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录制”助力新时期媒体国际传播工作的思考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06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媒体平台“云录制”节目出发,探讨了“云录制”技术与外宣工作结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云录制;外宣理念;节目制作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防疫的需要,人员密集型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具体到国内视频行业,疫情爆发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带来的感染风险,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平台,各大型活动类节目都暂停或延期播出,各节目组纷纷停工以适应新的视频节目制作环境,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视频内容制作者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结合5G网络技术、远程视频技术等手段,“云综艺”节目应运而生。从兴起到发展,各类“云节目”层出不穷,其中的操作方式,也可以用于国际传播工作。中国正在进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期,本文所探讨的是将“云录制”手段与新时期国际传播工作相结合的相关探索。
  一、“云录制”特点浅析
  (一)“云录制”节目的种类
  “云录制”节目概念可定义为“通过视频连线+生活VLOG等新媒体的形式,把小屏内容大屏化,把短视频内容长视频化,从而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①。根据节目内容和制作方法的不同,“云录制”节目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1、直播类。即在拍摄时不经剪辑,直接将内容发布至新媒体平台、网络终端。代表节目例如优酷平台的《好好吃饭》《好好运动》,嘉宾以直播的方式分享疫情期间居家的活动场景,供网友观看。
  2、VLOG类。相较于直播类,VLOG类节目将嘉宾的视频经过剪辑加工,再上线给各播出平台。代表节目例如湖南卫视的《天天云时间》《嘿!你在干嘛呢?》,将后期制作而成的视频记录,分享给观众。
  3、台网互动类。此类节目更接近传统综艺,区别在于嘉宾、观众并不在同一演播厅,而是处于不同空间,通过不同终端设备网络连线,完成节目录制。代表节目如湖南卫视《歌手·当打之年》,参演歌手或在大陆演播厅、或居家,或在海外演出场所进行网络连线,节目组收集所有视音频素材后,按照节目逻辑进行剪辑,最终播出。
  (二)“云录制”的特点
  通过对比传统节目的制作流程,“云录制”节目除了打破录制地域上的限制,主要还有以下几种特点:
  1、更低的制作經费成本。包括更少的演播室灯光、更低的舞美成本,更低的机位成本,更低的剪辑成本,更低的交通差旅成本等。但相对于传统节目,大多数“云录制”节目在经济上增加了网络直播技术的搭建成本。
  2、更短的制作周期。主要体现在直播类及VLOG类“云录制”节目,观众所见即所得,大多数视频素材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在大小屏幕前。
  3、更灵活的播出平台。由于录制方式自身“碎片化”的特点,节目组很容易将内容拆分至短视频平台,并与完整版的长视频产生互补的效果。
  4、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多数场景下,由于编导及专业摄像师无法亲临录制的第一现场,容易出现素材质量不一、现场各种突发状况无法协调等情况。不过,把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看点,或将成为节目的看点或热点。
  二、新时期媒体国际传播的工作理念
  中国正在进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期,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客观展现更全面的中国形象,是新时期国际传播工作的重大使命,媒体工作者应以习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新的国际传播理念做好新时期的国际传播工作。
  (一)坚定“自信”原则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②是“国际传播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国家形象的构建需要新时期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国家形象的提升同样也体现了国家的文化繁荣,二者相辅相成。国际传播工作需要以“文化自信”武装思想,协助提升国家形象。③
  (二)见微知著,打动人心
  国际传播工作要注意方式方法,应摈弃说教式的国际传播思路,将宏大叙事转变为个体叙事,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并将包含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的文化融入其中,达到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三)真诚真挚,精准传播
  “自说自话永远比不上口碑营销”,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媒体工作者应找准定位,精确传播对象,用真实的语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和立场,打动人心,让传播对象协助达到更深远的国际传播效果。
  (四)全媒体传播,建立具有品牌效力的国际传播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④新时代背景下,从国家到城市,都十分注重国际传播品牌的打造。建立优质的国际传播平台,拥有一个可持续性发挥作用的国际传播平台,可以更加便捷地推广国际传播形象。
  三、“云录制”助力媒体国际传播工作的思考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媒体工作者可将“云录制”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补充,以思考节目制作的方式,思考国际传播工作。
  (一)建立国际传播节目品牌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国际传播品牌节目可持续,并且保证话题的新鲜度、可扩展性。讲述中国非遗传统文化的节目符合该类型国际传播需求。一方面,节目内容接地气,可以接触到最质朴真实的中国老百姓;另一方面,中国非遗传统技艺从乡镇级到国家级,各地可选择的话题非常广泛,话题在数量上有保证,可以形成一个持续化经营的国际传播品牌节目。第三,文化类节目所体现的是“软实力”,在传播上阻力上,远远小于其他会被别有用心的外国媒体过度解读的、展现硬实力的节目。   (二)确定目标受众人群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无论从人数上,以及分布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上来思考,中国境内的海外留学生作为节目的目标受众人群都非常合适。来华留学生首先从生源上就是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的群体,中国非遗,也是他们留学中国会经常接触到的文化元素,并且作为高知人群,未来回本国发展或者留在中国创业就业,对节目的国际传播效果都是保障。
  (三)“云录制”节目类型的建议
  “云录制”节目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传播的广度。“直播类”的节目,可以直接在直播平台上欣赏非遗传承人的表演或者工艺技术;“VLOG类”节目,可以邀请参与的嘉宾近距离体验非遗技艺,并将养成过程视频以VLOG的方式在平台播出,制造持续性话题热点;“台网互动类”节目,可以邀请境内外的非遗大师或爱好者之间进行互动,也可以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作益智答题类节目,增强互动效果。
  (四)关于“云录制”国际传播节目应注意事项的思考
  1、必须把握“文化自信”主旋律
  “非遗文化”是软实力的体现,在传播中对于目标受众来说更易于接受,是国际传播常见的导向类节目。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现有获批“国家级非遗”项目1500余个。其中并非所有项目都如昆曲、苏绣般典雅精致,建议节目制作者在创作时,无需凭借自身喜好,过度美化拍摄对象,刻意迎合大众审美。保持本真纯粹的文化基因,既是对非遗文化项目本身的尊重,也可以让更多国际传播对象了解到更加全面的中国文化。
  2、必须要求嘉宾的公正客观
  参与嘉宾,特别是外籍嘉宾,需有一定程度的背景审核,确保其观点的公正客观。由于“云录制”的特性,很多参与节目的嘉宾,节目编导无法做到面对面的交流,这就体现了前期沟通以及嘉宾资料审核的重要性。在接触过程中不仅要听其言,还需到多平台搜索观其行,综合考察。避免因为嘉宾在其他平台的不当言论对节目制作单位产生不良后果。
  3、必须注意“云录制”在技术上相对于传统节目的不确定性
  节目组在制作前期需对有可能发生的网络、画面质量等技术问题,有相应备案。“云录制”通常要求不同环境的对象自行拍摄画面素材,通过网络实时连线或成片传输到达节目组。节目组需与参与对象在拍摄设备、格式、景别等方面充分沟通,以满足节目制作的基本需求。同时选择网络情况较好的地点进行连线传输。如果在沟通中,对方无法达到硬件要求,可通过联系当地电视台等途径协助解决。与这些国际传播对象协调交流的过程,正是国际传播另一种形式的推广。
  (五)“云录制”助力国际化影视交流合作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工作,除了利用“云录制”手段,在各类平台、各种终端屏幕播放的节目中传播中国故事外,借助“云技术”参与或组织电视节、国际影视交流也是重要选项。连续两届的MIPTV戛纳电视节以及上海电视节,⑤便采用“云展览”“云交易”等线上渠道,与线下活动一起,为海内外产业人士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展览空间和便捷的参会方式,扩大了宣传、提升了影响。从地方媒体角度来说,是一次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尝试。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走上经济复苏发展的道路,“云录制”节目的兴起和日渐成熟,曾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制作方式,却被发现更好拉近了节目制作方和观众的距离,对于国际传播工作,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和方式,激励媒体人创作更优质、更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节目,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注釋:
  ①韩明芮:《2020开启“云综艺时代”热点分析》,艺恩数据, http://mp.weixjn.qq.Corn/s/19IhT65AKHP07jOZSE9129 2020年2月20日。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2016年7月1日。
  ③高福进:《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年第3期。
  ④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创新论探析,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0/c_1118287381.htm,2016年3月10日。
  ⑤《后疫情时代,国际影视交流合作何去何从?》,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yl/2021/06-08/9495137.shtml,2021年6月8日。
其他文献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举措,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本文指出了工具理性逻辑下的广告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呼吁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当前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探析目前高校微信公众号在建设、发展、实践尤其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效微信公众号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思政育人  高校微信公众号是指高等院校以及校内二级院系、单位以及在校师生在腾讯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注册的所有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包括学校官方公众号、二级学院公众号、校内学生社团、教
【内容摘要】本文指出了“策划”对于开展科学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举了科学传播“策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科学传播;策划;问题;对策  一、引言  “策划”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其涵盖领域包括方方面面。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策划”的重要性。《孙子兵法》上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
本文认为,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舆论环境下,主流媒体要想做好相关主题的宣传报道,一要在宣传报道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
【内容摘要】2020年是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第二年。本文在2019年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报告的基础上,从不同“赛道”、不同省域、不同专业对2020年度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分布特征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总结“双万计划”实施一年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情况,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的后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新闻传
本文利用词频分析法对深圳大学近年来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相关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多集中于传媒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及媒介融合、广告营
【内容摘要】随着高清化的普及,高清播出已经成为现阶段电视台播出的常态。中国教育电视台具备高清总控矩阵和高标清同播数字播出系统,该系统自2016年正式运行至今,播出系统运行稳定、节目播出安全顺畅。本文结合CETV早期教育电视频道播出系统高清化改造进行了探讨,并对系统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小结。  【关键词】高清播出;高清播出总控;系统改造  随着高清电视的推广和普及,高清电视技术已成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
以沈阳理工大学图书讲解员大赛项目为例,分析竞赛类营销项目的营销效果,并指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高校图书馆营销项目中的六项营销策略:推广深度阅读,营销优质资源;抓住重要事件,把握营销时机;进行用户细分,巧妙设计活动;实行自我评估,评价营销效果;利用新媒体,塑造本馆文化品牌;建设营销团队,形成营销合力。
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镇村具备社区和旅游区的双重属性,在全国镇村中的比重达到一成以上。推进镇村图书馆(室)与旅游融合发展,可解决或有效缓解发展不平衡、资金不充足、需求不稳定等问题。作为基层文化设施,在政策支持和背书下,旅游镇村的图书馆(室)应采取更加开放、灵活的机制,在标准指导、专业聚焦、特色营造、文商结合等方面有所作为,在深度和广度上实施文旅融合,形成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格局,以此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和效能。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往处于强势地位的传统电视媒体陷入危机,业务不断被挤压,收视和广告逐年下滑。传媒生态发生巨大变化,进入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业面对新时代的变局,需要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机制,一方面积极拥抱互联网,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挖掘自身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实现产业的融合、转型、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增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从而确保电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