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设计思潮将设计引入了“以人为本”的情感和个性化设计的理念中。因此,版式设计也应从简单的美化书籍、愉悦读者的眼睛转变为满足读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本文探讨了如何使版面具有丰富的表情以及与书籍内容相吻合的情感的问题。
关键词:版式设计; 自由版式设计; 艺术性;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123-001
在现存的版式设计中,最为古老的首推500年前以德国人古腾堡为代表的古典版式设计,20世纪初叶,随着现代文明的产生,西欧又出现了网格设计,它是在书页上运用数学的比例关系,通过严格的计算, 把版心划分为无数统一尺寸的网格,以此来分配文字和图片的一种版面设计方法。它注重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科学性和严肃性。40年代后半期出版了第一件用网格的印刷品,严密的文字和图片设计方案,贯穿全书统一的版面设计和对于主题朴实无华的表现,代表了新的潮流。借助网格使设计应用在功能上、逻辑上和美学上获得了发展。但是随着设计的进程,慢慢发现网格设计限制性太强,没有自由创作的空间,容易给版面带来呆板的感觉,所以不少有识之士开展研究,力求打破网格的约束,使画面变得更具韵律感。
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在设计行业中的运用,使版式语言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期,自由版式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音乐中,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节奏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而在以视觉为传达媒介的版式设计中,节奏也具有同等的效用——既能表述情感,也能引发情感。节奏是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包括了各个设计元素间差异的对比与和谐。但是如果说因为这些元素有了变化就会使整个书籍充满节奏,这显然没有说服力,更不能说表现了一种明确的情感,就像说各种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组合在一起就会使声音具有了旋律一样。因此,需要设计师对这些不同的节奏进行有规律的组合,显然,这个过程离不开设计师的主观认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的诠释,对读者群体的了解……总而言之,设计师通过思想、情感的表达赋予书籍同样的内涵,从而读者才能理解并引发共鸣。
书籍装帧设计有其自身的形式规律,以及基本的设计元素:线条、形态、色调、色彩和空间等因素。比如《艺众·设计·以访谈的名义》一书就是一个典范,它是自由版式设计成功的代表作。本书是韩国平面设计师安尚秀对他在中央美院所教授的“版式设计”课程作业结集而出版的。设计者对每个人、每个被访谈人的个性与职业作了相关的了解,从而运用不和谐的点、线、面等元素与破碎的文化符号去重组,从而形成新的版面形式。该书成功的关键,一是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即在版式设计中加强“情感形象”的运用。二是在版式设计中充实了文化内涵,从而打破了书籍设计一成不变的套路,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结合。看了之后你会惊叹,啊!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设计。
书籍封面的字体既具有可阅读性功能,又具有装饰性功能。既然有装饰性功能,就具有它的形式美感。首先是每一个字的形式美感,除了选择或创造每一个字体外,还有对笔划点、横、竖、撇、捺局部地进行创意和设计,使文字图形化,从而使封面设计形成文字与图形的有机结合,增加读者对文字的记忆。其次,文字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形式美感还体现在文字的排版、大小的对比、笔画粗细对比、疏密关系以及文字在空间上的运用。封面设计中的文字要注意把握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在视觉感受中体验到美感。要根据书籍的内容决定文字排列的形式,调节节奏的强与弱,调节字体形式的点、线、面抽象形式的律动,使视觉不断有新的感受,并体现出书籍的总体风貌与特色。
现在很多装帧设计家开始在注重本国民族化、传统化精神的前提下,重塑新形态的书籍,以此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行为及阅读方式。这种重塑书籍形态的做法旨在“破坏”书籍固有模式和纯铅字传递形式的束缚,倡导主观能动、有想象力的设计,也就是运用装帧设计语言来研究装帧审美的创造。其意义已超越书籍构造物自身(或者说内容本身),目的在于启发读者在阅读书籍中寻找并且得到自由的感受,由此萌发出想象的智慧源泉。
装帧设计的近两百年的发展,给社会和人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传达,刺激了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也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范畴。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贸易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装帧设计所肩负的任务必然越来越重。虽然装帧设计的语言运用变化万千,但是其服务的对象还是人:人的生理审美要求(包括简单物理功能要求,体现在装帧设计上就是视觉传达的迅速和准确的要求)和人的心理审美要求(美观、大方、典雅、合乎自己的品位等),这些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表现内容,使视觉思维的直观认识(视觉生理)与视觉思维的推理认识(视觉心理)获得高度统一,以满足人们知识的、想象的和审美的多方面要求,进一步激发书籍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这正是书籍形态变革的价值所在。
信息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书籍的形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电子媒体以新兴的姿态出现,以具有传统书籍无法具备的互动性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大有取代传统书籍的趋势。人们对书籍的审美观念在悄然地变化着。面对新媒介的挑战,探寻书籍设计的新思路是设计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利用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秩序感”的认同和欣赏以及适应和选择进行书籍设计,不失为一条发展书籍设计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的书籍设计发展中,唯有做到书籍的内容与形式、视知觉经验与心理定向的统一,才能促进人与书的情感交流,体现书籍的整体美。 参考文献:
[1]邓中和著.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2]Bruno Blasselle著,余中先译.满满的书页——书的历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瑞士)Niggli出版社编著.版面设计网格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关键词:版式设计; 自由版式设计; 艺术性;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10)7-123-001
在现存的版式设计中,最为古老的首推500年前以德国人古腾堡为代表的古典版式设计,20世纪初叶,随着现代文明的产生,西欧又出现了网格设计,它是在书页上运用数学的比例关系,通过严格的计算, 把版心划分为无数统一尺寸的网格,以此来分配文字和图片的一种版面设计方法。它注重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科学性和严肃性。40年代后半期出版了第一件用网格的印刷品,严密的文字和图片设计方案,贯穿全书统一的版面设计和对于主题朴实无华的表现,代表了新的潮流。借助网格使设计应用在功能上、逻辑上和美学上获得了发展。但是随着设计的进程,慢慢发现网格设计限制性太强,没有自由创作的空间,容易给版面带来呆板的感觉,所以不少有识之士开展研究,力求打破网格的约束,使画面变得更具韵律感。
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在设计行业中的运用,使版式语言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期,自由版式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音乐中,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节奏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而在以视觉为传达媒介的版式设计中,节奏也具有同等的效用——既能表述情感,也能引发情感。节奏是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包括了各个设计元素间差异的对比与和谐。但是如果说因为这些元素有了变化就会使整个书籍充满节奏,这显然没有说服力,更不能说表现了一种明确的情感,就像说各种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组合在一起就会使声音具有了旋律一样。因此,需要设计师对这些不同的节奏进行有规律的组合,显然,这个过程离不开设计师的主观认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的诠释,对读者群体的了解……总而言之,设计师通过思想、情感的表达赋予书籍同样的内涵,从而读者才能理解并引发共鸣。
书籍装帧设计有其自身的形式规律,以及基本的设计元素:线条、形态、色调、色彩和空间等因素。比如《艺众·设计·以访谈的名义》一书就是一个典范,它是自由版式设计成功的代表作。本书是韩国平面设计师安尚秀对他在中央美院所教授的“版式设计”课程作业结集而出版的。设计者对每个人、每个被访谈人的个性与职业作了相关的了解,从而运用不和谐的点、线、面等元素与破碎的文化符号去重组,从而形成新的版面形式。该书成功的关键,一是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即在版式设计中加强“情感形象”的运用。二是在版式设计中充实了文化内涵,从而打破了书籍设计一成不变的套路,使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结合。看了之后你会惊叹,啊!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设计。
书籍封面的字体既具有可阅读性功能,又具有装饰性功能。既然有装饰性功能,就具有它的形式美感。首先是每一个字的形式美感,除了选择或创造每一个字体外,还有对笔划点、横、竖、撇、捺局部地进行创意和设计,使文字图形化,从而使封面设计形成文字与图形的有机结合,增加读者对文字的记忆。其次,文字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形式美感还体现在文字的排版、大小的对比、笔画粗细对比、疏密关系以及文字在空间上的运用。封面设计中的文字要注意把握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读者在视觉感受中体验到美感。要根据书籍的内容决定文字排列的形式,调节节奏的强与弱,调节字体形式的点、线、面抽象形式的律动,使视觉不断有新的感受,并体现出书籍的总体风貌与特色。
现在很多装帧设计家开始在注重本国民族化、传统化精神的前提下,重塑新形态的书籍,以此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行为及阅读方式。这种重塑书籍形态的做法旨在“破坏”书籍固有模式和纯铅字传递形式的束缚,倡导主观能动、有想象力的设计,也就是运用装帧设计语言来研究装帧审美的创造。其意义已超越书籍构造物自身(或者说内容本身),目的在于启发读者在阅读书籍中寻找并且得到自由的感受,由此萌发出想象的智慧源泉。
装帧设计的近两百年的发展,给社会和人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传达,刺激了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也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范畴。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贸易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装帧设计所肩负的任务必然越来越重。虽然装帧设计的语言运用变化万千,但是其服务的对象还是人:人的生理审美要求(包括简单物理功能要求,体现在装帧设计上就是视觉传达的迅速和准确的要求)和人的心理审美要求(美观、大方、典雅、合乎自己的品位等),这些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表现内容,使视觉思维的直观认识(视觉生理)与视觉思维的推理认识(视觉心理)获得高度统一,以满足人们知识的、想象的和审美的多方面要求,进一步激发书籍与读者之间的感情交流,这正是书籍形态变革的价值所在。
信息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书籍的形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电子媒体以新兴的姿态出现,以具有传统书籍无法具备的互动性特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大有取代传统书籍的趋势。人们对书籍的审美观念在悄然地变化着。面对新媒介的挑战,探寻书籍设计的新思路是设计师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利用人们与生俱来的对“秩序感”的认同和欣赏以及适应和选择进行书籍设计,不失为一条发展书籍设计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的书籍设计发展中,唯有做到书籍的内容与形式、视知觉经验与心理定向的统一,才能促进人与书的情感交流,体现书籍的整体美。 参考文献:
[1]邓中和著.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2]Bruno Blasselle著,余中先译.满满的书页——书的历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瑞士)Niggli出版社编著.版面设计网格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