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从2008年秋季起,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如今,《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已颁布实施了两年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课改实行了学分制,增设了选修课与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否发生了变化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为此,本课题组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从焦作、洛阳、信阳三地抽取了3所高中,在2007年与2008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各发放了300份问卷,以此调查课改前后两届高二学生负担变化。另外,本课题组还在高中教师中发放了50份针对教师的问卷。
除了发放问卷的方式,本课题组还查阅相关资料,在学生及教师中展开走访调查,并对收集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新课改后学生负担在课业负担、竞争压力和心理负担三个方面均呈上升趋势。课业负担方面,有57.9%的学生称课外时间一般都用于做自己买的课外参考资料。同时,有70%的受访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了。竞争压力方面,2007级的学生中有59%的人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或者较大,而2008级的学生中这一比例达到了77.8%。较重的课业负担和较大的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地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有学生反映同学们说笑声减少了,偶尔出现失眠、厌食等症状。
学生的负担并未向预期方向发展,反而略呈加重之势,该变化折射出新课改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 高中新课改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落到实处
首先,教师积极性不高。只有20%的受访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要认真对待,有25%的教师认为它只是一种形式。同时,有学生反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在开班会或者自习。其次,学生积极性不高。在针对2008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有67.7%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从来都没参加过。只有2.1%的学生会主动将课外时间用于参加社区服务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分制管理引发争议
有81.8%的受访教师认为学分制仍未形成一个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如果评价制度不做根本性的改革,新课改将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有41.4%的受访学生认为学分制流于形式,有35.7%的学生认为学分制仍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只有12.1%的学生认为这种新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三)教师、学生不适应新课程内容
新课改之后增加了选修课,但是教材数量及选修课数目的增加,让老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无所适从。有7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比课改前增加了,有44.3%的受访学生认为新课改后课程内容较多。
(四)没有与新课改相适宜的考试测验体系
根据调查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考试、测验未得到相应改变,命题者很少提供适应新课标的开放性试题,多数情况下仍在延用旧大纲中具有唯一答案的试题。
三、阻碍高中新课改实施的因素
(一)社会层面——现行高考制度制约新课改的实施
1.现行高考制度减弱学校在课改中的积极性。“办学水平如何,得看高考成绩”,这已成为社会和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学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迫于各学校间的竞争压力,一些高中的教学目标只剩下“为高考服务”这一条,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很难得到全面实施。
2.现行高考制度制约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转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方向是对的,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但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考是关系到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此种情况使新课改在一些中学呈现“畸形化”:教师一边应付课程改革,一边仍按“老方法”教学,“换汤不换药”,达不到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目的。
3.现行高考制度降低学生在课改中的主动性。受固有观念影响,学生仍将焦点放在文化课上,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高考无关的社会实践或其他选修课上。新课改的主体不愿主动参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
(二)学校层面——教育资源短缺是制约新课改实施的瓶颈
新课程实施需要配套措施的更新与完善。但是由于县、区财政困难,部分学校的教学楼均系自筹资金建成,学校债务负担过重。图书资料短缺,实验场所、设备、药品残缺不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改的顺利实施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教师层面——教师的能力和态度也是阻碍新课改实施的重要因素
1.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还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在调查中,绝大多数老师表示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感到力不从心。目前从事课改工作的多数教师习惯了多年形成的讲授系统知识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部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2.教师负担过重影响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教师来说根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自己一步步摸索,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任务是以往的两倍,又要应对课改,又要抓考试,使得教师的压力倍增,课改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四、深化高中新课改的若干建议
(一)从理论上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监督手段
一是政府层面要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让学校、家长认识到新课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把新课改的主要思想及基本要求落实到位。二是应进一步强化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包括成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研究与工作小组,成立学分管理小组、选课指导中心。
(二)充分考虑现实情况,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是推进高中新课改实施的关键
实施新课改,要因地、因人制宜,不能一刀切。
学校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本校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管理、课程评价等诸多环节,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新课改实施方案。另外,针对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教师方面,应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摆脱旧模式的制约,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依据新课改要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
此外,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制订一些教师评价考核、成长方案,让教师放开手脚,带领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方面,应积极调整以前的学习模式,主动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合理安排时间及精力,尽快适应新课改的大环境。
(三)必须进一步加快完善高考制度和评价方案,促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是推进高中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高考制度不改革,会在极大程度上束缚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所以我们要推进制度创新,命题内容应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考生的实际,充分体现“减轻学生负担、纠正文理偏科、适当加强外语、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等课改意图。在录取方式的改革中,引进“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国家统一高考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五、结束语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应做到学习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保障到位和措施到位;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校为本、科研引领、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控制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可承受的程度,以辩证的思想去认识和处理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来实现新课程改革这一美好的理想。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从2008年秋季起,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如今,《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已颁布实施了两年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课改实行了学分制,增设了选修课与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否发生了变化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为此,本课题组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从焦作、洛阳、信阳三地抽取了3所高中,在2007年与2008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各发放了300份问卷,以此调查课改前后两届高二学生负担变化。另外,本课题组还在高中教师中发放了50份针对教师的问卷。
除了发放问卷的方式,本课题组还查阅相关资料,在学生及教师中展开走访调查,并对收集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新课改后学生负担在课业负担、竞争压力和心理负担三个方面均呈上升趋势。课业负担方面,有57.9%的学生称课外时间一般都用于做自己买的课外参考资料。同时,有70%的受访教师认为新课改后学生的学业负担增加了。竞争压力方面,2007级的学生中有59%的人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或者较大,而2008级的学生中这一比例达到了77.8%。较重的课业负担和较大的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地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有学生反映同学们说笑声减少了,偶尔出现失眠、厌食等症状。
学生的负担并未向预期方向发展,反而略呈加重之势,该变化折射出新课改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 高中新课改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落到实处
首先,教师积极性不高。只有20%的受访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要认真对待,有25%的教师认为它只是一种形式。同时,有学生反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在开班会或者自习。其次,学生积极性不高。在针对2008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有67.7%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从来都没参加过。只有2.1%的学生会主动将课外时间用于参加社区服务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分制管理引发争议
有81.8%的受访教师认为学分制仍未形成一个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如果评价制度不做根本性的改革,新课改将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有41.4%的受访学生认为学分制流于形式,有35.7%的学生认为学分制仍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只有12.1%的学生认为这种新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三)教师、学生不适应新课程内容
新课改之后增加了选修课,但是教材数量及选修课数目的增加,让老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无所适从。有7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比课改前增加了,有44.3%的受访学生认为新课改后课程内容较多。
(四)没有与新课改相适宜的考试测验体系
根据调查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考试、测验未得到相应改变,命题者很少提供适应新课标的开放性试题,多数情况下仍在延用旧大纲中具有唯一答案的试题。
三、阻碍高中新课改实施的因素
(一)社会层面——现行高考制度制约新课改的实施
1.现行高考制度减弱学校在课改中的积极性。“办学水平如何,得看高考成绩”,这已成为社会和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学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迫于各学校间的竞争压力,一些高中的教学目标只剩下“为高考服务”这一条,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很难得到全面实施。
2.现行高考制度制约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转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新课改的理念是好的,方向是对的,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但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考是关系到学生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此种情况使新课改在一些中学呈现“畸形化”:教师一边应付课程改革,一边仍按“老方法”教学,“换汤不换药”,达不到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目的。
3.现行高考制度降低学生在课改中的主动性。受固有观念影响,学生仍将焦点放在文化课上,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高考无关的社会实践或其他选修课上。新课改的主体不愿主动参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
(二)学校层面——教育资源短缺是制约新课改实施的瓶颈
新课程实施需要配套措施的更新与完善。但是由于县、区财政困难,部分学校的教学楼均系自筹资金建成,学校债务负担过重。图书资料短缺,实验场所、设备、药品残缺不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改的顺利实施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教师层面——教师的能力和态度也是阻碍新课改实施的重要因素
1.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还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在调查中,绝大多数老师表示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感到力不从心。目前从事课改工作的多数教师习惯了多年形成的讲授系统知识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部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2.教师负担过重影响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教师来说根本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自己一步步摸索,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任务是以往的两倍,又要应对课改,又要抓考试,使得教师的压力倍增,课改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四、深化高中新课改的若干建议
(一)从理论上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监督手段
一是政府层面要加大宣传和监督力度,让学校、家长认识到新课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把新课改的主要思想及基本要求落实到位。二是应进一步强化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包括成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研究与工作小组,成立学分管理小组、选课指导中心。
(二)充分考虑现实情况,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是推进高中新课改实施的关键
实施新课改,要因地、因人制宜,不能一刀切。
学校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本校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管理、课程评价等诸多环节,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新课改实施方案。另外,针对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教师方面,应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摆脱旧模式的制约,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依据新课改要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
此外,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制订一些教师评价考核、成长方案,让教师放开手脚,带领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方面,应积极调整以前的学习模式,主动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合理安排时间及精力,尽快适应新课改的大环境。
(三)必须进一步加快完善高考制度和评价方案,促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是推进高中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高考制度不改革,会在极大程度上束缚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所以我们要推进制度创新,命题内容应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考生的实际,充分体现“减轻学生负担、纠正文理偏科、适当加强外语、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等课改意图。在录取方式的改革中,引进“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国家统一高考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五、结束语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应做到学习到位、思想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保障到位和措施到位;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校为本、科研引领、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要控制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可承受的程度,以辩证的思想去认识和处理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来实现新课程改革这一美好的理想。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