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此情况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缺陷,探讨了如何培养和提高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
目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还处于非常不成熟的阶段,如何完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将翻译教学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纵观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视不够,翻译教学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其中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四六级考试,甚至把其视为学生能否拿到学位证的条件之一,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大学英语仅仅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为了与外国交流。有的学生英语四、六级成绩非常高,却不能很好地应对一些非常简单的日常翻译。他们只是机械地学习英语,不能灵活地运用。由此可见,受制于现行考试的压力,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总体上仍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
其次,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并未比较系统地介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精读教材中出现的翻译练习少之又少,只有在精读教材每个单元有单句翻译练习。而翻译是一种技能,怎能凭着只翻译几个句子就可以培养或是提高翻译能力呢?实际操练不足又何谈培养翻译能力?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句子生拼硬凑,搭配别扭或逻辑含糊不清,语篇缺乏连贯性,英译汉时汉语译文“洋”化,汉译英时英语译文“汉”化等问题随之而来。
第三,虽然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有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授。同时,教学方法拘泥于传统模式,教学手段和形式单一,仅局限于每个单元课后翻译练习的讲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学生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觉得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做翻译练习。很多学生对老师平时布置的翻译练习马虎了事,从不揣摩和钻研,导致了他们的翻译水平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低下,涌现出很多“哑巴式英语”学生。
鉴于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刻不容缓。虽然有不少大学英语教师感叹大学英语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可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因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本来就可以作为教学目的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笔者认为必须要有教育部门的大力协助,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从课程设置和测试体系来看,以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偏重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教育而忽视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就应该有翻译课程的设置。翻译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除了传统的文学翻译,还应涉及到金融、商贸、医学、机电、化工、电子、计算机、物理、航空、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因为他们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专业材料的理解能力强,完全有优势翻译出很好的作品,同时也满足了客观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此外,虽然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本科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翻译在四六级考试中的所占比值低,仅为2.5%,作为测试学生英语水平指挥棒的四六级考试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笔者认为应增加翻译题的比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对翻译能力的重视,才能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首先要努力丰富自身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知识,应做到对翻译史以及笔译、口译、节译、编译、同声翻译、东西方翻译理论等的了解。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重视自身汉语水平的提高,博览群书,熟悉各个国家文化的异同,才能对翻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游刃有余。
其次,教师应该彻底摈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翻译。教师仅起一个主导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参与进来。比如,用“精讲多练”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自信心以及社交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发布给学生,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当然,在课堂中还可以用很多的教学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
除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应把翻译教学的重点放在翻译理论的介绍,培养学生翻译技巧和技能的训练上,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英汉双语表达能力。众所周知,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而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提高科学性、功效性。没有严格的翻译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再多的翻译之作都是无本之源。因此,教师应联系教材适时地介绍一些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技巧,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翻译技巧的作用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具体的双语转换规律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换序译法、词类转换法、长句拆译法、合句法、替代法、转态译法等。
此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自然是翻译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傅雷认为汉语与西方语言的不同表现为: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文化意识的缺乏容易造成语言理解障碍,更谈不上翻译出语言正真所要传递的涵义。
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读者觉得很简单,就直接翻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有的中国读者认为星期五是周末了,终于可以出去放松了;而有的读者也许会受《鲁宾逊漂流记》中的servant名为Friday的影响,认为“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其实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水的日子,因此这里不妨把Friday具体化“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更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讲述各种表达法的文化内涵和外延联想,引导学生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分析理解原文,并逐渐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提高跨文化意识,不但把他们培养成“双语人”,还要培养成“双文化人”。
总之,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大量高素质的既熟悉本专业又懂外语、既能阅读本领域的原文资料又能独立翻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会炙手可热。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翻译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重视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传授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英语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建平.从CET4翻译考试看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J].中国翻译,2000,(6).
[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95.
[3] 毛荣贵,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46.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
目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还处于非常不成熟的阶段,如何完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将翻译教学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是我们目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纵观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由于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视不够,翻译教学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其中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四六级考试,甚至把其视为学生能否拿到学位证的条件之一,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大学英语仅仅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为了与外国交流。有的学生英语四、六级成绩非常高,却不能很好地应对一些非常简单的日常翻译。他们只是机械地学习英语,不能灵活地运用。由此可见,受制于现行考试的压力,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总体上仍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
其次,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并未比较系统地介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精读教材中出现的翻译练习少之又少,只有在精读教材每个单元有单句翻译练习。而翻译是一种技能,怎能凭着只翻译几个句子就可以培养或是提高翻译能力呢?实际操练不足又何谈培养翻译能力?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指导,句子生拼硬凑,搭配别扭或逻辑含糊不清,语篇缺乏连贯性,英译汉时汉语译文“洋”化,汉译英时英语译文“汉”化等问题随之而来。
第三,虽然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知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有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授。同时,教学方法拘泥于传统模式,教学手段和形式单一,仅局限于每个单元课后翻译练习的讲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学生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觉得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做翻译练习。很多学生对老师平时布置的翻译练习马虎了事,从不揣摩和钻研,导致了他们的翻译水平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低下,涌现出很多“哑巴式英语”学生。
鉴于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刻不容缓。虽然有不少大学英语教师感叹大学英语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可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因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本来就可以作为教学目的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笔者认为必须要有教育部门的大力协助,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从课程设置和测试体系来看,以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偏重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教育而忽视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就应该有翻译课程的设置。翻译课程设置需要注重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除了传统的文学翻译,还应涉及到金融、商贸、医学、机电、化工、电子、计算机、物理、航空、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因为他们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专业材料的理解能力强,完全有优势翻译出很好的作品,同时也满足了客观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此外,虽然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本科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翻译在四六级考试中的所占比值低,仅为2.5%,作为测试学生英语水平指挥棒的四六级考试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笔者认为应增加翻译题的比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对翻译能力的重视,才能激发学生动机和兴趣。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翻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首先要努力丰富自身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知识,应做到对翻译史以及笔译、口译、节译、编译、同声翻译、东西方翻译理论等的了解。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重视自身汉语水平的提高,博览群书,熟悉各个国家文化的异同,才能对翻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游刃有余。
其次,教师应该彻底摈弃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翻译。教师仅起一个主导的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参与进来。比如,用“精讲多练”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自信心以及社交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发布给学生,学生遇到问题,也可以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当然,在课堂中还可以用很多的教学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
除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应把翻译教学的重点放在翻译理论的介绍,培养学生翻译技巧和技能的训练上,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英汉双语表达能力。众所周知,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而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提高科学性、功效性。没有严格的翻译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再多的翻译之作都是无本之源。因此,教师应联系教材适时地介绍一些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技巧,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翻译技巧的作用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具体的双语转换规律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增译法、删略法、换序译法、词类转换法、长句拆译法、合句法、替代法、转态译法等。
此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自然是翻译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傅雷认为汉语与西方语言的不同表现为: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文化意识的缺乏容易造成语言理解障碍,更谈不上翻译出语言正真所要传递的涵义。
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
读者觉得很简单,就直接翻译成:“星期五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有的中国读者认为星期五是周末了,终于可以出去放松了;而有的读者也许会受《鲁宾逊漂流记》中的servant名为Friday的影响,认为“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其实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水的日子,因此这里不妨把Friday具体化“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更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讲述各种表达法的文化内涵和外延联想,引导学生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分析理解原文,并逐渐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提高跨文化意识,不但把他们培养成“双语人”,还要培养成“双文化人”。
总之,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大量高素质的既熟悉本专业又懂外语、既能阅读本领域的原文资料又能独立翻译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会炙手可热。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翻译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要重视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传授以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英语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建平.从CET4翻译考试看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J].中国翻译,2000,(6).
[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95.
[3] 毛荣贵,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