如:将一套立体木模型拼插玩具拆解为几组平面镂雕版拼图玩具等。这些半成品玩具的创意拼图造型游戏,不仅翦除了图案扎染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3)促进创新的迁移价值,完成丝绸扎染有效接纳。当把丝绸紧紧夹在磁铁拼图与小铁板之间,或者被紧紧夹在木质拼图和木板之间时,就做好了创意夹缬的染色准备,随后通过浸润煮染拆解模板漂洗后,一幅幅现代“活版夹缬” 。课题组将丝绸扎染在美术课堂创新教学中,从随意扎缬到“活版夹缬”完成了一场对丝绸扎染“走进式”的认知过程,是原先综合实践中单一随意扎染体验无法达成的文化接纳之升华,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认同过程——在小学中段年级中通过发散思维的引导完成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创新能力的酝酿。根据小学中年段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飞跃或是质变的转折时期”等心智规律,课题组将校本教材中涉及图案构成骨架的推理与设计从新整理在了在小学中年段。并充分发挥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在美术教学中发散推理的创新能力训练价值,梳理了丝绸扎染图案构成骨架简谱,并用“创意夹折扎染法”引导学生能发挥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根据结构扩展和重组的思路,“创新设计”出更多的丝绸扎染图案构成骨架,创作出更加复杂精美的作品。不仅使得丝绸扎染技艺应承有序。并以美术发散思维过程来对丝绸扎染文化的认同,达成基于丝绸扎染技艺的创新意识孕育。
  1)推理图案构成,孕育“发现之旅”。课题组力求把每一种图案的基本构成骨架更典型、简明、准确地呈现出来,以适宜师生开展发散推理。因为丝绸的柔薄韧特性,只要“折叠” 就能出现图案构成骨架。于是课题组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主要是在“折与扎”上做了如“一折多变”等经营,学生的这些“创新”实际上是对其尚未掌握知识的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之旅”。2)探究展示形式,提升成就之感。课题组所做的就是尽力将学生的这些成果找到最快和最有效的物化展示,以最大化和最持久化激昂学生的创新动力。展示不仅关系丝绸扎染作品,还是关注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在作品展示中激励自我成就感,在相互欣赏中丰富视觉创新的信息。3)整理探究成果,内化创新思路。课题组在每次引导发散思维后还进行收敛思维,整理出“创意夹折扎染法”的发散推理后某一类图案的构成骨架“简谱”。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历程画出了“线性图”,更是从更深层心底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以符号化作了质性肯定。
  (3)引导学生对丝绸扎染自由运用——在小学高段年级中通过具有学校特质的扎染作品创作实现对丝绸扎染活态传承的“准创新顿悟”。根据高段年级学生“处于儿童后期阶段”的心智发展规律,课题组引导学生开展表现校园生活、生活见闻、综合视觉构成等具有时代特质的丝绸扎染探究,将丝绸扎染作为记录和表述学生的现代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通过一系列力求表现儿童生命力的作品,实现对丝绸扎染这一传统文化或者意味的现代诠释,力图“准创新顿悟”。
  1)丰富丝绸扎染技艺,综合探究丝绸扎染新视界。根据高段年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不断增强,对所获得的表象能够创造性地加工改造……”等心智特征,课题组提升随意扎染、适合纹样的技艺,进行综合应用形式的丝绸扎染画面构成练习,提升了学生的丝绸扎染技艺和综合创新能力,将新视界、新体验融入到扎染作品的内容、构成和内涵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2)拓展丝绸扎染母题,探寻抒发童心新载体。根据“……逐渐形成爱憎荣辱等高级情感,社会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和友谊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等心智特点。在高段年级探究以“缝绞”法为主要技法,以表现学生校园生活、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为主题的,以人物为画面主角的丝绸扎染作品创作。将由前期的“纹理与纹样”向“构成与意境”和“绘画性”发展,逐步形成融丝绸扎染技艺、小学高段学生语境、国画构图为一体的形式,且更易于、乐于抒发童真童趣的艺术表现语言和载体。
  2基于小学生美术创新力的丝绸扎染活态傳承之有效性研究的多维度认可
  1)课题组还对二年级部分学生就“你对七巧板、木板拼图等玩具夹缬的方法有什么看法?”问题作了简单的随访,学生的回答反映出了孩子们对半成品玩具改制成扎染工具的接纳,以及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对丝绸扎染文化接纳的有效促进。2)四年级学生杜思琪用其生动的日记《妙趣横生的扎染课》写出了创新丝绸扎染课堂收获成就的愉悦感。3)四年级学生魏菁还根据丝绸扎染创新活动体验创作一副水墨画,是又一种形式对丝绸扎染文化的认同。4)国际绞缬染织协会主席和田良子对我校丝绸扎染创新传承给予了高度肯定。
  3小结
  1)本课题的研究恰好适合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关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的三个注意点”和葛兆光教授关于“文化传承的三个连续环节”论述的要论。以创新为思路,以发展的、活态的形式,营造了一条基于小学生美术创新力对丝绸扎染(可以迁移到其他传统文化)“现代视角”、“现代理解” 、“现代表述”以及“接纳”、“精选”和“诠释”的良好途径。2)本课题的探究,不仅让“活态传承,活在当下,创造表现,抒发童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最重要的特征和主要形式,在学生丝绸扎染技艺的体验与创新到自由表现新视界过程中,进一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通读陈从周先生之《说园》,获益良多,遂有所感。故本文以读书笔记之形式,借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的“三境”之说:物境、情境、意境,聊表读之所思所想,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关键词:说园;园林;物境;情境;意境《说园》一书乃基于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而论之,既是高度提炼的理论精品,亦富有文学小品的婉约清丽,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贺州学院院级科研立项项目课题2011年度项目:“《古镇人文景观的重彩语言表现研究——以黄姚古镇为例》”成果。项目编号:2011SKKY21;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3年度项目“广西南丹白裤瑶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13LX419;贺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课题2010年度项目“工笔人物画课堂写生创作化的教学探索”成果,项目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现代服装设计与中国清代建筑元素的融合》资助。项目编号CS1212003  摘要:“建筑风”作为独树一帜服装设计流派,在服装舞台上经久不衰。建筑与时装在空间构成、色彩和装饰上的共通性维系着两者间对于同一时代在设计上的诉求和审美。本文通过对建筑风的历史溯源、设计风格和设计元素三方面进行解析,意在探寻建筑风对其在当代服装设计的变迁和影响。  关键词:建筑风;服装设计
期刊
摘要:艺术家的作品跟他要解决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艺术史中总是善于归类,却缺乏个性化的研究。殊不知,就算在某一层面某些艺术家能被作为整体讨论,他们也是碰巧而已:有些人解决同一个问题,却用了不同的方法,而有的人用了同样的方法,却是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新纪实是风靡 20 世纪一时的美国摄影流派,以其中一位艺术家 DIANE ARBUS 的个案研究为例,旨在说明她的艺术“所拍”与她的经验“所见”之间的关系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12CTM019;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项目资助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
期刊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12年省级工程项目“分类分层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机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星海音乐学院“分类分层次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自始至终贯穿“教育公平”的教育理念,将其体现在分类、分层次的教育全过程设计上,落脚在分类、分层次
期刊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工业设计创新团队—项目二:中国文化特色下的原创性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核心内容,并从现代工业设计的精神需求出发,解析了三生无形设计师将传统道家文化巧妙运用于产品形态设计。展现出道家文化在工业产品形态中虚静自然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道家文化;工业设计;形态设计  0引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产品形态设计日新月
期刊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一种跨媒体的、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也应运而生,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使最初的动画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GG动画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字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给动画设计和制作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使动画设计和制作更加的多样化,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由于有了数字媒体艺术,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动漫这一朝阳产业在中国无疑具有巨大的潜力,新世纪
期刊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东北民间美术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编号12522250  摘要:通过分析成功世界动画形象设计案例不难发现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依仗是普遍存在的共性,东北民间美术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鲜明表征,对其艺术形式、题材样式和精神内涵的挖掘,无论是对动画形象艺术的深入还是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丰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动画目前正处于发展关键期,面对外来的先进技术与
期刊
课题项目:本文系安康学院教改项目《美术学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项目编号为201202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静物类课程在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举足轻重,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绘画技能的基础课程。本文试从教具的选取与设置入手,探讨如何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静物类课程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