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就是技术不断的进步,而技术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最重要手段。本文分别从技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正负作用两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了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从而论证了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技术,技术引进、改造以及创新更要满足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技术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比重严重失衡、内外部需求比例失衡、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等方面。技术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最重要手段,技术发展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相反,技术停滞不前则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眼下讨论经济结构调整时,应重点关注技术对其作用的正负两方面。
一、技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促进作用
技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到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借助于技术引进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起初都经历了一个大量充分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下面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技术赶超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来印证。
1.美国曾借助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有效调整了经济结构。从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二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使美国占据了21世纪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且促进了汽车、钢铁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也促使了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改进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美国通过不断地技术改造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来自高技术工业的强大支撑。1993年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美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37.7%,1994年高技术工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24.2%。率先走出90年代初的周期性衰退,而且彻底扭转了困扰美国经济多年的颓势,重新确立了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经过上述的技术发展,在1992~1995年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62444亿美元增加到67390亿美元,年均增长2.6%;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生产率年均增长4%;通货膨胀率连续4年低于3%,这是自6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失业率从7.5%下降到5.6%;商品出口年均增长10%;国内私人投资年均增长9%。
2.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历次产业结构的变革总是以技术变革为先导,历次技术变革都是以相应的产业结构的出现而告终。在日本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从1950年起,日本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20世纪60年代进入高潮,随着日本制造业对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开始青睐,日本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以及汽车制造等先进技术,汽车、机械、电子等加工业在日本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这些产业生产中,日本虽重视研究开发作用,但更重视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具体应用。总之,日本在二战之后充分利用国际扩散手段——技术引进,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到了80年代,日本在技术引进政策上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赶超和创新出独具日本特色的高科技产品并销往世界各国,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使出口得以增加,从而日本的技术水平也占据了领先世界水平的地位。
二、技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负面作用
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推動作用,但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科学技术除了对经济以积极的影响外,也会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产生负作用。长期以来,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的技术引进使我国经济结构的许多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下面举几个经济社会不平衡的方面来论证技术选择对经济结构形成的负作用。
1.区域发展不平衡。以我国为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工业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这也使我国付出了高能耗的代价,再者本身我国能源和资源分布就不平衡;进出口贸易导致海陆交通枢纽地区经济发展飞速,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地区。然而,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我国这种地区差异,造成现今我国经济呈现出沿海好于中部,东北好于西北的趋势。还有主导产业的先行优势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一个主要原因。从上述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来看,是技术选择了发达地区,只有在发达地区才能将引进的先进技术更好地消化吸收,甚至实现技术赶超和创新。当然,不同区域之间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必然会导致生产效率高低不一,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而这种技术差距会引发另一个问题,无论发达区域还是落后区域所引进技术的适应能力只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2.人口比例失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比例失调会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经济长远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临人口问题带来的双重压力。一是人口多带来的就业压力;二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将持续增加,人均利会逐步减少。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仍然丰富的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同时把握好发展老龄产业的机遇,使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地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
3.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对工业高度重视的负面影响就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国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使得我们付出了高能耗、高污染的代价。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明智之选。
4.生物技术方面。20世纪以来各国生物科研人员对生物科技的不断钻研,为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必要的威胁,对经济结构调整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生物技术比如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转基因技术等,这些技术如果盲目发展,不加节制的滥用,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下面就几个方面来说明生物技术应该有节制得有选择地开发利用。被视为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之一即是试管婴儿技术,虽然自诞生以来饱受争议,但大家对技术本身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性了解的少之甚少。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婴儿更容易患上自闭症、癌症、脑瘫、智障等疾病。我国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逐步出现转基因植物,比如抗虫基因(如抗虫棉、抗虫水稻)技术,抗除草剂基因(如转基因大豆)技术等,这些生物技术不加节制地过度利用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也会对食用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而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综上所述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研究经济结构调整时需要明了技术作为作重要手段的作用,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技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正负作用,在技术与经济结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为本国化技术,做到技术赶超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对技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对微观技术的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客观的社会效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要服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不仅看到技术的直接效果,还要注意研究分析技术的负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张雄辉.日本技术引进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
2011,11:100
[2]王云贵.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0):5~10
[3]《1996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9)
[4]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EB/OL]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技术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失衡、投资消费比重严重失衡、内外部需求比例失衡、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等方面。技术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最重要手段,技术发展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相反,技术停滞不前则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眼下讨论经济结构调整时,应重点关注技术对其作用的正负两方面。
一、技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促进作用
技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到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借助于技术引进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起初都经历了一个大量充分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下面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技术赶超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来印证。
1.美国曾借助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有效调整了经济结构。从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二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仅使美国占据了21世纪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且促进了汽车、钢铁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也促使了美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改进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美国通过不断地技术改造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来自高技术工业的强大支撑。1993年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占美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37.7%,1994年高技术工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24.2%。率先走出90年代初的周期性衰退,而且彻底扭转了困扰美国经济多年的颓势,重新确立了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经过上述的技术发展,在1992~1995年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62444亿美元增加到67390亿美元,年均增长2.6%;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生产率年均增长4%;通货膨胀率连续4年低于3%,这是自6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失业率从7.5%下降到5.6%;商品出口年均增长10%;国内私人投资年均增长9%。
2.日本通过技术引进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历次产业结构的变革总是以技术变革为先导,历次技术变革都是以相应的产业结构的出现而告终。在日本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从1950年起,日本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20世纪60年代进入高潮,随着日本制造业对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开始青睐,日本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以及汽车制造等先进技术,汽车、机械、电子等加工业在日本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这些产业生产中,日本虽重视研究开发作用,但更重视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具体应用。总之,日本在二战之后充分利用国际扩散手段——技术引进,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到了80年代,日本在技术引进政策上提出“技术立国”的战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赶超和创新出独具日本特色的高科技产品并销往世界各国,完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使出口得以增加,从而日本的技术水平也占据了领先世界水平的地位。
二、技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负面作用
技术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推動作用,但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科学技术除了对经济以积极的影响外,也会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产生负作用。长期以来,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的技术引进使我国经济结构的许多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下面举几个经济社会不平衡的方面来论证技术选择对经济结构形成的负作用。
1.区域发展不平衡。以我国为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工业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这也使我国付出了高能耗的代价,再者本身我国能源和资源分布就不平衡;进出口贸易导致海陆交通枢纽地区经济发展飞速,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地区。然而,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东北、成都重庆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我国这种地区差异,造成现今我国经济呈现出沿海好于中部,东北好于西北的趋势。还有主导产业的先行优势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一个主要原因。从上述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来看,是技术选择了发达地区,只有在发达地区才能将引进的先进技术更好地消化吸收,甚至实现技术赶超和创新。当然,不同区域之间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必然会导致生产效率高低不一,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而这种技术差距会引发另一个问题,无论发达区域还是落后区域所引进技术的适应能力只有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2.人口比例失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比例失调会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经济长远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临人口问题带来的双重压力。一是人口多带来的就业压力;二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将持续增加,人均利会逐步减少。因此,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仍然丰富的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同时把握好发展老龄产业的机遇,使经济结构调整更好地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
3.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对工业高度重视的负面影响就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国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使得我们付出了高能耗、高污染的代价。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明智之选。
4.生物技术方面。20世纪以来各国生物科研人员对生物科技的不断钻研,为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必要的威胁,对经济结构调整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生物技术比如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转基因技术等,这些技术如果盲目发展,不加节制的滥用,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下面就几个方面来说明生物技术应该有节制得有选择地开发利用。被视为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之一即是试管婴儿技术,虽然自诞生以来饱受争议,但大家对技术本身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性了解的少之甚少。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婴儿更容易患上自闭症、癌症、脑瘫、智障等疾病。我国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逐步出现转基因植物,比如抗虫基因(如抗虫棉、抗虫水稻)技术,抗除草剂基因(如转基因大豆)技术等,这些生物技术不加节制地过度利用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也会对食用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而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综上所述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研究经济结构调整时需要明了技术作为作重要手段的作用,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技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正负作用,在技术与经济结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为本国化技术,做到技术赶超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对技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对微观技术的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客观的社会效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要服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不仅看到技术的直接效果,还要注意研究分析技术的负效果。
参 考 文 献
[1]张雄辉.日本技术引进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
2011,11:100
[2]王云贵.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0):5~10
[3]《1996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9)
[4]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