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教学实际,对变式教学在提高高中课堂效率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运用变式教学对提高高中课堂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变式训练 课堂效率 强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41-01
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教师重在讲题型,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应试能力。但这样的教学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一旦遇到新的问题情境,便无所适从。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状况,笔者认为关键是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多尝试一些变式教学,变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 变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不但对设计的例题要进行一题多解训练,而且还要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式引申,尽可能引申出更多相关性的新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兴趣。变式教学就是通过将题目中的条件或结论不断变化,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激情,达到提到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通过变式训练,使一题多变,层层深入,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1:若关于的方程有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此题一开始很多同学会想到两边分别平方,然后用△≥0去做而得出错误的答案,最后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了用图像法解题。仔细研究一下,案例1也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将方程视为,问题归结为求函数值域,采用三角换元,易求得其解。
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该难点的掌握,继续对此例进行挖掘、变式、引申,以巩固典型的求解方法。我们也可设计一些变式训练。
变题1:若关于的方程无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题2:若直线与曲线有交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题3:若关于的方程在上有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题4:若关于的不等式≤恒有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题5: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 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一题多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拓展解题思路。进行变式训练,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把原题“改头换面”,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深化知识结构,实现“做一题,解一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2: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1,求实数的值。
此例是一道典型的动轴定区间问题,学生须对对称轴的位置与区间进行讨论,从而求出实数的值。讲完此例,我们可以将此题进行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
变题1: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0,求实数的值。
变题2: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1,求实数的值。
变题3: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2,求实数的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引申出定轴动区间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变题4: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0,求实数的值。
案例3:若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学生很快想到了基本不等式:≥,即≥,得出的取值范围。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如下变式:
变题1:若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变题2:若实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此题一出,很多学生茫然了,无从下手,条件变了,感觉基本不等式不好用了,教师因势利导,可以进行消元,转化为求一元函数的值域问题。
变题3:若实数且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提高了思维的层次。
3 变式教学可以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教师结合典型例题,着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案例4:过点的直线与轴的正半轴,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两点,当的面积最小时,求直线的方程。
预想通过此例的教学,实施变式教学,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其中设计了三角换元法,方程判别式等多种方法求最值,从而确定出直线斜率求出直线方程,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渗透入内。正式上课时,突来想法,何不把预想的变式训练进一步开放呢?所以预设题就变成了:过点的直线与轴的正半轴,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两点, ,求直线的方程。(试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如:
(1)直线的斜率为-1。一开始有同学填斜率为1,但有同学很快作出反驳,斜率应为负的)
(2)直线的倾斜角为120°。
(3)的面积为6。
(4)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经过提问了解到学生的想法是:直线过点,要求直线方程还必须知道斜率(倾斜角),而提出的问题都是可以算得直线的斜率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同学们又提出了如下的条件:
(5)当的面积最小时。
(6)当的周长最小时。
通过以上进一步优化的变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会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变式训练 课堂效率 强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41-01
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教师重在讲题型,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了应试能力。但这样的教学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一旦遇到新的问题情境,便无所适从。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状况,笔者认为关键是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多尝试一些变式教学,变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 变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不但对设计的例题要进行一题多解训练,而且还要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式引申,尽可能引申出更多相关性的新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兴趣。变式教学就是通过将题目中的条件或结论不断变化,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激情,达到提到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通过变式训练,使一题多变,层层深入,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1:若关于的方程有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此题一开始很多同学会想到两边分别平方,然后用△≥0去做而得出错误的答案,最后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了用图像法解题。仔细研究一下,案例1也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将方程视为,问题归结为求函数值域,采用三角换元,易求得其解。
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该难点的掌握,继续对此例进行挖掘、变式、引申,以巩固典型的求解方法。我们也可设计一些变式训练。
变题1:若关于的方程无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题2:若直线与曲线有交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题3:若关于的方程在上有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题4:若关于的不等式≤恒有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题5: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 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一题多变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拓展解题思路。进行变式训练,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把原题“改头换面”,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深化知识结构,实现“做一题,解一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2: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1,求实数的值。
此例是一道典型的动轴定区间问题,学生须对对称轴的位置与区间进行讨论,从而求出实数的值。讲完此例,我们可以将此题进行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
变题1: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0,求实数的值。
变题2: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1,求实数的值。
变题3: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2,求实数的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引申出定轴动区间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变题4:已知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0,求实数的值。
案例3:若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学生很快想到了基本不等式:≥,即≥,得出的取值范围。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如下变式:
变题1:若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变题2:若实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此题一出,很多学生茫然了,无从下手,条件变了,感觉基本不等式不好用了,教师因势利导,可以进行消元,转化为求一元函数的值域问题。
变题3:若实数且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提高了思维的层次。
3 变式教学可以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教师结合典型例题,着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拓展,变中求进,进中求通,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案例4:过点的直线与轴的正半轴,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两点,当的面积最小时,求直线的方程。
预想通过此例的教学,实施变式教学,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其中设计了三角换元法,方程判别式等多种方法求最值,从而确定出直线斜率求出直线方程,将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渗透入内。正式上课时,突来想法,何不把预想的变式训练进一步开放呢?所以预设题就变成了:过点的直线与轴的正半轴,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两点, ,求直线的方程。(试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如:
(1)直线的斜率为-1。一开始有同学填斜率为1,但有同学很快作出反驳,斜率应为负的)
(2)直线的倾斜角为120°。
(3)的面积为6。
(4)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经过提问了解到学生的想法是:直线过点,要求直线方程还必须知道斜率(倾斜角),而提出的问题都是可以算得直线的斜率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同学们又提出了如下的条件:
(5)当的面积最小时。
(6)当的周长最小时。
通过以上进一步优化的变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会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