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道德论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吗——与黄勇先生商榷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apple1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rn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成立于1912年1月8日,是南非执政党和第一大党,现任党主席为西里尔·拉马福萨.rn党旗rn非国大党旗为黑、绿、金三色长方形旗面,党旗中央印有党徽图案.黑色代表世世代代为自由而战的南非土著民.绿色代表哺育着南非土著民,但曾长期被殖民者和种族隔离政府霸占的土地.金色代表属于所有南非人民的矿产及其他自然资源.
期刊
2021 年 11 月 24—25 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对非专场宣介会暨第五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中联部部长宋涛出席会议并围绕“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创中非合作新时代”主题发表主旨讲话,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外交部、共青团中央相关负责同志作专题介绍.多哥国民议会议长、保卫共和联盟总司库采冈,肯尼亚朱比利党总书记图朱,塞内加尔争取共和联盟政治局委员、总统府“振兴塞内加尔计划”事务部长弗法纳等视频致辞.来自非洲43个国家52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200多名青年代表线
期刊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道德建设结合不同时期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具体任务而展开,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21年至1949年,通过土地改革进行乡村伦理秩序重建的革命性探索;1949年至1978年,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强化国家政治权威的建构,产生乡村道德生活同质化的倾向;1978年至2012年,在农村改革和乡村社会转型中推进伦理变革与道德建设;2012年以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构乡村发展伦理,全面推进乡村道德建设.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始终坚持以农民为
2021年9月,我应中国经济联络中心邀请,作为在华外国工商界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了新疆.这是我第一次访问新疆.启程之前,我的内心充满好奇和疑问,因为以前对新疆的了解大多来自西方媒体“强迫劳动”“种族灭绝”等连篇累牍的报道.但当我踏上新疆土地的时候,目光所及是干净整洁的街道、拔地而起的高楼、熙熙攘攘的商铺和洋溢在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为新疆的繁荣稳定感到高兴,也对西方政客和媒体肆意编造谎言抹黑污蔑新疆的行径感到气愤!
期刊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主仆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伦理层面,主张要承认自然的伦理尊严,摒弃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传统,实现人为天地立德,伦理之善的完成必须依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化解人与自然的道德冲突与疏离,这不仅需要满怀友爱大爱的生态道德情感,还需要变革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以及与之联系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解.这不仅是马克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伦理关怀,更是他们为人类构建的生态伦理的至善图景.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当前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完善的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过渡的准备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宋代以性为本的本体论思潮,关联的是有关存在的思考.由之而来的存在论与伦理学之间的张力,也不期地呈现在理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朱子视《中庸》首章为子思"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写下的文本,其对之所做的注释,就有着标志道学身份并由此指认异端的功能,这突出体现在其为"性""道""教"所作的诠解中.如果说"天命之谓性"是对"吾儒本天"身份的宣告.那能否通过"率性之谓道"建立起五常与万法的联系,便是这一"本天"立场能否落实的关键.朱子对《中庸》首章的注释,正包含着他克服这一张力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在特定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下,党的道德教育先后经历了认识与曲折发展、探索与拓展、恢复与提升、丰富与创新等阶段,呈现出党的道德教育以先进的道德思想指导为起点、以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道德关怀为旨归、以教育和治理有机融合为进路的科学逻辑.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道德教育的经验,对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德勒兹在《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一书中认为,伦理学,亦即作为存在之内的诸样式之类型学区分于道德哲学,因为后者总是将存在归因于超验的诸价值.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最终依据是什么?而针对该问题,德勒兹一直晦暗不明.但要讨论该问题,我们首先还得从德勒兹激进的"问题"本体论出发.在德勒兹看来,真正的伦理"问题"关联到的是未被表达与展开的潜在的领域,它深深嵌入某种异质性的、生存论的境遇当中,而且这种据于个体生存实情的境遇往往先于抽象的道德规训或价值约束.在此基础上,德勒兹通过事件
1923年至1959年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话语体系在苏联的建构时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前提下,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理论主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过程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无私奉献与不畏牺牲两个现实主题.在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科学体系的过渡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前伦理"、实践性和规范性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