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的艺术 光线的艺术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录片拍摄中,尤其是一些摄制组拍摄,都不会为了画面的效果,根据需要增加一些照明用光。但是光线的使用,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尤其在纪录片中更要有其合理性的考虑。同时如何能够让画面的光比控制在宽容度范围内,都将会在下面提到。
  光源的合理性
  我发现很多照明忽略了光的来源和方向,可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光线的漂亮和画面的美丽,而忽略了光源的合理性,从而失去了影像的真实性,这在科学纪录片的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般来说除了阴天和夜景,任何的时间和空间都可能有一个主要光源的存在,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太注意罢了。我曾经观摩一部影片,可以作为一个不合理的用光案例。早晨10点钟的一堂语文教学课,应该说太阳光是从教室侧面的一个方向(东方)照射到室内,在我的印象当中早晨的阳光应该是角度低低的,颜色是暖暖的。可能摄影师感觉室内的光反差大,而且教室光线还不够亮的原因,所以又在教室的两边和窗户的另一侧分别又加了五盏灯,其结果是在黑板上有无数个老师的影子在晃动,老师的下巴和鼻子的下方形成了交叉的黑影。
  这时学生可能迷惑了,平常习惯的太阳光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有点恍如隔世,难道这就是拍电影吗?和平时在教室的光线怎么不一样,实际上我们看片子的人也感觉到了迷惑,因为照明师有意无意之间又给教室增加了无数个不同方向的太阳光。一盏灯就会出现一个影子,在黑板上起码有五六个灯影随着老师讲课的移动,也在黑板上和人的身体上不停地晃动,这就是我们摄影照明经常提到的“鬼影”。在这里我想提醒的是拍片的灯光不是数量越多越好,应该是光线照明越舒服、越合理为最好。
  光源的合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被自己的眼睛所迷惑,看到的都是五彩斑斓的景象,因为人的眼睛宽容度非常大,眼睛能够在极广泛的亮度范围内活动,从10000英尺/烛光的强烈阳光到0.01英尺/烛光以下的人工光之间的各种不同情况都可适应。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准确地用眼睛来判断实物的明暗亮度。
  除此以外人眼观察外在事物,还有感情的色彩在里面,人们不太关心物体表面亮暗和颜色的变化,只有我们的摄影师和照明师才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来洞察世界。这时候,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光比就很重要了,他需要摄影师、照明师的经验判断和他们手里的一块精确的曝光表。
  比如一个人坐在室内的窗户边侧逆光拍摄,毫无疑问室外照射进入到屋内的光一般都比较强、比较硬,这时人物基本上是以一个半剪影的方式出现。如果要让我们看到的室外光不至于“毛”掉,亮得一塌糊涂(亮出一挡光圈是允许的),我们拍电影时常听说上二下三,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上两挡的光孔和下三挡的光孔的可调范围(宽容度),这种误差是可以允许的,一般后期可以调校过来的,当然我们不希望有这种误差或者差别很大。
  我们希望追求的是正确的合理的准确曝光。一种方法就是让人物避开窗户或者摄影师取景时尽量少带窗户,如果实在不能离开窗户的话,照明师可以在人物的受光面加一块大的蝴蝶布,减弱强光对人物的直接照摄,从而减少反差甚至消除阴影。比如在一个晴朗的冬天拍摄一个老人在靠近门口的地方晒太阳,你会发现即使在冬天,太阳光的光线也是非常的强大,从室内往外看老人就是一个黑黑的简影,室外的阳光把老人的轮廓几乎打“毛”了。我们好似束手无策,从室内补光需要用灯量很大,就是要加大背光(阴影)部分的灯光照明,往往阴影的部分要提高很多才能求得平衡,然后根据室外的亮度尽可能地收小光圈,才能把室外光的亮度给压下来。
  提高阴影部分的亮度但又不能提的过多过亮,太亮又显得的比较假,比较平,有不真实的感觉,应该是整体的提亮,直到能清楚地看到外面的景物就算合适了。但是问题又出现了,提高亮度势必会造成人物的脸上有强烈的影子,比如鼻影、眼影、唇影。这些阴影部分的影子是不合理的、不舒服的,暗部怎么会有影子呢?观众会有疑虑。
  一种方法我们需要在灯光前加柔光纸和柔光布,俗称蝴蝶布,用“软光”照明,把影子尽可能地柔化、弱化,弱化就是把暗部控制在我们能接受的程度,光线越暗影子越少。最后一种可能就是不能完全避免阴影子的存在,但是这种影子的方向感应该是合理的、真实的,而不是人工臆造出来的。
  如何避免这些不合理的影子?我们最好有意先给一个全景,告诉观看者一个理由,告诉他们室内有光源的存在,并且让他感觉到了,只有这样的光线才是比较合情合理的环境光。比如在暗部的一侧加一个台灯,作为第二个光源,或者事先告诉观众屋子里对面存在一个窗户之类,这样既增加了暗部的亮度,减少了反差,又为我们创造第二个光源作了铺垫和交代,所以光比也是可控的。
  下面是拍摄和采访人物时所能够使用到的一些主要光源的介绍,我们在摄制组的现有条件下可根据照明器材的多少和种类来决定。
  摄像师和照明师在纪录片的拍摄现场要精心地观察,根据创作需要选择拍摄时间和光线条件,合理地布置灯位和光线强度,控制好画面中的光比,就一定能够让我们的纪录片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准确地表达出导演的思想。
  CCTV摄影师 李东风
  李东风198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同年进入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中央新影集团),国家二级摄影师,专门从事影视摄影工作。担任电影《变暖的地球》(此片获2011年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摄影师。
其他文献
丰富的画面是一部影片“好看”的条件之一,大型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中运用大量近景和特写镜头凸显维和士兵在战场上面临的种种危险,紧紧抓住了观众的视线。而可更换镜头的摄像机,更能让镜头细致入微地表达情感,在此我们特意为读者们选择了几款可以更换镜头的摄像机。  佳能 C300  产品类型:高清摄像机  贾樟柯导演在使用EOS C300时,认同的原因之一就是“机身相对于传统的电影机更加轻便和小型化”。在他
期刊
“水银加速”是Adobe公司针对NVIDIA显卡的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开发的加速技术。开启“水银”后,速度会提升数倍。  使用在64位WIN7操作系统下的ADOBE PREMIERE CS5的非线性编辑工作者,为了加强其运算速度选用了通过ADOBE认证的NVIDIA显示卡进行水银加速,但是这类显示卡一般价格都很昂贵,能不能有低端未认证的
期刊
4K/3D影视制作生产线宣告投产横店  2012年6月15日,浙江横店——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副总监若山宪一向红点影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施雄广正式交付了F65 4K数字电影摄影机,来宾们不仅目睹了4K/3D影视制作生产线中重要的4K拍摄利器,还共同观看了红点影视试拍的3D宣传片,欣赏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索尼的4K/3D片花,精彩的画面效果和全球领先的电影技术带来了震撼的观影享受。同时,发布会也宣告了索
期刊
白尚仁是个挺精神的法国老头儿,个不高,犀利的眼神让人有点距离感。但他会与每一位来参观影展的人握手,真诚地表示感谢。据说伊莎贝儿·阿佳妮和皮尔·卡丹都是他多年的朋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拥有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三国混血的原因,白尚仁似乎有着不安分的天性,身兼摄影师、导演、布景师、服装师、艺术指导、作家、诗人和外交官等多重身份(幸好20多年前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鼓励他要坚定以摄影作为个人创作的主要方
期刊
FIRST电影展入围影片公布  2012年,FIRST青年电影展共征得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的1037部影片。其中“大学生影展”短片竞赛单元影片参赛影片783部,“一戟即中”青年电影推选单元参展影片254部。近日,组委会公布了“大学生影展”短片竞赛单元与“一戟即中”青年电影推选单元各奖项的提名名单,《这里,那里》、《到阜阳六百里》等片榜上有名。  入围本届FIRST青年影展参赛单元的影片,以多样
期刊
宁子的工作室“T.O艺术影像”坐落在京城南锣鼓巷东棉花胡同的冯国璋故居。这间充满了历史气息和浓浓京城地气儿的神秘院落,让宁子和他的团队显得极为不同。这是一群北漂来的年轻人,让梦想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正如这间老宅具有的生活气息一样,他们所拍摄的婚礼电影,也充满了源于普通与真实的魅力。  换位思考 打动客户  去年6月宁子正式成立了“T.O艺术影像工作室”。从小的学习和经历,加之工作室相比同行业的资
期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的中学时代》:影片  35分钟:片长  2012:年代  林旭坚:编剧/导演/剪接  林依婷 程砚秋 林龙麒:主演  元雅静 江珊:文学策划  金晨煜:摄影  彭强:美术  丁可:作曲  武磊:声音  管育民:监制  孙敏:出品人  上海嘉定广播电视台:制作  飞碟传播 爱奇艺:联合出品  有幸在《我的中学时代》上线前,
期刊
每年圣武和茂荣要只身出门7个月,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项艰苦的工作,因为他们懂得,环境越是恶劣,回报越是丰厚。”  这是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句旁白。实际上,这也是整个纪录片创作团队工作的写照。2012年春节,执行总导演任长箴一个人埋头从大年初一昼夜不停地工作到初五,剪出来了第一集中采藕人的段落。作为第一个编辑成型的故事,她把这个段落当成后面各集的标杆,
期刊
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想必大家都有耳闻,对于中国的纪录片能受到如此追捧,是一件多少有些意外的事情。以往大家比较喜欢看BBC或者探索频道,国外的纪录片在题材选择和拍摄技巧方面很多值得我们同行借鉴,而《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源于广大观众对它的题材、文案和摄影画面的耳目一新,此片的风格已经开始向国际化纪录片靠拢,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大进步,尤其在摄影风格方面,大大区
期刊
2012年6月8日,第十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报告厅举行。本届比赛的主题为“半夏十年——同知·同伴·同行”,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及对梦想的坚持。  典礼当晚共颁发了最佳长纪录片、最佳短纪录片、最佳剧情片、最佳音乐电视作品、最佳电视广告作品、最佳中学生作品、特别荣誉大奖、女性导演新锐奖8个单元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编剧4个单项奖以及1个年度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