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解决土建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从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改革创新土建类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思想和原则、构建思路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土建类学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19-02
一、前 言
土建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在培养目标中要求“培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前提下,虽然对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总体效果仍不理想。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在总体培养目标框架下定位各实践环节的功能作用。除毕业设计外,绝大多数实践环节以某门课程为核心,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起验证作用,为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服务,这反而阻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特别是未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主要的功能。二是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少,实践场所容量小。土木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实践环节必须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校内外相结合。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校外实践和建设校外基地的难度相当大。综上所述,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却得不到好的效果,这势必会严重地影响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①通过调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对高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学生培养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高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②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并且与全国高校土建类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有机结合,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③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④研究和探讨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二、项目研究情况
整个项目的年度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5~2011.9):调研阶段,通过对土建类现行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法及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之处进行分析、研究,广泛调查研究同类院校在培养计划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教训;深入听取收集各实际教学环节中具体进行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意见、建议;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回访,听取、收集他们实际工作中对专业能力要求的意见及建议;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明确土建类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2011.10~2012.2):项目研究,根据各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教学辅助手段建设——创新培养与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为主线,强调系统优化,注重整体效益;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及时调整提高。
第三阶段(2012.4~2012.6):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着眼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构建并实施了与课程群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由三个层次的子系统组成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子系统:与土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群相对应,以学生了解、认识土木工程产品功能、内部结构的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工程制图作业、建筑类设计周、测量实习等。时间安排在第一、二学年。第二子系统:与五门力学及五门工程结构设计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相对应,以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分析方法为功能的实践,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流体力学及结构实验,2~3个结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第二、三学年。第三子系统:与建筑、结构、施工、管理综合性专业课课程群相对应,以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为功能的实践,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第四学年。
(2)从四个方面全面实施了实践教学体系。第一,设立《实验系列课程》,打好了全面开放式实验的基础;第二,设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外各类集中实践组成一个体系;第三,对创新实践经考核后可计学分,且可免修相同学分的其它课程;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各类实践教学只有大纲和任务书,课程设计一人一题。
2.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系统工程,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施创新教学。①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这是新生刚入学后的一门必修课,信息量大。为萌发创新精神,以写一篇小论文作为考核的依据。该课程起到了以智引人的作用。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课程内容广,实验课时多,让学生利用自制课件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这项改革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③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习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施工力学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以提高工程素质并训练创新思维,深受学生欢迎。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年级的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毕业设计在一年内完成,每位导师对学生全面负责,包括思想工作、毕业设计、科研与创新、就业顾问等。教师同时也是称职的学生就业顾问。实践表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3)探索寓于教学全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路子。通过增设创新实验,开展创新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锐意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发挥了团队的战斗力,例如:每年组织参加如“陕西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周培源力学竞赛”、“广联达全国大学生算量大赛”等竞赛活动;2011年土木2011届某同学获得陕西省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工程造价2011届何恒同学获得“广联达全国大学生算量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等,学科竞赛活动。同时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使课外科技活动融入教学过程,我院近几年开展了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如“挑战杯”、“创新实验项目”、“CAD大赛”等,同时结合实习,利用暑假组织学生赴地震灾区、革命老区开展课外科技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3.提出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思路,解决工程背景及结合工程实际的问题。
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思路是:将庞大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合作网络,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解决好工程背景及结合工程实际的问题,以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1)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依靠汉中、西安、成都的合作网络,即可结合重大工程进行认识实习,了解高层、大跨桥梁、高速公路、地铁等建设中的最新技术,使认识实习内容广、技术新。在此,发挥基础课教师及校外工程师的作用,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实施书面考核等,是提高认识实习质量的重要措施。
(2)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前提下,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应该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是可行的,关键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经多年实践总结出的质量保证体系要点是:①统一大纲;②明确要求;③中期检查(将中期实习报告发邮件给校内指导教师);④加强考核(除实习报告并回校交流成果外,经口试与答辩评定成绩,成绩优者应有小论文或专题调研报告)。
(3)开创了“五个结合”进行毕业设计的新局面。庞大的“产、学、研”基地涉及土建类各个领域的合作单位,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可使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工程背景。我院在毕业设计中实施了五个结合:①与导师制结合;②校内外指导教师结合;③与实际工程结合;④与小专题研究结合;⑤对落实工作的学生与单位要求相结合。这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增强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开拓了毕业设计的新局面。
4.实施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
建立科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和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的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确保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建立科学、合理、有效运行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工作,科学公正地评价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质量检查的重点考评内容,针对变更的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关的监控与考核制度,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结束语
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开创出教学、科研、工程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新模式、新路子,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雪华、杨湘东、朱光.土建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3)
3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关键词】土建类学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19-02
一、前 言
土建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在培养目标中要求“培养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前提下,虽然对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总体效果仍不理想。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在总体培养目标框架下定位各实践环节的功能作用。除毕业设计外,绝大多数实践环节以某门课程为核心,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起验证作用,为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服务,这反而阻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特别是未强调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主要的功能。二是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少,实践场所容量小。土木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实践环节必须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校内外相结合。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校外实践和建设校外基地的难度相当大。综上所述,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却得不到好的效果,这势必会严重地影响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①通过调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对高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学生培养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高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②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并且与全国高校土建类在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其研究成果等有机结合,提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③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④研究和探讨高校教师的素质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二、项目研究情况
整个项目的年度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5~2011.9):调研阶段,通过对土建类现行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法及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之处进行分析、研究,广泛调查研究同类院校在培养计划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教训;深入听取收集各实际教学环节中具体进行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意见、建议;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回访,听取、收集他们实际工作中对专业能力要求的意见及建议;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明确土建类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2011.10~2012.2):项目研究,根据各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教学辅助手段建设——创新培养与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为主线,强调系统优化,注重整体效益;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及时调整提高。
第三阶段(2012.4~2012.6):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着眼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构建并实施了与课程群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由三个层次的子系统组成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子系统:与土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群相对应,以学生了解、认识土木工程产品功能、内部结构的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工程制图作业、建筑类设计周、测量实习等。时间安排在第一、二学年。第二子系统:与五门力学及五门工程结构设计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相对应,以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分析方法为功能的实践,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流体力学及结构实验,2~3个结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第二、三学年。第三子系统:与建筑、结构、施工、管理综合性专业课课程群相对应,以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为功能的实践,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第四学年。
(2)从四个方面全面实施了实践教学体系。第一,设立《实验系列课程》,打好了全面开放式实验的基础;第二,设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外各类集中实践组成一个体系;第三,对创新实践经考核后可计学分,且可免修相同学分的其它课程;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各类实践教学只有大纲和任务书,课程设计一人一题。
2.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系统工程,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施创新教学。①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这是新生刚入学后的一门必修课,信息量大。为萌发创新精神,以写一篇小论文作为考核的依据。该课程起到了以智引人的作用。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课程内容广,实验课时多,让学生利用自制课件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这项改革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③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习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施工力学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以提高工程素质并训练创新思维,深受学生欢迎。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年级的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毕业设计在一年内完成,每位导师对学生全面负责,包括思想工作、毕业设计、科研与创新、就业顾问等。教师同时也是称职的学生就业顾问。实践表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3)探索寓于教学全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路子。通过增设创新实验,开展创新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锐意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发挥了团队的战斗力,例如:每年组织参加如“陕西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周培源力学竞赛”、“广联达全国大学生算量大赛”等竞赛活动;2011年土木2011届某同学获得陕西省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工程造价2011届何恒同学获得“广联达全国大学生算量大赛”陕西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等,学科竞赛活动。同时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使课外科技活动融入教学过程,我院近几年开展了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如“挑战杯”、“创新实验项目”、“CAD大赛”等,同时结合实习,利用暑假组织学生赴地震灾区、革命老区开展课外科技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3.提出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思路,解决工程背景及结合工程实际的问题。
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思路是:将庞大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合作网络,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解决好工程背景及结合工程实际的问题,以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1)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依靠汉中、西安、成都的合作网络,即可结合重大工程进行认识实习,了解高层、大跨桥梁、高速公路、地铁等建设中的最新技术,使认识实习内容广、技术新。在此,发挥基础课教师及校外工程师的作用,讲座、录像与现场参观相结合,实施书面考核等,是提高认识实习质量的重要措施。
(2)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前提下,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应该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实行“开放式”生产实习是可行的,关键是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经多年实践总结出的质量保证体系要点是:①统一大纲;②明确要求;③中期检查(将中期实习报告发邮件给校内指导教师);④加强考核(除实习报告并回校交流成果外,经口试与答辩评定成绩,成绩优者应有小论文或专题调研报告)。
(3)开创了“五个结合”进行毕业设计的新局面。庞大的“产、学、研”基地涉及土建类各个领域的合作单位,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可使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工程背景。我院在毕业设计中实施了五个结合:①与导师制结合;②校内外指导教师结合;③与实际工程结合;④与小专题研究结合;⑤对落实工作的学生与单位要求相结合。这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增强了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开拓了毕业设计的新局面。
4.实施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
建立科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和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的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确保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建立科学、合理、有效运行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工作,科学公正地评价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质量检查的重点考评内容,针对变更的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关的监控与考核制度,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结束语
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开创出教学、科研、工程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新模式、新路子,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雪华、杨湘东、朱光.土建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3)
3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