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织物的阻燃/抗菌复合体系功能化及性能研究

来源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herine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自制的含卤胺基团与硅/磷/氮阻燃元素的化合物(DPTMS)与生物质的植酸制备阻燃/抗菌复合体系,对棉织物进行功能化整理.研究了各项加工参数对整理棉织物极限氧指数(LOI)值和垂直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PTMS与氨化植酸(PAA)的复配比例为3:2,阻燃/抗菌剂浓度为200 g/L,焙烘温度为140℃,焙烘时间为3 min时,最佳功能化整理棉织物的损毁炭长度降低至6.5 cm,LOI值提高至30.0%.同时,最佳整理样品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可以达到99.0%和98.0%.此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仪对整理前后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评估.分析表明,阻燃/抗菌剂促进了棉织物燃烧过程中膨胀型炭层的形成,并且改变了棉织物原有的热降解过程.
其他文献
结合预制装配式桥梁的优势和设计施工特性,普遍认为预制装配式桥梁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桥梁类型,但其本身的预制装配特性也决定了该种施工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和新型组合结构的不断发展创新,将其应用于预制装配式桥梁,将会明显改变预制装配式桥梁的可适用性范围.由于新材料和新结构的介入,预制装配式桥梁将会突破传统预制拼装类桥梁的限制,从施工、运输、设计等方面将桥梁建设推向简单化、便捷化、安全化发展.详细深入地分析了预制装配式桥梁的发展情况及趋势,以供参考.
以某沿海高速公路第2合同段N隧道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要点难点,从施工机具、围岩监控量测及断面检测、二衬施工及防水层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监理控制要点分析探讨.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大跨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质量受到施工技术水平、原材料配合比、地质条件等的影响较大,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也存在很大难度,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在各个环节的作用,不失为提升大跨径隧道二次衬砌施工质量的良策.
水利工程施工中隧洞开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往往涉及很多爆破作业,如何有效控制爆破作业的安全性是施工时最为重要的内容.主要以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第3标段导流洞施工为例阐述爆破作业安全控制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采用X-ray衍射、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粘胶纤维在低温热处理和碳化阶段的结构演变,分析了粘胶纤维在各个不同温度处理阶段的晶态结构、热失重行为、分子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粘胶纤维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后,晶区经历了增长、破坏及碳网平面形成;纤维在升温过程中发生了四段不同的热裂解过程,最终形成了类石墨组织结构;同时纤维表面缺陷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逐渐减少,但表面仍有缺陷存在.
在单段氧碱制浆和化学预处理氧碱制浆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机械预处理、生物预处理以及综合预处理辅助氧碱制浆的成浆性能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最适合低温氧碱制浆,但预处理周期较长;而机械预处理更适合与其它预处理方式相结合使用.经过对比分析,得到了适用于提升低温氧碱制浆效能的综合预处理方式.具体工艺为:首先将生物预处理后的蔗渣原料在90℃的热水中预浸渍5 h后,再利用粉碎机破碎至40目以下,然后加入0.5%(wt)的硫酸镁溶液与蔗渣混合均匀,在液比为1:7的前提下补充碱液至蒸煮用碱量为25%后,在氧压0.
以纤维素为原料,聚乙烯亚胺为氨基化试剂,选用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制备了氨基改性纤维素气凝胶(Cell@PEI).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比表面积分析(BET)等表征手段对制得的吸附剂进行表征分析,证明成功制得了具有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的氨基改性纤维素气凝.动力学吸附实验表明,Cell@PEI吸附Pb2+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导,遵循准二级动力学,在240 min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层吸附,吸附过程是
以纳米纤维素(NFC)为原料,分别以纯水和水与二甲基亚砜混合溶剂(H2O-DMSO)为分散介质通过定向冷冻的方式使NFC悬浮液凝固,经冷冻干燥和化学气相沉积后得到具有超双疏性能NFC气凝胶.接触角测试分析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NFC气凝胶接触角随着NF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以H2O-DMSO为溶剂制备的NFC气凝胶(FNDA-Ds)较同NFC浓度下纯水溶剂制备的样品接触角明显增大,且当NFC浓度为2%(wt)时,包括水、乙二醇、甘油、蓖麻油和十六烷在内的各液体接触角均达150o以上,表明冷冻干燥过程中D
对废旧有色棉织物脱色工艺探讨,以离子液体为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膜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以白度和脱色率等为评价指标,探讨了废旧有色棉织物脱色工艺.通过离子液体溶解制备再生纤维素膜,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联用(SEM-EDX)等研究了再生纤维素膜的机械性能、化学组成、形貌和结构.实验结果表明,以连二亚硫酸钠为还原剂,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采用还原―氧化两段法脱色,在最佳脱色工艺处理下棉织物CIE白度指数为65.1,拉伸强度损失率为19.3%,失重率为1.8%
为了考察不同形貌的固体酸对纤维素乙酰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微球状(NSP)、片状(NS)、棒状(NR)及颗粒状(NP)四种不同形貌的钛基硫酸促进型固体超强酸,将其用于纤维素乙酰化反应合成醋酸纤维素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氮气吸脱附测试(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催化剂的形貌、晶体结构类型、比表面积及孔容、结构组分进行分析,利用XRD、FT-IR对产物醋酸纤维素(CA)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酸碱滴定结果表明,上述不同形貌的钛基硫酸促进型固体超强酸
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壳聚糖进行改性得到壳聚糖季铵盐,进一步通过乳化交联法合成壳聚糖季铵盐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热热重分析(TG-DTG)、X-衍射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分析.此外,研究了壳聚糖季铵盐的浓度、油水比、交联剂用量对合成的壳聚糖季铵盐微球吸附Cr(VI)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重铬酸钾初始浓度、pH值、壳聚糖季铵盐微球添加量对Cr(VI)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ACC浓度为0.8%(w/V)、油水比为8:1、壳聚糖季铵盐与交联剂质量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