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级或启蒙阶段,一定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切不可低中高不分,小学中学不分,一味“讲深讲透”搞烦琐分析,弄得头绪太多,门槛定得太高,使学生进不了门。
一、要明确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此外还要求对读物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中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从《标准》制定的目。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三点基本精神:一是重视阅读情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二是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而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量降低到最低底线(如“了解词句的意思”、“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三是从一开始便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词语积累,同时提倡交流与合作。
苏教版语文教材认为:认(识字)是读(读书)的基础,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会默读,这才具备进入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兴趣、习惯,理所当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二、要弄清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课文的特点与编写意图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共选编课文25篇,其中写景状物的6课,记事(含生活见闻、童话故事)为主的11课,写人为主的(包括人物故事)6课,古诗1课,“文包诗”l课。内容涉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受,对社会风情的了解体察,对优秀文化、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颂扬,对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注等。课文大都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语言规范,内涵丰富。
课文全文注音,字体较大,行距清晰。有意加强了拼音、识字、阅读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采用“双行认读”的方法,使识字(看拼音识字)与阅读可以同步进行。避免单独搞孤立的识字环节,割断识字与阅读的紧密联系。
课文全部配有图画,有的一篇课文配有多幅图画,尽可能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并使课文的重点表象得到凸显。这样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和由“具象”到“抽象”、由阅读“画书”向阅读“字书”过渡的阅读思维发展规律。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一是把培养认读能力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读书、写字两大重点。25篇课文中有20篇只安排朗读课文和描红写字两项作业。其余5课也都把朗读、描红两项作业放在前面,再增加一点说话、造句、表演等加深或拓展阅读效果的活动。这样做完全体现了《标准》提倡的“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二是注重语言的积累。25篇课文,要求背诵的达14课,占56%。这是符合儿童记忆力高于理解力的年龄特征的,抓住记忆的最佳期,让学生多背一些好东西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三、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改进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应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课堂上的第一认识对象,也是学生的一个独立的对话伙伴。它可以凭借符号信息,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发出感召与呼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当起着组织调配、创造条件、穿针引线、指点示范的作用。
据此,江苏语文教学工作者倡导构建以指导“读书内化”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新机制。执行这一教学机制,必须实现三个根本的转变:第一由以理解课文知识内容、获取统一结论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学会阅读、内化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第二由重外因,靠教师分析讲解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转变为重内因,以学生自主读书内化为主线的读书交往型教学形式;第三由以肢解为主,搞“散装零售”、习题化琐碎练习,转变为以整合为主,注重综合实践,开展实用化语文活动。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实行这一机制,需要掌握如下几条要点:
1.激发情趣,让学生作好阅读的准备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一是辨认文字符号,分清词与非词;二是进行意义整合,分清句读;三是动用发音器官,读出课文语句;四是口诵、耳闻、心惟,捕捉语言信息。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读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轮廓的了解。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语 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
4.组织演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二要引导演化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
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练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要明确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此外还要求对读物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阅读中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从《标准》制定的目。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三点基本精神:一是重视阅读情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二是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而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量降低到最低底线(如“了解词句的意思”、“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三是从一开始便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词语积累,同时提倡交流与合作。
苏教版语文教材认为:认(识字)是读(读书)的基础,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会默读,这才具备进入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背诵、兴趣、习惯,理所当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二、要弄清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课文的特点与编写意图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共选编课文25篇,其中写景状物的6课,记事(含生活见闻、童话故事)为主的11课,写人为主的(包括人物故事)6课,古诗1课,“文包诗”l课。内容涉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受,对社会风情的了解体察,对优秀文化、高尚品德、科学精神的颂扬,对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注等。课文大都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语言规范,内涵丰富。
课文全文注音,字体较大,行距清晰。有意加强了拼音、识字、阅读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采用“双行认读”的方法,使识字(看拼音识字)与阅读可以同步进行。避免单独搞孤立的识字环节,割断识字与阅读的紧密联系。
课文全部配有图画,有的一篇课文配有多幅图画,尽可能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并使课文的重点表象得到凸显。这样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和由“具象”到“抽象”、由阅读“画书”向阅读“字书”过渡的阅读思维发展规律。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一是把培养认读能力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读书、写字两大重点。25篇课文中有20篇只安排朗读课文和描红写字两项作业。其余5课也都把朗读、描红两项作业放在前面,再增加一点说话、造句、表演等加深或拓展阅读效果的活动。这样做完全体现了《标准》提倡的“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二是注重语言的积累。25篇课文,要求背诵的达14课,占56%。这是符合儿童记忆力高于理解力的年龄特征的,抓住记忆的最佳期,让学生多背一些好东西是可以终身受用的。
三、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改进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应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是学生课堂上的第一认识对象,也是学生的一个独立的对话伙伴。它可以凭借符号信息,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发出感召与呼唤;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当起着组织调配、创造条件、穿针引线、指点示范的作用。
据此,江苏语文教学工作者倡导构建以指导“读书内化”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新机制。执行这一教学机制,必须实现三个根本的转变:第一由以理解课文知识内容、获取统一结论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学会阅读、内化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第二由重外因,靠教师分析讲解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转变为重内因,以学生自主读书内化为主线的读书交往型教学形式;第三由以肢解为主,搞“散装零售”、习题化琐碎练习,转变为以整合为主,注重综合实践,开展实用化语文活动。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实行这一机制,需要掌握如下几条要点:
1.激发情趣,让学生作好阅读的准备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做好两个准备:
一是情感态度的准备——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
二是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即寻找“相似块”)。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一是辨认文字符号,分清词与非词;二是进行意义整合,分清句读;三是动用发音器官,读出课文语句;四是口诵、耳闻、心惟,捕捉语言信息。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读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轮廓的了解。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
语 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在低年级尤其是这样。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一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二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
4.组织演诵,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内化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还缺乏这种自我建构的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切实的帮助。一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与表现。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二要引导演化升华。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
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练习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