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里的劳模,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公然干涉朝鲜内政,严重威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境安全。周恩来为保护国土完整,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美国不顾阻拦和警告,依旧执意进犯朝鲜,威胁到我国边境。中国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出兵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打响。
  次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同国内其他河不同,淮河并非以长度或宽度而出名,它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以难以治理而出名。淮河平均2.5年便发生一次大灾害,1950年7月,淮河水位又创新高,淮河流域百姓苦不堪言。毛泽东了解水灾情况后便发出治理淮河的号召,同时还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同年十月便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计划。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大有“不治好淮河不回家”的气势。
  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与1951年的治理淮河运动,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却在无形之中,成为一对苦命鸳鸯的感情枢纽。
  冯学永与李秀英这对夫妻在乱世中相遇,后因战乱分离,两人被历史的激流冲散后,十年未曾相见。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路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虽不知对方是生是死,也不知对方是否再婚配,但两人保持着新婚时的温情,苦等6年。
  在这6年里,冯学永变成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士,李秀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治理淮河劳模。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学永在看一部治理淮河的影片里,看到了那抹曾经十分熟悉的身影。他号啕大哭,影片里的那位劳模,竟是他失散多年的妻子。

2


  1926年,李秀英在安徽省颍上县出生,四岁时被过继到舅舅家。舅舅(养父母)家是做餐饮小生意的,8岁时,李秀英就开始帮着擀饺子皮、包饺子,为家里分担生活压力。
  李秀英13岁那年,家乡突发特大洪水,家里的房子被冲垮了,也淹死了很多人、牲口。她爬到一棵树上,侥幸逃过一劫,后来被几位乡亲所救。洪水退去后,舅舅、舅母就带着她外出逃荒,靠给别人洗衣做饭,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一晃数年过去了,19岁的时候,李秀英一家返回家乡。舅舅膝下无子,便想为李秀英招婿。于是,冯学永便这样进入了李秀英的生活。冯学永经人介绍在李秀英家里做帮工。舅舅看他聪明能干、忠厚老实,便开始有意撮合两人。
  那时的爱情不讲究轰轰烈烈,讲究细水长流。两人见面后,便认定对方就是与自己相守一生的人。在舅舅的主持下,两人很快结婚。他们都是勤恳忠厚之人,婚后生活也算甜蜜,很快有了爱情的结晶。
  正当生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意外却发生了。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也许最不值钱的便是人命。李秀英与冯学永这样的普通百姓,本想偏安一隅,闷头经营自己的小家,可在国家危难之际,谁又能真正地独善其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星星之火燎烧平原,用血肉之躯保卫国家。历史的尘埃终于落定,人们也终于迎来了和平的岁月。可次年国民党便背信弃义,不顾内忧外患,发动了战争,百姓又回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冯学永是如今的颍上县颍东区杨楼人,每年到了秋收的时候,都会渡过沙河回家帮父母收麦。
  一天,冯学永像往常一样起早出门,跟妻子说要去父母家帮忙收割麦子。哪知这一走,却再也没有回来。
  李秀英回忆说:“那年他回老家干农活,却一连几天不见回来。后来才听人说,他在坐船过河的时候,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抓壮丁了。”
  那时候的李秀英已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肚子里的孩子也有7个月了。舅舅患有痨病,几乎没什么劳动能力。家里唯一的支柱,也此时被抓去做了壮丁。对于这场家庭变故,她悲痛欲绝,也知道战场的残酷性。丈夫这一走,就是生死未卜。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只能靠她,她也从没有想过改嫁。
  李秀英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坚强。
  李秀英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就想,无论如何,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定要把家撑起来。”

3


  为了扛起养活家庭的重担,李秀英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她卖青菜,做农活,哪里有工作,她就往哪里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撑起这个家,养活一家人。
  而丈夫冯学永被抓后,也是日日苦恼,十分想念妻子和孩子。在军营里,他见惯了国民党内部的官僚作风,也见识了国民党部队对人民群众的欺压,他便知道,国民党并非正义之师,自己不能与他们为伍。他曾多次计划逃跑,可惜每次都失败了,被抓了回去,还受了不少苦。
  幸运的是,冯学永所在的部队还存在不少有良知之人。没过多久,这支部队便参加了起义,随后又参加了解放军。他觉得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很不一样,解放军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人们夹道欢迎的呼喊声;而國民党部队所到之处,基本就是惨叫声、辱骂声。而且解放军不抓壮丁、不抢掠,和老百姓犹如一家。在冯学永的心里,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无法相提并论。他觉得,解放军才是一支正义之师,是一支能解救中国、解救人民的军队。他不再像在国民党部队里那样浑浑噩噩,他誓以守护百姓、保家卫国为己任,想早点打败国民党,结束战争,回家和家人团聚。
  打仗期间,冯学永尝试联系过妻子李秀英,也写过很多信,但不知道如何寄出去。后来,他又怕自己随时会在战场上牺牲,担心自己找到妻子后,带给她的是无尽的悲痛,于是便没有再联系妻子。好在革命形势渐渐明朗,他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当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后,冯学永也做好了回乡寻找家人,与家人团聚的准备。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却打乱了冯学永的计划。   没有国,哪有家!作为一名解放军,保家卫国是职责,更是使命。
  1950年,冯学永跟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了朝鲜战场,带着必胜的决心,与武器精良的美军作战。
  也就在那一年,淮河水灾席卷而来,百姓深受其害。第二年,治理淮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

4


  李秀英幼时便见到无数百姓因水灾流离失所,她自己也曾是水灾的受害者,她早就想为治理淮河出一份力。于是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号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治理淮河运动当中。不仅如此,她还号召身边的人加入进来,她带领26个姐妹组成“女子突击队”。这26个人曾光着脚在河里淘沙子,脚都磨烂了,手臂也磨出口子,她们也浑然不觉。她们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贯彻到底,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像挖方、淘洗沙子、往河里扔石头这类的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她们的工具很简单,只有一条扁担、一只筐,却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她们不服输、不后退的精神,激起了男同志的斗志,也成了治淮运动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李秀英工作起来仿佛拼命三娘,曾因体力不支晕倒,大口吐血。她后来回忆时说道:“那个时候我们有干劲儿啊,我们几个姑娘一下午就抬断了四根手臂粗细的杠子。到了夜晚的时候,肩膀肿得老高,疼得睡不着觉,只能把扁担放在肩膀上使劲反复压,把肩膀压得又麻又木,直到没了知觉,才能入睡。”
  当时没有先进设备,很多东西都是靠人工。而修筑淮河堤坝的工程量非常大,为了赶在七月的汛期之前修好堤坝,工人们克服了种种技术条件落后的困难。大家一条心,不认输、不怕吃苦。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1951年7月,水闸工程提前竣工。而李秀英的事迹,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两次被政府评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还登上了当年《人民画报》的封面。
  1951年10月,22岁的李秀英受邀去首都参加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们致以感谢和敬意。得知李秀英还是此次治理淮河的劳动模范后,毛主席亲切地与她握手,询问了一些治淮運动中的情况。李秀英内心激动不已,还请毛主席给自己签了名。
  政府对治理淮河一事颇为重视,为宣扬此次的治淮运动精神,1952年特意拍摄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此纪录片广为流传。李秀英作为特级劳模代表,反复在影片中亮相。一时之间,李秀英的名字,在中国大江南北传开,成了名人。

5


  1952年,已经成为连长的冯学永和战友们一起观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时,突然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反复确认后,他才敢肯定,这是他阔别多年的妻子。此刻,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之情,蹲在地上,突然号啕大哭。战士们听到哭声,纷纷围了过来,关心地问他怎么了。冯学永抹了抹眼泪,指着大屏幕上的一个身影说:“她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呀!”
  6年的分离,就连冯学永自己都没想到,再次见到,竟是在屏幕之上。
  部队的领导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便派人到安徽省颍上县打听消息,确认了治淮特级劳模李秀英,就是冯学永连长的爱人,并且此时还在当地水利厅上班。
  当冯学永的信件到达李秀英的手里时,李秀英整个人都愣住了。她攥着这封迟到了6年的来信,泪流满面。
  1952年底,安顿好家里的一切后,李秀英千里迢迢,赶往前线。有太多太多的话,都不知从何说起,两人紧紧相拥,一切的思念之情,此刻化为一滴滴泪珠。但这眼泪是甜的,是幸福的。
  在这6年中,二人都想念着对方,困难和战争,都没有将二人分开。
  为了能和丈夫待在一起,李秀英放弃了在水利厅的“金饭碗”工作,带着全家老小到了丈夫所在的驻地,成了一名随军亲属。后来,他们的两个女儿也都嫁给了军人。
  两人的感情,抵过了岁月磋磨,抵过了杳无音信,也抵过了异地而居,真是情比金坚。
  一个率领战士保家卫国,一个主动参与治理淮河,两个人都在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普通人,但他们也是英雄!
其他文献
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律实现,关键在于资格权。资格权产生于宅基地所有权,在性质界定上存在“成员权说”“剩余权说”及“次级使用权说”等诸多学说,基于改革目标和农村土地权利体系的分析,宜将资格权界定为成员权的一类。资格权的入法,应注意:(1)资格权只需在具体制度上彰显其权利内容即可,无需新设权利名称;(2)权利主体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需以“户”为单位实现;(3)资格权无需登记,但应在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的附注栏内进行标注。
包装坑。茶叶作为一种常见的赠礼,其包装已经从过去的散装纸包、塑料袋包、罐装发展到了现在流行的高档精美礼盒,不仅有铁盒,还有木盒、皮盒、陶瓷质地的,五花八门。挑选好茶应关注的是包装是否合规。茶叶作为一种预包装食品,外包装上应该有“SC”(食品生产许可)标志,并注明茶叶名、品种、质量等级、生产厂家和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标准等信息,一些茶叶还会标有“无公害农产品”“有机茶”“绿色食品”等字样。那
期刊
话说我有个美女朋友,有天出门慌慌张张忘记擦防晒霜,半天后回来,哦豁,手臂全是小水疱,毁容了……rn我问她:“你是不是吃了小龙虾、喝了杧果汁?”rn她大惊:“你咋个晓得?我怀
期刊
期刊
给自己办“葬礼”  “你又没死过,你凭什么讲生死?”路桂军常遭遇这样的质疑。作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疼痛科主任,路桂军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像大多数同行那样——以治愈为目的,来到这里的患者,多是生命走到了尽头。除了为患者减轻病痛,路桂军团队也承担着医院安宁疗护工作,希望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让直系血亲坦然面對。但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并非几句“心灵鸡汤”就能够让其释然,为了更好地感同身受,也为了做好死亡教育,
期刊
喷薄而出的红日、振翅翱翔的仙鹤、高洁挺拔的松树、蜿蜒盘旋的长城,好一幅气势宏伟的《国魂》!令人惊叹的是,这幅画是用真菌绘制而成。  崔燕是安徽省庆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她学过绘画,喜欢研究微生物。她经常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一根根菌丝像树枝,一个个孢子像落叶……微生物的世界真是别有洞天。  2019年2月,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拉开帷幕,崔燕和四个同学组队参赛。比赛前,有个问题一直盘旋
期刊
近日,电影《我的姐姐》上映后引发热议,女主角安然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让安然和弟弟失去了父母.姐姐与弟弟年龄差距很大,几乎没有感情,是
期刊
安博兽面纹尊三星堆龙虎纹尊  不久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再次发掘,新的考古发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古蜀文明的神秘辉煌又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迄今为止最大的青铜大口尊、青铜罍、顶尊跪坐青铜人头像、玉琮、金面具等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正在考古工作者的手中缓缓揭开神秘的面纱,全国博物馆界都在火爆地寻找三星堆“撞脸”文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安徽出土的两件与三星堆“撞脸”的文物吧!  1957年6月,在安徽阜南县月牙
期刊
一  端午将至,不出意外的话,粽子的甜咸口味之争又会变成热门话题。作为一个可盐可甜的“隔岸观火”者,我对粽子的甜咸并不感兴趣,我更中意的是构成粽子的主体——糯米。它就好像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在不同的时节化身为不同的吃食,今天在粽子中扮演馅料,正月十五就跑到元宵上充当裹皮,清明节更是浓妆艳抹,摇身变成翠色的青团,叫人难辨其本色。  節日的喧嚷一过,糯米又将重回凡尘,献身于南北的小吃或正餐当中,贡
期刊
要素之一:挂rn书画艺术品的展示和收藏功能是并存的,只藏不展就失去了书画艺术品的欣赏价值.但展示中的张挂是否得法,会直接影响书画艺术品的寿命.有些人把书画一挂就是数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