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学生心目中,他们总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宣传说教,因而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总认为只要读读背背就能应付,因而不注意、不研究具体的学习方法。所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更有意义,更有难度,但惟有努力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一定的求知欲。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其方法有:第一,根据思想品德的时代性特点,安排学生做针对时事的即时演讲,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第二,给学生讲述实例,让学生通过谈论对此的观点来提高认识。第三,每讲完一个单元,安排学生进行一次问答抢答游戏,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点、难点时,由于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得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笔者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一)教会学生看书
教会学生看书,就是看书看课文,精读、细看,深入理解,能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思想品德教材,使他们掌握读书的方法。读书前,我通常出示提纲或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看,让他们知道哪些地方要详看,哪些地方可略看。对于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通过有梯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接近目标。看书时要注意将关键疑难处勾划出来,并及时独立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及時记录下来。
(二)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思考,就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上要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使他们动脑,使所有学生都去积极思考问题。对不爱思考的学生,可先让他们起来回答,再提示激疑,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根据需要提供一些现象或实例来帮助学生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教会学生讨论
教会学生讨论,即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多说多讲,促使学生会讲,作深入讨论。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可根据问题让学生轮做主发言人,并给其他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不仅要让学生说结论,而且要让他们讲思路,讲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讲前去读去看去想,讲后去听去问去归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参与讨论,并适当启发点拨。
(四)教会学生思考质疑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设疑的过程。学生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阅读课本后,要求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在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辩,使学生始终保持爱质疑、释疑的学习情绪。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内容时,把自己在个体商店里买的“旺子”牛奶和“乐哈哈”牛奶(分别仿冒了“旺仔”和“哇哈哈”品牌)摆上了讲台,向同学们述说自己被坑害的事实,然后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生产和销售牛奶的单位分别违反了市场经济的什么法则?(2)你在生活中有无类似被骗的经历?碰到了这种情况,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为了弄清楚上述问题,就必须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当然教师在出示问题情景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探索,还需根据学情适时点拨。
三、打造和谐的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一)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讲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的内容时,在课堂上笔者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收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地联系八年级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二)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材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材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保持一定的求知欲。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其方法有:第一,根据思想品德的时代性特点,安排学生做针对时事的即时演讲,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第二,给学生讲述实例,让学生通过谈论对此的观点来提高认识。第三,每讲完一个单元,安排学生进行一次问答抢答游戏,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点、难点时,由于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得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笔者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一)教会学生看书
教会学生看书,就是看书看课文,精读、细看,深入理解,能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思想品德教材,使他们掌握读书的方法。读书前,我通常出示提纲或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看,让他们知道哪些地方要详看,哪些地方可略看。对于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通过有梯度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接近目标。看书时要注意将关键疑难处勾划出来,并及时独立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及時记录下来。
(二)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思考,就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上要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使他们动脑,使所有学生都去积极思考问题。对不爱思考的学生,可先让他们起来回答,再提示激疑,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根据需要提供一些现象或实例来帮助学生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教会学生讨论
教会学生讨论,即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多说多讲,促使学生会讲,作深入讨论。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可根据问题让学生轮做主发言人,并给其他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不仅要让学生说结论,而且要让他们讲思路,讲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讲前去读去看去想,讲后去听去问去归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参与讨论,并适当启发点拨。
(四)教会学生思考质疑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设疑的过程。学生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阅读课本后,要求他们提出不懂的问题;在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辩,使学生始终保持爱质疑、释疑的学习情绪。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内容时,把自己在个体商店里买的“旺子”牛奶和“乐哈哈”牛奶(分别仿冒了“旺仔”和“哇哈哈”品牌)摆上了讲台,向同学们述说自己被坑害的事实,然后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生产和销售牛奶的单位分别违反了市场经济的什么法则?(2)你在生活中有无类似被骗的经历?碰到了这种情况,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为了弄清楚上述问题,就必须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当然教师在出示问题情景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探索,还需根据学情适时点拨。
三、打造和谐的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一)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讲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重要的内容时,在课堂上笔者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收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地联系八年级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二)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材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材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