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服装的新兴元素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ix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西米亚风最近几年总是引起影视界和设计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大量在各种时尚影片中出现。虽然流行是一个短时间的社会现象,但不可否认,波西米亚风给我们带来的不仅只是一种服装的流行,它带给影视界人士更多的是思维一只有这样一种能够融会东方与西方精神,符合流行趋势的产品才能为国内影视剧中的时尚人物增添时代的魅力。
  [关键词]波西米亚 吉普赛人 茨冈人 适度人口
  
  波西米亚风最近几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影视材料中看到从音乐到家具,从舞蹈到化妆,都弥漫着波西米亚的浓厚韵味。但是,最令人瞩目的是它在影视服装上的体现。
  波西米亚就是法国人对吉普赛人的叫法,德国人称他们为匈牙利人或鞑靼人。东欧和意大利则称他们为茨冈人。波西米亚人自称罗姆人。他们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游动在城镇和乡村周围,依靠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为生。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语言都受到当地人的巨大影响。在服装方面,其样式中不断地添加所在区域的元素,展现出多元共生的倾向。当然这种多元化也有它深层次的原因。
  
  一、吉普赛人形成的历史原因
  
  历史上吉普赛人是被赶出家园的,从大约十世纪,一支来自北方的突厥军队从阿富汗的山口进入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他们就被迫开始了迁徙,从那时起,他们就一直处于社会底层。
  从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上来看,吉普塞人原是在印度河流域游牧的一个部落联盟,他们装备马车进行迁徙。由于当时的地理与政治原因,吉普赛人只有通过印度东北部的山口可以求得生存。也就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的那条通道。在公元11世纪,吉普赛人被迫迁入波斯。并在那里生活到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蒙古军队入侵之前。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区域。
  从人类的迁徙史看,人类总希望找到相对稳定并适宜生活的区域。但为什么吉普赛人没有融入当时的欧洲社会呢?笔者认为。主要有方面的原因:
  其一、黑死病引起的恐慌
  13和14世纪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一起凭借其军事实力席卷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此时的吉普赛人同样也受到了蒙古军队的威胁,吉普赛人因此迁徙。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几乎让欧洲人遭受灭顶之灾的事情——大约1346年蒙古军队把患鼠传入热那亚设在黑海沿岸卡发的商站,城内居民惊慌失措,纷纷逃往西西里岛。其中的热那亚商人返回意大利时也带回了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当时欧洲人把犹太人看成了他们发泄恐慌的对象。而吉普赛人也正是在十四世纪退入东南欧的。这时的欧洲对东方的鼠疫怀着深深的恐惧。所以可以推测,这应该也是东欧和意大利人把他们称为“茨冈人”(Atzigan)——意为“不可接触者”(Athinganoi)的一个原因。
  其二、保证最大经济福利的需要
  当时的欧洲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组织体系,城镇、村庄星罗棋布,他们的周围是大小不等属于个人或者集体的土地与森林。在当时粗放的耕作条件下,为了保证居民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保证土地的有效拥有和使用。而这种经济模式下。产量提高只有依赖数量的扩充。新迁入的、以游牧为主的吉普赛人势必加剧双方对土地的争夺,于是对吉普赛人的敌视就会产生。
  这时的吉普赛民族已经丧失武装能力,并且放弃了赖以生存的牛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部落首领的大酋长。由军事首脑转化为“负责同所在国政府联系”,为各部落提供生活的场所。其成员贩马、驯兽、补锅、占卜、演艺甚至行乞,到处流浪。
  
  二、吉普赛风格形成的过程
  
  一个没有战斗力、飘忽不定、被人恐惧的民族,为了能够和谐、融洽的与当地人生活。就需要调节与当地人的关系,避免减少或消除;中突,这是一种文化的调适过程。服装方面这种兼容并序的情况因之产生。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其一、接触与显现的阶段。当吉普赛人进入新的地区时,会接触到当地人的服装样式,极度的贫困使他们无力坚持原有的服装样式,开始采用当地人服装可以马上解决保暖问题。留的过程中,会根据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对各种从当地获得的服装进行不自觉的批评、选择、决定采纳或者拒绝。在一地居留的时间越长,它采用当地人服装样式就会越多。服装上的求同对外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其三、融合阶段。吉普赛人在接触外族服饰之初是出于环境所迫的无奈之举。而经过漫长的使用过程之后,抵触情绪逐渐消失。通过重新审视这种新的服装组合、发现它对生存环境的优异适应性和它的美感。对新的服装样式的心理距离拉近了。
  于是一种属于吉普赛人的掺杂各民族服装元素的新的服装样式产生了。吉普赛人从印度北部的发源地到波斯,然后抵达亚美尼亚和东南欧,最后遍布欧洲大陆。他们根据人类与生具有的审美潜意识。不自觉地进行调整,使他们的服装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
  
  三、言普赛风格在中国能够流行的原因
  
  吉普赛风格在中国的流行,就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20世纪60年代起,吉普赛人认识到通过国际社会争取自身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成立了“国际罗姆人委员会”和“罗姆人文化中心”。他们的独特文化受到了欧美各国普遍重视,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法国时装界掀起了波西米亚风。
  其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外交流增加。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国内外媒体共同努力。国外的主流趋势——多元共生、宽容和谐的“后现代思想”很快被国内先锋人士接受。正当此时。吉普赛独有的融合各民族、各地区元素的服装样式引起国内外民众的关注。
  虽然流行是一个短时间的社会现象,但不可否认,波西米娅风给我们带来的不仅只是一种服装的流行,它带给影视界人士更多的是思维——只有这样一种能够融会东方与西方精神,符合流行趋势的产品才能为国内影视剧中的时尚人物增添时代的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国家一级导演、戏剧学博士王晓鹰执导的话剧《哥本哈根》,是2000年获美国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的话剧力作的中国版。围绕着科学史上著名的“哥本哈根之谜”,三个人物——海森堡(梁国庆饰)、波尔(何瑜饰)、玛格瑞特(杨青饰)展开的对话和思考。  [关键词]交流 事实 科学 爱国    一、“交流的无奈”    《哥本哈根》给我最大震撼是“交流的无奈”(美国传播学者彼得斯语),是speakinginto
刚刚过去的2009年,数码单反领域热闹非凡。各厂家发布的不少新品不但丰富了数码单反相机的种类,也让各自的产品线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索尼推出的α550以其强大的配置和多项功能成为本刊在2010年第一期杂志中的年度热门推荐机型,而所谓的入门并非意味着一台低端相机。如今的产品线中,“入门级”可能同时意味着不同定位的几台相机。新年伊始,索尼发布了新的数码单反α450,其外观乍看起来与α550和α500似
把自己拍摄的照片传送到“Google Earth”等网络地图的相应位置,让全世界没去过照片拍摄地的人也能从你的图片中一睹当地风采,是不是一件很酷的事?特别是那些人迹罕至的瑰丽奇观,一定能震撼很多人心,同时也能让他们记住作为拍摄者的你,很有意义吧。想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只需要给照片加载上GPS信息就可以。ATP Photo Finder mini就是这样一个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给照片导航的小工具之一
如果沿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回溯影史而审视,会发现在20年代中国电影长达六年的商业类型电影浪潮中,已经生发出了神怪类型片这一大陆“土生土长”的电影类型。这场以商业为导向的类型流变,大致经历了从古装片到武侠片再到神怪武侠片的历程。当时,标志性的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一经公映,其非凡的奇观化镜像所生发的影响力,便“烧”遍大江南北,引人叹为观止。而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这类神怪武侠片,正是对武侠片的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的强起来,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亲历这个时代,是每个中国人的幸运,也是每个摄影人的幸运。用镜头记录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是我们每个摄影人的长项和责任。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无论是人物还是环境,我们都可以发现很多精彩的创作题材。但要让眼前所见的场景更提炼突出富强的主题,还需要创作者对镜头较高的把控能力。简单直白的记录很难给人留下
摘要 电影《色·戒》的基本情节来源于“郑苹如刺丁案”,所以被人指责为歪曲英雄,美化汉奸的作品。厘清从“郑苹如剌丁案”到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再到电影《色·戒》的细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郑苹如剌丁案”变化的过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张爱玲、李安的创作心态。  关键词 郑苹如刺丁案《色·戒》张爱玲 李安 创作心态    《色·戒》这部电影将一对绝望的男女和他们既无法信任对方又彼此迷恋的情绪描
摘要 纵观张洁关于婚姻爱情题材的几部代表作品,她塑造了一批20世纪女性的形象,探索了中国妇女的婚姻爱情问题,揭示了妇女解放的艰苦历程。  关键词 梦 编织 追寻 实现 重构    张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女性意识、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她以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给新时期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小说中,她以妇女解放的先驱——知识女性为主要关照对象,适时地传达了
摘要 电影审查与表达自由之间的冲突在美国备受关注,如何有效的规范电影中有违社会道德的情况,又不至于置公民的表达自由权利于形式,即如何平衡两者之利益,一直是法学和电影界关注的焦点。美国电影管理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一个从官方审查到以内容分级的行业自律、以标尺代替剪刀的管理范式转变。其原因有来自各社会语境的变化,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把电影划入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表达自由范围是其变化的根本原因。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经
摘要 电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对城市的文化予以了梳理和思考。既体现了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度,也很好地展现了当时城市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和广度。不仅开了国内城市军事纪录片的先河,也成了以纪录片打造和构建城市品牌的开路先锋。  关键词 文献纪录片 《石破天惊》 城市军事纪录片    为纪念“解放石家庄”60周年,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广播电视局和石家庄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5
法国当代纪录片从60年代真理电影开始就拉开了序幕。其中关于生态题材的纪录片多站在动物的视角,给动物以同样的人文关怀,关注它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一个不为我们所知或很少为我们所知的世界,体现了西方生态主义对创作者的影响。  纵观法国当代关于生态题材的记录片,早期的有《熊的故事》、《虎兄虎弟》,后来的如1991年吕克一贝松的《亚特兰提斯》、2003年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再到2005年吕克·雅克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