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进环境因素,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当前建筑设计事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基于环境形态和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不仅能充分满足现代建筑要求,还能从根本上实现对环境的尊重和爱护,促进“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针对基于环境形态和感知特征下的建筑设计艺术,本文站在建筑学的角度,对基于环境形态和感知特征下的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供砼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形态;感知特征;研究
当前,国内建筑设计强调“环境、建筑、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结构和造型形态时,通常会将自然环境所具有形态和感知两种属性考虑进去,建立一个合理、独特的建筑设计框架,以便激发设计灵感,获得一些更具意义,且更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建筑设计策略。从“建筑”这一词语出现那一刻起,建筑与环境之间便已经具有了极其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发展建筑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后来发展为建筑审美价值、建筑艺术,现在又在在提倡绿色、节能。这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建筑设计内容,并为建筑设计提供给了长足的发展动力。
1 环境形态和感知特征
物质环境都具有形态和感知两种属性,其中,前者形态主要是指物质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表面造型,而后者感知主要是由人类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有时候也可视为“认知”。从更细致的方面来说,环境形态是环境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属性,而感知则是该环境所引起的人类的心理反应,比如人类对该事物的理解等。
人类对环境形态和感知特征的认识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主观角度,二是客观角度。本文主要介绍主观角度的环境特征认知。
1.1 环境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环境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综合型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多样性的空间结构,复杂而多变。环境形态指环境系统的整体形态,包涵的内容有地理、物质、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空间构成因素等等。环境形态具有永恒性,在环境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就算人类采取各种手段,有意识的对现有环境进行改造,环境形式会有所改变,但环境不会消失。
1.2 环境的感知特征及概念
环境感知特征是以人类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为研究基础的。在初级层面,环境首先可作为一审美对象来供人们观赏,从主观感觉上带给人一定的视觉感知;而在主观体验的高级层面,环境不但可为人们提供审美,还可为人们提供可居住的空间,发挥其自身的实用价值。如果人们以自身的感官体验来对环境进行感知,则可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到环境中去,在环境或自然景象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就当前来说,国内外不少城市都在环境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城市建设中也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感知属性。
2 环境形态作用于建筑设计
环境形态作用于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师可从环境形象、环境空间以及环境结构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下面重点介绍环境形象和环境空间的设计。
2.1 环境的形象
尽管不同地域的环境形象都不同,但其区域内所具有的各种环境构成因素的种类却大致是相同的。如土地、水体、植被和建筑物等。这些要素因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同,其所呈现出来的材质、纹理、体量、尺度等也不相同。将这些因素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特质组合到一起,便构成了不同风貌的整体特征,也作不同的环境形象。
2.1.1 土地
首先,土地作为地球表面的覆盖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承载并记录着人类的生活轨迹。土地具有鲜明的三维个性,这是由于地壳运动而造成的。土地所具有的三维个性由地形来表示,所处地区不同,土地地形的起伏状况也有所不同。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可将土地分为多种类型,如山脉、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1.2 水体
其次,跟土地一样,水体也是环境构成因素的一种。环境中的水体形象异常丰富,例如,方向性明显、具有连接分割作用的线形水体,包括溪流、河流等;具有宽广的面域及水平各方向的延伸性的面型水体,包括沼泽、湖泊、海洋等;在三维空间具有体量的空间形水体,包括泉水,瀑布等。水体的形态多样,动静层次丰富,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2.1.3 植被
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色彩各异,并且具有生长的可变性以及柔性有机的特征,以独特的覆盖姿态改变着地表面貌,甚至在很多区域植被成为决定环境风貌与特质的主导因素。
2.2环境空间
2.2.1 山水空间
土地的环境空间是通过地形起伏变化的限定而获得,并被赋予多样的空间特征。在山地地区,山顶与山脊的空间是向四周开敞的,具有朝向四周的视野同时也是周围地区的视野集中点,具有独立、中心的性质;山腰是依托于山体的坡度地段,空间呈半开敞状,具有向上下与外侧的方向性;山脚地段也为半开敞,地势较低,一般比较平缓,背靠山体形成后方的天然隔离,具有由山体指向前方平地的方向性。
2.2.2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是由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环境元素围合而成的城市外部空间,空间的形态特征正是由这些限定它的实体及围合方式决定。
3 环境感知特征作用于建筑设计
3.1 视觉感知
视觉感知属于第一阶段的直接感知。在环境中体验刚发生的那一刹那,体验者并没有时间调动所有的感知,并发动情感与思考。环境所呈现的直观形式直接以视觉信息输入主体。这是一种瞬间发生的被动行为,视觉作为人最主要的直觉达到了主体和环境交流的第一步。视觉感知是环境在主体头脑中产生的初始感受。
3.2 联觉感知
当体验者的感官接着接受到环境中的其他直接刺激,例如:耳听到到环境中的响动,手触摸到环境的质感等、鼻闻到环境的气息等等。这些知觉与上小节所述的视觉发生交互综合的作用,在心理学中称为联觉。主体对环境的体验是通过多种知觉方式来获得的,这些知觉相互联结,共同塑造出对环境的全面感知。在联觉体验的作用下,由各种感观获得的信息融合为一体,色彩似乎有了温度,声音似乎有了距离,光泽似乎有了触感。这个综合感知的层面,体验者从对环境的物理特性感知中获得了生理和心理双重体验。
结束语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己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本文通过对环境形态特征和感知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得出现代建筑在设计时需要紧密联系环境,以环境为依托,重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绿色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李曼曼.与时间共同成长—由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J].建筑学报,2011(6).
[2]高宏宇.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7(1).
[3]郑洪.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待传统建筑空间[D].南京:东南大学,2005.
作者简介:陈晓丹,身份证号码:452628198602212424。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形态;感知特征;研究
当前,国内建筑设计强调“环境、建筑、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结构和造型形态时,通常会将自然环境所具有形态和感知两种属性考虑进去,建立一个合理、独特的建筑设计框架,以便激发设计灵感,获得一些更具意义,且更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建筑设计策略。从“建筑”这一词语出现那一刻起,建筑与环境之间便已经具有了极其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发展建筑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后来发展为建筑审美价值、建筑艺术,现在又在在提倡绿色、节能。这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建筑设计内容,并为建筑设计提供给了长足的发展动力。
1 环境形态和感知特征
物质环境都具有形态和感知两种属性,其中,前者形态主要是指物质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表面造型,而后者感知主要是由人类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有时候也可视为“认知”。从更细致的方面来说,环境形态是环境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種属性,而感知则是该环境所引起的人类的心理反应,比如人类对该事物的理解等。
人类对环境形态和感知特征的认识可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主观角度,二是客观角度。本文主要介绍主观角度的环境特征认知。
1.1 环境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环境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综合型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多样性的空间结构,复杂而多变。环境形态指环境系统的整体形态,包涵的内容有地理、物质、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空间构成因素等等。环境形态具有永恒性,在环境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就算人类采取各种手段,有意识的对现有环境进行改造,环境形式会有所改变,但环境不会消失。
1.2 环境的感知特征及概念
环境感知特征是以人类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为研究基础的。在初级层面,环境首先可作为一审美对象来供人们观赏,从主观感觉上带给人一定的视觉感知;而在主观体验的高级层面,环境不但可为人们提供审美,还可为人们提供可居住的空间,发挥其自身的实用价值。如果人们以自身的感官体验来对环境进行感知,则可将自身的感情融入到环境中去,在环境或自然景象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就当前来说,国内外不少城市都在环境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城市建设中也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感知属性。
2 环境形态作用于建筑设计
环境形态作用于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师可从环境形象、环境空间以及环境结构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下面重点介绍环境形象和环境空间的设计。
2.1 环境的形象
尽管不同地域的环境形象都不同,但其区域内所具有的各种环境构成因素的种类却大致是相同的。如土地、水体、植被和建筑物等。这些要素因所处的地理条件不同,其所呈现出来的材质、纹理、体量、尺度等也不相同。将这些因素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特质组合到一起,便构成了不同风貌的整体特征,也作不同的环境形象。
2.1.1 土地
首先,土地作为地球表面的覆盖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承载并记录着人类的生活轨迹。土地具有鲜明的三维个性,这是由于地壳运动而造成的。土地所具有的三维个性由地形来表示,所处地区不同,土地地形的起伏状况也有所不同。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可将土地分为多种类型,如山脉、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1.2 水体
其次,跟土地一样,水体也是环境构成因素的一种。环境中的水体形象异常丰富,例如,方向性明显、具有连接分割作用的线形水体,包括溪流、河流等;具有宽广的面域及水平各方向的延伸性的面型水体,包括沼泽、湖泊、海洋等;在三维空间具有体量的空间形水体,包括泉水,瀑布等。水体的形态多样,动静层次丰富,是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2.1.3 植被
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色彩各异,并且具有生长的可变性以及柔性有机的特征,以独特的覆盖姿态改变着地表面貌,甚至在很多区域植被成为决定环境风貌与特质的主导因素。
2.2环境空间
2.2.1 山水空间
土地的环境空间是通过地形起伏变化的限定而获得,并被赋予多样的空间特征。在山地地区,山顶与山脊的空间是向四周开敞的,具有朝向四周的视野同时也是周围地区的视野集中点,具有独立、中心的性质;山腰是依托于山体的坡度地段,空间呈半开敞状,具有向上下与外侧的方向性;山脚地段也为半开敞,地势较低,一般比较平缓,背靠山体形成后方的天然隔离,具有由山体指向前方平地的方向性。
2.2.2 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是由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环境元素围合而成的城市外部空间,空间的形态特征正是由这些限定它的实体及围合方式决定。
3 环境感知特征作用于建筑设计
3.1 视觉感知
视觉感知属于第一阶段的直接感知。在环境中体验刚发生的那一刹那,体验者并没有时间调动所有的感知,并发动情感与思考。环境所呈现的直观形式直接以视觉信息输入主体。这是一种瞬间发生的被动行为,视觉作为人最主要的直觉达到了主体和环境交流的第一步。视觉感知是环境在主体头脑中产生的初始感受。
3.2 联觉感知
当体验者的感官接着接受到环境中的其他直接刺激,例如:耳听到到环境中的响动,手触摸到环境的质感等、鼻闻到环境的气息等等。这些知觉与上小节所述的视觉发生交互综合的作用,在心理学中称为联觉。主体对环境的体验是通过多种知觉方式来获得的,这些知觉相互联结,共同塑造出对环境的全面感知。在联觉体验的作用下,由各种感观获得的信息融合为一体,色彩似乎有了温度,声音似乎有了距离,光泽似乎有了触感。这个综合感知的层面,体验者从对环境的物理特性感知中获得了生理和心理双重体验。
结束语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己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本文通过对环境形态特征和感知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得出现代建筑在设计时需要紧密联系环境,以环境为依托,重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绿色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李曼曼.与时间共同成长—由日本直岛的建设过程联想中国当代建筑发展[J].建筑学报,2011(6).
[2]高宏宇.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7(1).
[3]郑洪.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待传统建筑空间[D].南京:东南大学,2005.
作者简介:陈晓丹,身份证号码:45262819860221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