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文化馆馆办刊物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c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馆办刊物主要是指由文化馆自办的综合性公益性刊物,主要刊载群众文艺创作的内容,它是群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自身从事馆办文学期刊编辑的工作经验,提出了馆办刊物的特点、作用以及如何办好馆办刊物的几点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馆办刊物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培养业余文化创作人才、促进群众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馆办刊物;群众文化;作用
  一、馆办刊物的特点
  文化馆(有的地方也叫群众艺术馆、文化中心),是国家地方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设立的综合性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中心、活动中心,具有综合性、普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基本性质,是我国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56年文化部在《关于群众艺术馆的任务和工作的通知》中就指出,群众艺术馆的任务之一是“编辑并推荐适合群众业余艺术活动需要的演唱材料和业务学习材料”,这就指出了创办群众刊物的必要性。
  馆办刊物大致可以分为报纸、杂志、书籍和简报,在这里笔者要探讨的馆办刊物主要是以刊载文学作品为主,并辅以其他艺术门类原创作品的综合性杂志。一般而言,这类刊物每隔3-4个月出版一期。馆办刊物是群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同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等文艺门类一样,是文化馆的基础业务之一。同时,在群众文化工作中,馆办刊物以文字形式作为载体,是展示群文成果的窗口、沟通群文信息的桥梁,是期刊所辖区域内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书和展示板;也是广大业余作者发表作品的园地、创作心得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在推进群文事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南海区文化馆的馆办刊物《海花》自从2014年创刊以来,一直在吸引群众参与、突出社会影响力、体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普世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索,经过严谨地构思,最终在办刊方向、栏目设置等方面严格把握要求。现在归纳起来,可以说成是:首先是办刊方向,考虑到馆办刊物的群众性很强,旨在基层群众中普及和推广文学创作,所以,以“雅俗共赏”的原则作为办刊方向。我们追求“雅”的体验,因此文艺门类涵盖了文学、音乐、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并且不忘“通俗”和“风俗”。“通俗”是说,馆办刊物是群众性文化刊物,它追求通俗易懂,摒弃晦涩高深;追求喜闻乐见,摒弃曲高和寡;追求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摒弃成为少数“高雅”人士的俱乐部。“风俗”则由文化的地域性决定,馆办刊物应该是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掌故、人文地理等的文字表现。因此,选登作品时就围绕着这些原则来做选取,让群众在阅读中领略本土人情风貌,并通过文学这个媒介对身边所熟知的事物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其次是栏目设置,馆办刊物《海花》开设了“原创速递、实感涓流、新荷初绽、艺坛巡展、书画摄影”等栏目,其中前三个栏目为纯文学内容,刊登的是已具有较成熟创作水平的本土优秀作者的新作、校园学生虽略显稚嫩但却思想新奇、充满活力的作品等,后两个栏目则是音乐、戏剧、曲艺等其他文艺内容。作者涉及老、中、青、少各年龄层次。通过刊物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搭建交流创作经验平台,一直深受本地区业余作者的喜爱。
  通过《海花》杂志,我们维系了一大批包括文学、戏剧、曲艺、音乐、书画等艺术门类的业余作者,尽管多数作品达不到精品的水准,但他们接地气的创作主题、表达技巧仍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共鸣;并且,不少业余作者以能在群文刊物发表作品为荣,把群文刊物视为精神寄托、增进信心的载体,激励自身不断深入创作,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二、馆办刊物的作用
  馆办刊物作为文字载体,在当地传播范围广、教育宣传影响大、创作层面多,是其他艺术门类难以相比的,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桥梁作用。它如一块巨大的文化磁铁,吸引着众多文学艺术爱好者,架通文学艺术从群眾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的桥梁。基层作品一般都取材于身边生活,写的是群众中的事,说的是群众心里的话,因此深受欢迎,倍感亲切,真实可信。馆办刊物的桥梁纽带作用便显示出来了,它把全区的业余文艺爱好者紧紧地团结起来,不但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也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互相提高的文化互动,为繁荣群众文化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其次是宣传作用。馆办刊物是文化馆的一张名片,它是全区范围内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书,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当地的文艺创作水平;并可以为业余文艺演出队提供一些优秀的演出作品,引导业余文艺演出队沿着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馆办刊物出版之后,会及时地被派送到同行编辑部、上级指导单位以及其他很多单位和个人手中,这就起到了让作品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作用,可以很好地宣传本地文艺创作水平,让外界以文字的形式细致地领略到本土的风土人情、创作风采。
  最后是指导作用。馆办刊物虽然一般为内部交流使用,但它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文字载体和文化宣传工具,如果引导得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可以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与坚持“双百”方针结合起来。刊物编辑负责人通过对刊载内容的严格把关,传递给基层群众富有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这样的话,对于部分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理论水平、艺术修养、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等方面还相对较差的业余创作者和业余文艺演出队员来说,馆办刊物则恰好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既指导了基层群众的文艺创作方向,同时又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兴趣、爱好和创作热情,因此也促进了当地群众文艺创作的进一步繁荣。
  三、办好馆办刊物的措施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繁荣社会主义的群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决不可忽视馆办刊物的作用,办好馆办刊物,发挥其作用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办好馆办刊物呢?结合自身从事馆办刊物《海花》的编辑工作,认为要办好馆办刊物,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从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办好馆办刊物的重要性。
  馆办刊物作为一份综合性的文艺杂志,所发表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贴近生活。人们通过刊物可以了解本地文艺创作水平等。而作者又大多是当地人,反映的内容也大多来源于当地的生活,群众读了以后,会感到很亲切。因此,笔者认为,馆办刊物可以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建设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进行尝试和作为。南海自秦设郡,历史文化丰富,醒狮、龙舟、功夫、粤剧粤曲、藤编、灯谜等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所影响。馆办刊物可以着眼于挖掘反映本土特色文化的优秀作品,对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遗产等进行刊发,既可以是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又可以是小品、小戏、曲艺作品,也可以是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又或是音乐、民间文艺作品等。通过不同类型的文艺创作,保护本土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宣传好人好事,弘扬先进文化。
  (二)要建好两支队伍,确保两个质量。
  两支队伍,一支是作者队伍,一支是编辑队伍。两个质量,一个是作品质量,一个是排版、组版、印刷质量。作者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文化馆要定期召开业余作者创作、改稿会,组织他们深入生活,推荐优秀作者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深造。要经常举办文艺征文以及其他各类活动,不断发现和培养作者,不断激发他们从事写作、热爱写作的兴趣。编辑队伍的建设也很重要,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的主编。从事刊物的编辑工作,一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要清楚区分作品的好坏,既不能鱼目混珠,又要减少遗珠之憾。二要有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从排版、组版到校对,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特别是校对,绝不能有半点含糊。排版、组版、校对对于刊物的可读性及可观性具有相当大的关系。馆办刊物虽然是大众文化,但无论是作品内容和格调、封面设计和插图,还是印刷和装帧,都不能搞成“傻大黑粗”,要带给读者美的享受。版式设计是否新颖美观,组版是否巧妙和谐,校对是否一字不错,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保证馆办刊物的出版质量,才能使得馆办刊物真正成为精品刊物。
  (三)要抓好馆办刊物的发行工作。
  任何一张报纸、任何一份杂志,不管办得多好,如果没有一定的发行量,没有一定数量的读者,这张报紙、这份杂志仍然不能算办成功了。文化馆的馆办刊物,虽然是内部资料性质,采取赠阅的方法发行,也要做好发行工作,扩大覆盖面。首先在本地区范围内,要覆盖每个乡镇、单位、学校、社区、企业,以及每个作者。在本地区范围以外,要至少扩大到全省,在全省文化系统内进行交流,包括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艺术单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馆办刊物宣传作用和社会效益。
  结语
  文化馆的馆办刊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一项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繁荣群众文艺事业的公益性基础文化工作,是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对馆办刊物予以足够重视,想方设法地将其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使其更好地服务群众文人,更好地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饶世兰.浅析恢复和办好县级文化馆馆办刊物的必要性.中文信息,2015(5):P26-28;
  [2]赵冬梅.浅谈如何办好文化馆馆办文学期刊.剧作家,2015(4):P175。
  作者简介:吴楷纯(1988—),女,本科,群众文化助理馆员,现任职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
其他文献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成长历程和优秀传统进行反映的一种文化,在文化保护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无形性特征,使得其保护工作的难度较大。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引入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展示技术、运用新媒体再现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期刊
[摘 要]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的商业开发和原生态保留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相反,两者之间还可以互相促进、互补不足。有了商业的开发,可以为传统制作工艺的原生态保留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原生态保留,又可以为传统制作工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灵感。  [关键词]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商业开发;原生态保留  一、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的发源  从清末到民国期间,黄圃经济除了传统农业之外,尤以传统手工技艺比较出名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非遗保护也从对非遗本身的保护提升到了对非遗的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根据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来设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性保护的创新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融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环境,很好地将保护区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农业、旅游、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条件充分整合,达到更好保护效果。本文结合江门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期刊
[摘 要]“大鼓凉伞”是盛行在闽南一帶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是闽南地区人们平日欢庆、祭祀、迎神、祈福等多种仪式中最常出现且最具有当地风格特色的庆喜内容之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闽台交流的增多,对“大鼓凉伞”这一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的保护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有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的视角也在不断的拓展。  [关键词]民间舞蹈;“大鼓凉伞;”传承创新;保护发展  一、“大鼓凉伞”的起
期刊
[摘 要]天琴现代唱词在内容上体现了壮族民众的乐观精神和时代特征,在意象的选取、赋比兴的运用上独具特色。与旧有唱经相比,现代唱词在内容、创作主体、功能、文辞方面都呈现差异,反映了部分壮族民间传统歌谣从仪式化、宗教化向世俗化的转变。  [关键词]天琴;现代唱词;世俗化;民间文学  天琴原是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布傣族群在民间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弹拨法器,在进入21世纪后,它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民
期刊
[摘 要]宋代名臣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在肇庆端州任职三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人称包公。当时端州百姓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于是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七口,百姓感激包公,将这七口水井称为包公井。包公井是包公治端的见证,是包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挖其文化内涵,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包公井;治端;价值  水是生命之源。千百年来,水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期刊
[摘 要]围龙屋文化是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客家围龙屋不但继承和融合了中华几千年宫庭建筑与传统民居的优点,还承载、赋予了浓厚的中华传统礼制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风水玄学意识,如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的文化内涵;聚族而居、协作互助的文化内涵;勤耕苦读、诗书传家的文化内涵;达官显贵、光宗耀祖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围龙屋文化中,尤以子孙满堂、家族兴旺的养育文化最为厚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与传播途径是当下热门话题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文化除了其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在进行传承与传播之外,它还影响着其他艺术,并渗透其中。近40年来,岭南流行歌曲深受其影响,古典诗词的中和之情、诗化语言和意境美都在岭南流行歌曲中找到了传承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岭南流行歌曲;古典诗词文化;传承与传播  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如何传承与传播古典诗词文化成
期刊
[摘 要]云计算属于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计算形式,利用网络将IT资源、信息、应用当做服务提供给客户。数字图书馆推行工程建设,能够使用云计算中的仿真技术与海量信息存储,建立涵盖全国的信息图书馆模拟网、分级分布式信息库群以及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以提高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水平。基于此,本文还对数字图书馆推广项目建设采用云计算列出了几点有效策略。  [关键词]云计算;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推广工程”属于图
期刊
[摘 要]经济飞速发展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提升,因此群众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群众文化是中国公益性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有着示范与导向的重要作用。其中,群众文艺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群众文艺活动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群众艺术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群众文艺活动;社会文化;创新;传统  目前,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