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肝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遵从“平衡序贯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给予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进展迅速且起病隐蔽,病情进一步加重会对患者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发病早期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绝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进而导致肝细胞变性,疾病进一步恶化并加重患者疼痛[1]。本研究分析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肝癌介入治疗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遵从“平衡序贯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48~79岁,平均(64.15±8.41)岁。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8~80岁,平均(64.56±9.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化疗第1周,静脉滴注325 mg/m2注射用氟尿嘧啶(国药准字H20051627),隔6周进行1次;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静脉滴注,40~60 mg/m2,隔4周进行1次。治疗首日指导患者口服司莫司汀胶囊(国药准字H33020804),剂量150 mg/m2,连续用药42 d。观察组给予介入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实施局麻后用“Seldinge”穿刺法对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后置入5 F导管鞘并注射对比剂,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及尼尔准确定位肝脏肿瘤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肝臟周边组织动脉血管情况。严格以检查结果为依据,针对肿瘤血液供给主血管开展介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完全缓解:治疗后肿瘤病灶基本消失;部分缓解:与原体积相较,治疗后肿瘤病灶体积减少幅度超过40%);稳定:与原体积相较,肿瘤病灶体积无变化;进展:与原体积相较,肿瘤病灶体积增加超过20%,且病灶出现远端转移。(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包括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改善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原发性肝癌属于现阶段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发病早期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对患者肝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病情进入中晚期,患者会有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等合并症出现,若病情较严重,患者还会因为肝性脑病而死亡。
研究证实,肝动脉是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肿瘤血液循环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接受肝动脉栓塞治疗后患者肿瘤病灶中碘油可以被保留,进而阻碍组织血液循环,切断病灶中血液供应,进而导致肿瘤组织坏死。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表明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肝癌介入治疗更具优势,其不会受肿瘤病变大小的限制,发挥诊疗双重作用。此外,肝癌介入治疗属于一种典型的微创技术,可有效避免手术方式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进而避免开放手术所导致的血管破坏,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时,确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开展肝癌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肝功能。
参考文献
[1]魏秋良,蔡珊珊.中晚期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微创治疗疗效和对肝功能影响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25(18):1314-1317.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进展迅速且起病隐蔽,病情进一步加重会对患者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发病早期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绝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进而导致肝细胞变性,疾病进一步恶化并加重患者疼痛[1]。本研究分析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肝癌介入治疗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遵从“平衡序贯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48~79岁,平均(64.15±8.41)岁。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8~80岁,平均(64.56±9.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化疗第1周,静脉滴注325 mg/m2注射用氟尿嘧啶(国药准字H20051627),隔6周进行1次;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静脉滴注,40~60 mg/m2,隔4周进行1次。治疗首日指导患者口服司莫司汀胶囊(国药准字H33020804),剂量150 mg/m2,连续用药42 d。观察组给予介入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实施局麻后用“Seldinge”穿刺法对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后置入5 F导管鞘并注射对比剂,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及尼尔准确定位肝脏肿瘤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肝臟周边组织动脉血管情况。严格以检查结果为依据,针对肿瘤血液供给主血管开展介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完全缓解:治疗后肿瘤病灶基本消失;部分缓解:与原体积相较,治疗后肿瘤病灶体积减少幅度超过40%);稳定:与原体积相较,肿瘤病灶体积无变化;进展:与原体积相较,肿瘤病灶体积增加超过20%,且病灶出现远端转移。(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包括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改善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原发性肝癌属于现阶段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发病早期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对患者肝功能造成严重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病情进入中晚期,患者会有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等合并症出现,若病情较严重,患者还会因为肝性脑病而死亡。
研究证实,肝动脉是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肿瘤血液循环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接受肝动脉栓塞治疗后患者肿瘤病灶中碘油可以被保留,进而阻碍组织血液循环,切断病灶中血液供应,进而导致肿瘤组织坏死。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表明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肝癌介入治疗更具优势,其不会受肿瘤病变大小的限制,发挥诊疗双重作用。此外,肝癌介入治疗属于一种典型的微创技术,可有效避免手术方式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进而避免开放手术所导致的血管破坏,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时,确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开展肝癌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肝功能。
参考文献
[1]魏秋良,蔡珊珊.中晚期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微创治疗疗效和对肝功能影响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25(18):1314-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