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人文情怀

来源 :中华少年·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dy_gong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改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刮起之时,高中语文新教材应运而生了。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意图上、入选的课文上特别重视人文情怀。要求学生在品文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尊重生命,提升修养.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工具和载体,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然而,目前我国的高中生身心发展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诸各种人类心灵深处深刻的矛盾同时也正以尖锐而激烈的形式在高中生中表现出来。
  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使人向真、向善、向美并促动人的肉体与灵魂合一的人文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抗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更好的把握和认识自己,踏出一条回归自我之路,真正成为精神高尚的人。从而真正体现出我们高中语文教育的“高”来。
  一、利用古代经典诗文课,陶冶学生民族精神
  汉语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字符号深入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灌注着鲜明的民族精神。而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高中生迫切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高尚民族精神的陶冶。我们中华古典文学本来就有历经几千年的大浪淘沙而不衰的精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能够传递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内蕴。而语文教学本来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高中生也只有接过前人的火炬才能将之燃烧得更旺,而传之于未来。所以,古典诗文永远是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瑰宝。
  现行高中教材所选取的古代文学经典约占教材全部文学作品的四成,而且选文比较注重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情感魅力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和民族道德关怀等。
  如学习《归去来兮辞》,如果仅从获取知识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得到的只是:“通过陶渊明娱情诗酒、崇尚自然的描写,反映作者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超脱态度。”这仅是阅读过程中的第一层印象——表征印象,还远未触及这篇文章的内核。作品中,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包含着陶渊明强烈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意识的思维特征,这是一种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这又和传说中的许由、先秦时代的接舆、庄周及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人的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明显的承继关系,把中华民族传统中隐士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和心态推向一个新的认识维度。试想,倘若没有这人文思想底蕴深层次探索,不能把作品置于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下给以历史的透视,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探索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呢?
  其实,教材的哪一篇古典诗文不蕴涵着这样的人文理念呢?翻开教材,仅仅是性格鲜明并对陶冶学生民族精神有很大帮助的人物形象就会扑面而来,数不胜数。他们都是后代景仰的楷模,学习的典范。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深刻地揭示这些优秀人物闪光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高尚思想、品德、志趣、行为,达到沟通心灵,引起共鸣,发出赞叹。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思索人生,从而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自觉成为具有美好情操、高洁品格和崇高精神的一代新人。
  二、利用现当代文学精品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同时,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著名文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教材现当代文学选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深的文化内涵,堪称精品,教师要借助教材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赏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察情态,明晓情理,拓展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名人传〉序》,它既是一篇表明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又是一篇语言精简、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抒情散文。而《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罗曼•罗兰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我们先不看内容,只看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这几位主人公,就已然被他们震撼,他们都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大师,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状况和三位名人是很陌生的,这就造成了在感情及理解上的隔阂。所以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三人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以及作品蕴涵的意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只是浮皮潦草的理解文章,而是深入进去,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人类优秀精神作品的陶冶,同时感悟大师们的卓越精神品质。
  另外我们还可以选一些课外的文学精品让学生阅读,如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现已被选入高一新教材),让学生去感受那绚烂儒雅幽默的文学语言;读周国平先生的《守望的距离》,让学生去领悟那既执著又超脱的人生哲理;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学生去学习作者如何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古今的文化现象。实践证明,这些作品深受学生喜爱。
  因此我们要深入钻研文本,发挥语文的审美作用,这样,从情感上,可以培养学生爱真、爱国、爱人、爱美的品位,从心理上,可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审美能力,从而多方位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利用感悟创作课,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我主观认知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思考:我们把教学内容讲得天花乱坠,但真正进入学生心灵的有多少呢?我们都非常希望那些凝结人类优秀精神的作品能影响学生的爱好,甚至通过学生自己的深层思考影响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渴望学习的天性和倾向。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某一个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如另一个学生认识深刻,承认这一点是一种痛苦的学习。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又能承认这一点,并由此而获得进展。因此对一篇课文的解读,我们可在学生感知体察的前提下,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学生的一种见解会比教师的分析更入情入理,更具有创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学生潜能的不可预见性。所以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扶着学生走”的教学理念,树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的新理念。也许,学生开始会感到困难而无法自持,但只要让学生走下去,学生就会变得睿智而富有生机。
  感悟创作课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前提下建构起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新课型。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首先可用生动的演讲或文章打动学生,接着由一部分“先觉”的学生以精彩的感悟演讲或文章打动“后觉”的学生。从德育角度看,这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精神激励的良性循环;从智育角度看,教师的演讲与学生的领悟、学生的作文与教师的批改,又是听、悟、写三种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特殊的语文课,可让语文实实在在的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的感悟文字大都是学生净化心灵的生动写照。它们杜绝了无病呻吟、卖弄文采,展示了真挚的情感、中肯的分析、朴素的文风。
  心灵优化了文风,文章陶冶了心灵。感悟的文字让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也让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感悟创作课的双重收获。
  综上,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培植,是个体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及文化涵养的加深。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又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这既是时代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未来,又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最具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关键在教师。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氛围 思维 评价 质疑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
期刊
“自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它不同于原先那种让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题海苦练、高分低能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呢?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在此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创设自主探索宽松环境,诱发主动求知空间。  教学中必须狠抓新旧知识连结点,在连结点上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起矛盾冲
期刊
摘要: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必须拥有一支具备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新教育 观念方法     语文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学科。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提高创
期刊
摘要:每个幼儿生来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质,就看你如何去发现、挖掘、保护,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会给幼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 教育 创新 探究     人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潜能,那就是说。人类生来就有创造的天赋,正由于有这种天赋,世界有了今天的成就。培养学习者创造力的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谈话法教学。我国真正的创造教育萌芽于著名教育家陶
期刊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中可看出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方面来讲,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期刊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质疑”能力需要培养,这大概不需要“呼吁”,大家已成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但就目前而言,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仍极少有教师敢于让学生质疑,原因是很不好驾驶,弄不好会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失去了目标,打乱了教学节奏。有些老师虽比较胆大,但面对学生的质疑不敢深入,甚至不置可否
期刊
摘要: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然而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探究、质疑,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构思作文。  关键词:初二语文 作文教学 创新精神 能力培养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构思作文。在
期刊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现以“圆的周长”为例,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
期刊
一、基本情况  “小学生快乐新作文” 教学研究成果是作者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了作文教学以及课外文学写作兴趣小组、文学社活动的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背景,去粗取精,改革呆板的传统教法,探索出一套新的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激活写作思维、提高作文能力的方法、蹊径。它已成为教师教作文的助手,学生写作文的帮手,家长辅导孩子的能手。此项研究成果被甘肃省教科所鉴定为省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