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情境演绎,激发情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的情感境界。因为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把文字背后丰富的信息还原、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形象;另一方面,它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接通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将“安塞腰鼓”这一艺术表演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充满气势、充满生命力量的鼓声和舞姿,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中,真正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把全部的激情都融入到了课文当中,效果极佳。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背景介绍、视听结合、结合生活实际提问、教师语言体态感染、启发学生联想等,都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手段,任何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积极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可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教师可接着提问:一般作品中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可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教师可再提问:《背影》这课,作者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呢?学生在讨论中可逐步领悟到: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窘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这样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就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就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授新课前,教师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长妈妈本人的故事,这样可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迁移外化,表达情感
所谓迁移外化,就是使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倾吐出来,并得以拓展、深化。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个别发言、对话讨论、辩论、朗读等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又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既能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借助书面的文字对情感加以表达。当然,最好能在课堂内形成,到课堂外去实施。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本文的作者(或文中某一角色),当你……时,你会怎么做(想),请写下来。类似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既得到外化,又得到深入和拓展。如在讲《鲁滨孙漂流记》时,我就鲁滨孙利用长短不一的斫痕在荒岛上记录时间这件事,引导学生适时想象:“假如你在荒岛上,身边无任何工具,你将如何记录时间?”然后,我采用男女想法大比拼的办法进行男女生大擂台。这一办法正符合青春期学生爱争强好胜的特点,使得学生想出了许多新且妙的办法,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思维在迁移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可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假设学生就是桃源中人,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明白了文章主旨,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大有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五、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
如腾格尔的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了情感的氛围。这样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学会感动,是以激情感染学生,是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同时,还可以为语文学习获得情感动力,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这样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责编 张翼翔)
一、情境演绎,激发情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的情感境界。因为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把文字背后丰富的信息还原、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形象;另一方面,它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接通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从而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将“安塞腰鼓”这一艺术表演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充满气势、充满生命力量的鼓声和舞姿,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中,真正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把全部的激情都融入到了课文当中,效果极佳。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背景介绍、视听结合、结合生活实际提问、教师语言体态感染、启发学生联想等,都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手段,任何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积极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可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教师可接着提问:一般作品中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可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教师可再提问:《背影》这课,作者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呢?学生在讨论中可逐步领悟到: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窘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这样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就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就能使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授新课前,教师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长妈妈本人的故事,这样可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四、迁移外化,表达情感
所谓迁移外化,就是使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倾吐出来,并得以拓展、深化。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个别发言、对话讨论、辩论、朗读等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这些方法既可以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又可以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既能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借助书面的文字对情感加以表达。当然,最好能在课堂内形成,到课堂外去实施。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本文的作者(或文中某一角色),当你……时,你会怎么做(想),请写下来。类似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既得到外化,又得到深入和拓展。如在讲《鲁滨孙漂流记》时,我就鲁滨孙利用长短不一的斫痕在荒岛上记录时间这件事,引导学生适时想象:“假如你在荒岛上,身边无任何工具,你将如何记录时间?”然后,我采用男女想法大比拼的办法进行男女生大擂台。这一办法正符合青春期学生爱争强好胜的特点,使得学生想出了许多新且妙的办法,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思维在迁移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又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可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假设学生就是桃源中人,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明白了文章主旨,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大有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五、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
如腾格尔的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了情感的氛围。这样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学会感动,是以激情感染学生,是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同时,还可以为语文学习获得情感动力,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积极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这样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健全学生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