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的历史变迁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楚剧的由来、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楚剧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由于其自身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而在面对困境、继续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楚剧精神”。
  【关键词】楚剧;历史发展;历史变迁
  楚剧是湖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湖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湖北的地方剧种非常多,包括荆州花鼓戏、鄂西北的豫剧曲剧、鄂西南的民族歌舞等等,每一种剧种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和优势特点,每一个剧种也有其独有的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而在这些剧种当中,楚剧非常的杰出。楚剧曾经长时间的占据着整个剧种市场的大部分市场,楚剧已经被列为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更是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
  一、楚剧的由来
  楚剧是作为地方戏剧而产生,最早形成的时候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楚剧在最开始的时候,是由农历的正月谢神当中的民间歌舞,经过不断的改变以及发展逐渐形式当前的楚剧形式,而在那个时间段,这种歌舞的表现形式又被称作是“玩灯”,在其自身最开始的发展过程中,所参与演出的剧目很多情况下,都是利用折子戏等方式来进行,不仅曲剧情比较的单一,而且曲目也比较缺乏。在实际的剧情表演过程中,除了利用男女之间的恋爱故事作为主要表演内容之外,还利用一些家庭的纠纷来表现,而在当时,对于表演角色也之分为三种形式,包括小旦、小丑以及小生。而在当时的表演唱腔方面,基本上都是以小调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将一个人放在主体的表演位置上,其他的人跟随主要表演者的表演来进行附和,就好比农村灯节“踩莲船”唱的那样活泼。比如在“踩莲船”当中,主体位置的表演者在进行演唱之后,其他的辅助表演者就会相对应的进行附和,领唱以及辅助演唱者之间要进行良好的配合和协调,另外,在实际的表演的时候,将锣鼓与其进行有效的结合,当做伴奏的一种形势,产生出来的气势就是非常震撼的,但是在早期的时候,“花鼓戏”就已经将民间民歌的调子丰富起来。
  而在早期的时候,无论是唱戏的还是看戏的,基本上都是种田汉或者是一些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他们在忙的时候,就去做一些农活,而在不忙的时候,就会唱戏,基本上都是非专业的性质,以娱乐作为主要。而从黄坡、孝感、黄冈一带的花鼓戏发展起来,其原本的名字被称之为西路花鼓,在武汉以及负极的地区比较流行,而在此基础上,结合了黄坡以及孝感这一代地区的民间歌舞,并且与其他的戏剧程式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舞台表演的形式和技巧逐渐的演变形成现如今的楚剧,楚剧自开始至今的发展,可以算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楚剧可以说是土生土长乡土戏剧[1]。
  二、楚剧的曲折发展
  从清朝开始,直到民国时期,整个这一段时期的发展,花鼓戏都曾经被称作是“淫戏”,在当时的形势下,花鼓戏曾经经历过非常严重的禁止时期,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早的“花鼓小戏”,当时的清政府对其采取的是非常严格的制度和控制,甚至将其严格的制止在汉口之外,不让其进入到汉口内进行表演和传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汉口租界逐渐开始兴起之后,这种现象才逐渐的好准起来,花鼓戏也逐渐的被接受,并且能够进入到租界当中去进行表演或者是传播。在当时,以李百川为首的整个花鼓戏的戏班,在当时的形势下,曾经南下,在上海的“大世界”当中曾经进行过表演,并且这一表演就是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花鼓戏艺人逐渐地开拓了眼界、发散了思维、增长了见识和知识,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这种形势影响下,花鼓戏在当时,是以比较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演唱和表演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利用领唱、伴唱附和的形式来进行,虽然代表了花鼓戏的传统表现形式,但是去不能够被上海的观众所接受,观众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感到非常的不适应,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戏班的人员就不得不进行創新和改革,以便能够应付现状,满足当时上海人的整体兴趣和需求。在从上海返回到汉口之后,李百川等一些演员不断的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的对其进行深入的钻研,为了能够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之后,发现将其融入到楚剧的行当当中,能够展示出其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够与楚剧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这一改革和创新中,这一方法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将花鼓戏与楚剧有效的结合和融合这一创新和改革,在武汉进行演出的时候,收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和成功,武汉当地的人民群众对于花鼓戏与楚剧相互结合所呈现出来的表演内容非常的感兴趣,给予花鼓戏新的生命和新的表现形式,而在一九二六年的时候,国民革命军经历北伐战争,并且抵达到汉口,当时汉口最大的游乐场受到革命军北伐的影响,被国民军总政治部接管,而当时的领导人李之龙将游乐场进行改革和创新,并且之后将“血花世界”作为游乐场的新名字,当时他同时接纳花鼓戏,并且同意将花鼓戏搬到华界当中去进行演出,在三楼专门的打造剧场,为了花鼓戏的演出。而当时的花鼓戏由于受到严重的歧视,所以在这种形势下,花鼓戏的名字就不能够使用,后来由于中戏剧界的前辈刘艺舟等人共同研究和努力,将花鼓戏正式更名为“楚剧”。在这之后,楚剧逐渐成为湖北省新兴的一种剧种,不仅受到湖北地区观众的热烈喜爱和追捧,而且楚剧的重新换名,获得了人们的一致赞同,在这之后,楚剧就正式的进入了新市场当中进行演出。
  而在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进行革命叛变之后,楚剧的发展收到了严重的阻碍,曾经被驱赶到租界去进行演出,而在1928年武汉国民政府的相关部门,以“伤风败俗”为理由,将楚剧的演出剧目进行大规模的审查和调查,查封楚剧的演出戏园,楚剧的演出人员也被大规模的抓捕,在这个时期的楚剧,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困境,一度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但是楚剧艺人没有放弃,由李百川等人不懈的努力,对楚剧现存的剧本进行重新的编辑和撰写,将楚剧“解救于水火之中”[2]。
  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当时的文艺团不仅要学习一些京剧这样的国粹内容,还要学习其他剧种和其他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他提出这种想法的时候,与他平时经常合作的老艺人高月楼等人首先对其号召进行响应,在这种形势下,重众人的响应非常的重要,不仅对丰富楚剧剧目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提高楚剧以及其他剧种的整体艺术表演形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表演者将舞台当做是炮台进行抗争的宣传和斗争,利用舞台的表演形式将抗日战争当中汉奸的形象以及行径全部的展示和揭露出来,而对于一些民族英雄和民族英勇的事迹也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弘扬,楚剧在这种状态下,仍然“坚强”的生长着、发展着,楚剧表演者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楚剧的热爱和对楚剧日后发展所作出的一系列贡献 [3]。
  三、楚剧经历历史变迁重要的影响因素
  楚剧在经历过种种困境之后还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前进,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由于当时一大批的艺术家不懈的努力,对楚剧从来没有放弃,在观众的记忆当中,以沈云陔为代表的老艺术家有关啸彬等等,在其还是少年的时候,曾经用过“十岁红”作为其演出时候的艺名,特别是在大概一九八一年左右的时间,他辗转来到汉口,师承李小安,在其膝下进行楚剧的学习和传承,在这之后,就一直为了发扬楚剧而不断努力着,在当时老一辈艺术家李之龙的支持下,大胆的进行楚剧的创新和改革,曾经将话剧的剧本《父子回家》进行改变等等。正是在这样有代表性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之下,无论是楚剧的表演形式也好、表演风格也罢、还是楚剧的演出剧目、表演内容等等,都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楚剧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历史发展演变,而其自身比较善用于一些艺术手段来将人物的形象以及性格进行描述和刻画,对人物的心理仔细的琢磨,保证能够在观众的心目当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推动楚剧的长期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楚剧是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其自身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楚剧不仅经历过困境、也经历过辉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踢输的“楚剧精神”,楚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也是推动我国艺术文化的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贺大群.楚剧的起源与发展[J].武汉文史资料,2010,(06).
  [2]徐海燕.浅谈楚剧的发展历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8).
  [3]姚伟钧.近代传统戏剧演进过程的经济学解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07).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给视唱练耳班级课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都期待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针对各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增加课堂外的实践是一个重要方向。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能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出口的问题;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除技能训练外缺乏多学科联系的问题;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各专业一定程度上对立的问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有效教学策略,作了一些理论与实践探索,发表一些看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学前教育  一、追求有效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  随着国家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基础音乐课程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给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就目前學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主要技能课程——
期刊
【摘要】佛教,蒙古人称之为喇嘛教。晨钟暮鼓的余音曾缭绕于蒙古地区的上空几百年之久。几百年来,广大的蒙古族群众习惯了倾听从神庙中传出的或為嘹亮或为深沉的诵经之声和使人心平气和的佛教音乐。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族的民歌在创作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也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曼妙之音与天籁之声的有机结合,对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杜尔伯特蒙古族;佛教;民歌;促进作用  晨钟暮鼓
期刊
【摘要】二度创作是将原创的音乐作品赋予鲜活生命的一种创作行为,没有它,音乐作品永远只能以乐谱的形式存在,永远无法演变成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以此来感染与打动听(观)众;没有二度创作,所有的音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关键词】二度创作;音乐;真实性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大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音乐文化生活,已成了人们生
期刊
【摘要】本文详细解读了赵维平在2003年发表在中国音乐学上的论文《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同时,对文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思考,试图参透文章的行文思路,为今后的论文写作,提供理性的逻辑和思维。  【关键词】丝绸之路;琵琶;历史;分析  一、文章的结构与思路  从引言、主部再到结语,全文的中心始终是琵琶的起源问题,将这一目的放置于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后,作者以阮咸、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直项琵琶作为文章的
期刊
【摘要】本文借用音乐人类学的一些核心观点对《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进行解读,认为该书是一本尝试运用音乐教育人类学研究思路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类学;音乐教育家  笔者近日拜读《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以下简称《释传》),觉得这是一本尝试运用音乐教育人类学研究思路的研究成果。因此前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案例可参考比较与判断,因此,笔者试着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理论来做一解读。  一、正如
期刊
【摘要】在音乐高考学科中,音乐基础理论小三科的比重逐年加重,随着它的重要性慢慢凸显出来,我们该如何的深入系统的学习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学好理论课程也会帮助我们不断的完善和进步我们相关的表演专业!  【关键词】音乐基础理论;小三科;高考乐理;视唱练耳  小三科即音乐基础理论:顾名思义就是由乐理、视唱和练耳构成,是高考中不可或缺的考试内容,是与高考音乐表演并存的必考科目。乐理,是学习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河南地方音乐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国际人才的需求,将国外音乐文化与国内音乐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河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河南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为河南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音乐舞蹈专业;地方高校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
期刊
【摘要】声乐艺术是一种美的体现,民族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它独有的风格和特色,民族声乐演唱不是单纯的唱出旋律,而是通过歌唱表现出歌曲的艺术情歌和表达出民族唱法独有的内在韵味,本文将以歌曲《文成公主》为例,从歌曲背景、风格、情感、韵味、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来论述民族声乐演唱的正确表现,从而与听众达到深刻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演唱;情感;韵味;音色  一、深入了解词曲作家创作风格、作品创作背景  
期刊
【摘要】本文以德宏陇川景颇族基督教音乐为研究中心,以邦湾村为具体研究地点,采用历史学的文献法,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历时性研究方法,和音乐学的音乐分析法,通过对邦湾村的实地考察,一方面梳理从基督教传入之初到如今的一个大致情况,另一方面以音乐为切入点,把基督教音乐如何在景颇地区本土化的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力求对景颇族基督教音乐文化有一个相对深入的认知。  【关键词】 陇川县;邦湾村;基督教音乐  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