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中,更加强调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基于此,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价值逐渐突显出来。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班级管理经验,对小组合作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139
所谓班级管理,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利用恰当的方式,引领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协调控制,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审视长期以来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发现班级管理是一种单向管理和灌输的过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理解。毋庸置疑,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以小组合作为依托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为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小学生的身心规律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小组合作模式的具体应用手段。这样一来,有利于充分发挥出该教育模式的积极作用,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班级管理质量的提高。
一、注重小组量化,引导自主管理
在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班级管理模式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科学构建管理集体。为了使班级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应该合理地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以便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统筹的考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自主性的管理活动中。
在组织本班的小组管理活动时,我通常会遵循以下流程:第一,选举班干部,确定管理核心。在小组管理模式中,我会将班委视为班级中的领导核心。在选举班干部时,既可以进行推举,也可以进行自荐。然后,学生需要从候选人中投票选出灵活有头脑、工作能力强、踏实勤奋、品格端正的同学担任各项职务;第二,合理划分小组。在划分小组时,我会通过个别谈话、查阅档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性情、爱好、性别、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将其划分为多个小组。整体来看,在分组时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第三,明确责任分工。完成小组分配之后,我会及时找各小组的组长进行商议,讨论如何完善以小组为单位的建制,如:捆绑考核、组员师徒结对等。同时,各小组还要明确组员在小组中的主要职责,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第四,及时发现问题。我会定期分析各小组在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得失,以便总结学生需要保持和发扬的地方,并改进各小组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完善了班级管理中的小組划分。
二、优化班级氛围,明确管理原则
从个体的成长规律来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善,而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师需要明确现阶段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基本原则,并利用具体的手段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合作育人的氛围,从而为各小组的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会遵循内紧外松的原则,对师生关系加以改善。基于此,我会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强制管理,并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改变严厉的育人态度。这样一来,有利于营造一种充满朝气与生机的班级氛围。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成长档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从而使其产生参与感与获得感。在《我的成长记录》当中,学生要以日、周、月为时间单位,从优点与缺点两个角度记录自己的表现,并且要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深入思考自己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最后,我会给各小组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如:我会定期让各小组派代表讲述本小组取得的发展与进步,以此来为其他小组的自主管理提供参考意见。而通过这种方式,逐步优化了各小组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
三、完善班级制度,发挥主体作用
常规管理是班级管理中的基本方法。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规章制度对一个团体或者组织进行管理的模式。借助班级制度,有利于使集体中的各项工作更加有条不紊、有章可循。为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当中,并让学生依托《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小学生守则》等文件,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管理条例,以此来使学生的行动更加规范和有的放矢。
利用上述方式,我组织学生制定了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观察,我发现这套规章制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突出了自主管理原则,强调将班级还给学生。学生认为,自己在班级中有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内容详尽完善。在不断的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得到了发散,从而对学习、卫生、纪律、安全、文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思考。根据这些条例,使班级管理的活动、目标、评价、反馈等活动都变得有据可依,从而避免了自主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第三,以鼓励为主,争取奖惩分明。在班级制度中,鼓励的条例要多于惩罚的内容。同时,在考量学生的表现时,班级制度中为各项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权重。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及时引导点拨,展开科学评价
以小组为依托的班级管理模式并不反对教师的干预。相反,只有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才能进一步完善班级管理的流程。在自主性的管理模式中,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集中于指导工作开展以及监督检查方面,从而使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在本班的班级管理活动中,我主要关注的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班委构成的合理性。为了做到人尽其用,我会对班委在各个职务中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观察,以此来使学生得到均衡的安排;第二,班级整体的表现。如:在学习管理方面,我会关注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气,以及学生是否取得了发展与进步;第三,各小组的表现。我为将小组视为一个整体,以此来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最终,通过动态观察与调整,有效保障了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的平稳进行。
总之,在依托小组合作模式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保障,并利用恰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项彩虹.成长小组在自主型管理班级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6):15-17.
[2]龙素萍,汤一夫.小学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实践谈[J].师道·教研,2017,(11):41-42.
关键词:小组合作;班级管理;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50-139
所谓班级管理,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利用恰当的方式,引领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协调控制,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审视长期以来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发现班级管理是一种单向管理和灌输的过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理解。毋庸置疑,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以小组合作为依托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为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小学生的身心规律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小组合作模式的具体应用手段。这样一来,有利于充分发挥出该教育模式的积极作用,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班级管理质量的提高。
一、注重小组量化,引导自主管理
在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班级管理模式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科学构建管理集体。为了使班级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应该合理地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以便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统筹的考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自主性的管理活动中。
在组织本班的小组管理活动时,我通常会遵循以下流程:第一,选举班干部,确定管理核心。在小组管理模式中,我会将班委视为班级中的领导核心。在选举班干部时,既可以进行推举,也可以进行自荐。然后,学生需要从候选人中投票选出灵活有头脑、工作能力强、踏实勤奋、品格端正的同学担任各项职务;第二,合理划分小组。在划分小组时,我会通过个别谈话、查阅档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性情、爱好、性别、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将其划分为多个小组。整体来看,在分组时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第三,明确责任分工。完成小组分配之后,我会及时找各小组的组长进行商议,讨论如何完善以小组为单位的建制,如:捆绑考核、组员师徒结对等。同时,各小组还要明确组员在小组中的主要职责,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第四,及时发现问题。我会定期分析各小组在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得失,以便总结学生需要保持和发扬的地方,并改进各小组存在的问题。最终,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完善了班级管理中的小組划分。
二、优化班级氛围,明确管理原则
从个体的成长规律来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善,而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师需要明确现阶段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基本原则,并利用具体的手段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合作育人的氛围,从而为各小组的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会遵循内紧外松的原则,对师生关系加以改善。基于此,我会改变传统的封闭式强制管理,并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并且改变严厉的育人态度。这样一来,有利于营造一种充满朝气与生机的班级氛围。其次,我会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成长档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从而使其产生参与感与获得感。在《我的成长记录》当中,学生要以日、周、月为时间单位,从优点与缺点两个角度记录自己的表现,并且要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深入思考自己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最后,我会给各小组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如:我会定期让各小组派代表讲述本小组取得的发展与进步,以此来为其他小组的自主管理提供参考意见。而通过这种方式,逐步优化了各小组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
三、完善班级制度,发挥主体作用
常规管理是班级管理中的基本方法。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规章制度对一个团体或者组织进行管理的模式。借助班级制度,有利于使集体中的各项工作更加有条不紊、有章可循。为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当中,并让学生依托《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小学生守则》等文件,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管理条例,以此来使学生的行动更加规范和有的放矢。
利用上述方式,我组织学生制定了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观察,我发现这套规章制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突出了自主管理原则,强调将班级还给学生。学生认为,自己在班级中有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权利与义务;第二,内容详尽完善。在不断的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得到了发散,从而对学习、卫生、纪律、安全、文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思考。根据这些条例,使班级管理的活动、目标、评价、反馈等活动都变得有据可依,从而避免了自主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第三,以鼓励为主,争取奖惩分明。在班级制度中,鼓励的条例要多于惩罚的内容。同时,在考量学生的表现时,班级制度中为各项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权重。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及时引导点拨,展开科学评价
以小组为依托的班级管理模式并不反对教师的干预。相反,只有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才能进一步完善班级管理的流程。在自主性的管理模式中,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集中于指导工作开展以及监督检查方面,从而使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在本班的班级管理活动中,我主要关注的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班委构成的合理性。为了做到人尽其用,我会对班委在各个职务中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观察,以此来使学生得到均衡的安排;第二,班级整体的表现。如:在学习管理方面,我会关注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气,以及学生是否取得了发展与进步;第三,各小组的表现。我为将小组视为一个整体,以此来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最终,通过动态观察与调整,有效保障了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的平稳进行。
总之,在依托小组合作模式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保障,并利用恰当的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项彩虹.成长小组在自主型管理班级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6):15-17.
[2]龙素萍,汤一夫.小学班级管理小组合作模式实践谈[J].师道·教研,2017,(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