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动因、逻辑与路径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动力,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表现在高职院校治理改革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以人为本治理改革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具有教育理论的逻辑;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教育历史的逻辑;还是一种为政尺度,具有教育实践的逻辑。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坚持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领导是根本;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是关键;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是本质;坚持人才为基、文化引领是动力;坚持科学评价、发展第一是技术路线。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9-0046-06
  作者简介
  陈礼龙(1969- ),男,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治理,学校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襄阳,441050);陈新文(1970- ),男,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高校治理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国家教育现代化进行了系统、全面、前瞻的规划,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1]回顾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有学者认为,自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思想的核心”[2]。这是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转向。当前,应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治理现代化被正式提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且更依托于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办学治校主体地位和价值,是新时代高校内部治理改革应遵循的基本逻辑,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根本所在,更是对人的现代化之于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回应。
  一、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动因
  (一)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共同指向人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和2009年分别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讨论并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简称《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简称《行动框架》)所蕴含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至今仍影响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于高等教育(机构)使命的论述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次世界教育大会《宣言》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而在第二次世界教育大会《行动框架》中则提出,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帮助人们应对与迎接挑战,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全球性的共识[4]。这种高等教育(机构)职能与使命的转变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从关注社会发展到关注人的发展,凸显了全球化时代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高等教育从公共服务向公共事业的转变。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重申了联合国相关机构当年发布的《仁川宣言》中提出的“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新愿景。同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又提出:“到2030年,要确保所有人获得接受支付得起的,有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及一般高等教育的公平机会。”[5]随着全球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鲜明特征。《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目标倡议,必将被更多国家所认同,这个目标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回归人的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类型教育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虽有差异,但在发展理念上却是相同的,即都关注人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6],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快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实现整个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始于1983年邓小平所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虽然已经过去了近40年,但教育的“三个面向”仍然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努力方向,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需要。北京教育科学院禇宏启教授认为,“只有教育为了促进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促进人的解放而努力奋斗时,这样的教育才称之为现代教育。”[7]首都师范大学孟繁华教授提出,“要以人的观念为基础,以人为本,建立新的教育发展范式,通过去标签化、去行政化、去工程化来优化教育生态。”[8]教育理论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即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人的现代化,根本路径也是人的现代化。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人的现代化既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的,表现在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教师和学生在办学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全面落实教师和学生发展第一的办学理念,以内部治理改革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具体来讲,高职院校治理中人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理念与思维的现代化、人的知识与能力的现代化、人的关系与发展的现代化,以及保证人的发展的制度现代化,这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更符合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和要求。
  (三)高职院校深化内部治理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以来,“立德树人”的思想逐渐成熟。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置于“全面发展”之上,体现了以習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继承、丰富和发展[9]。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本质体现,又是人的成长发展规律,还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答。高职院校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类型,肩负着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主体,只有落实好立德树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的现代化要求。而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治理必须克服官本位、行政化思维,紧紧抓住教育的根本问题,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从院校治理的角度来讲,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需要突出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价值,满足主体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及对美好职业教育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逻辑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改革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基于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的认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是必然的选择。“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落实,需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人”是指谁;二是“本”是指什么。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是指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师生员工,“本”主要是指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主体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这些构成了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逻辑起点。由此逻辑起点进行分析,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应该遵循教育理论逻辑、教育历史逻辑和教育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主体,“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发展需要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0]“以人为本”的核心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所以,“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具有教育理论的逻辑;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教育历史的逻辑;还是一种为政尺度,具有教育实践的逻辑。
  (一)基于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逻辑
  在人类教育的历史上,长期存在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的争论,这是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主张,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目的认识的视角和方法。从当前的角度来看,社会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都有其进步性,同时也都有其局限性,但这种争论让后人明白了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价值构成,教育改革不能只强调社会需要,也不能只强调个体需要,更不是简单融合社会与个体需要,而要分析教育改革要素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教育改革理念。“以人为本”高职院校治理的教育理论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理论指导,尤其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教育思想的理论指引,特别是其关于“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11]的论断,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和明确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想。三是教育思想史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取向,他们主张,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些思想和理论丰富和发展着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内部治理的理念,成为指导高职院校开展“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基于思维方式的教育历史逻辑
  随着教育领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与人文、理性与技术在高职院校治理中正遭遇激烈碰撞,院校治理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提示我们在进行内部治理改革时必须要反思历史发展的规律、遵循历史变革的逻辑。长期以来,受社会治理存在的浓厚的人治传统惯性影响与常态干扰[12],在高职院校中,治理主体还缺乏准确评判院校治理中的“以人为本”的能力,无法正确区分“合理性”“合情性”与“合法性”,容易将“以人为本”简单理解为“人情化”和“个人化”,从而将合情、合理置于合法之上。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是典型的官本位、行政化思维,这种思维容易导致理性价值流失,与教育治理现代化在理念和目标上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治理必须彻底摒弃官本位和行政化思维,凭借“以法治校”的思维落实和深化“以人为本”理念,重点是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因为能否有效制约学校行政权力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评判依据。“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既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强调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遵循,强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应有张力。
  (三)基于为政尺度的教育实践逻辑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新定位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贯彻落实“两个大计”就是要把“培养什么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也是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为政尺度,是院校治理改革的实践逻辑。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凸显了人性内涵,其出发点是人的需要,目的指向是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主要矛盾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关系”[13]。对于教育来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人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目标。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类型,近年来紧紧围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类型化改革,全面支撑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的宏伟目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人才缺乏与内涵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水平发展需要与治理能力落后之间的矛盾,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自觉做到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尊重师生发展需求、尊重办学治校的基本规律,全面落实“两个大计”,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为了人人”的目标。
  三、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路径
  随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加快推进职业院校“以人为本”的治理改革成为重要途径和突破方向。当前,高职院校治理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教育异化问题,如对信息技术和考核手段的过度依赖、对效率和经验的过度推崇等,严重削弱了院校治理中理性价值的地位以及师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的治理改革,是要将“人”拉回到教育场域,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促进教育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治理改革可以全面“消解教育异化”[14],一方面,其强调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另一方面,其强调教育过程不能违背人固有的成长规律。没有“以人为本”的落实,就没有教育本质的回归,就不会有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五个坚持。   (一)坚持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领导是“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根本保障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堅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5]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16]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提出了“九个坚持”的系统要求,其中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置于“九个坚持”首位。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高职院校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简称“双高计划”),而在高水平院校建设方案中,“加强党的领导”列十项建设任务之首,成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所以,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根本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保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在高职院校主要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和解决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依靠,把培养“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
  (二)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是“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17]。高职院校坚持依法治校是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关键所在。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依法治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许多院校都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制定了各自的学校章程,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依法治校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依法治校理念不强、缺乏相应法制监督与约束机制、救济渠道与救济制度不完善等[18]。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治理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并有效运用学校章程,全面落实学校章程所规定的议事规程和运行机制,这是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学校章程是学校内部治理的最高规章,“学校章程不是一个孤立的制度文件,它应该是大学制度的灵魂和依据,在其下应该有一个与其精神相一致的庞大而规范的学校制度体系”[19]。建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系是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校是民主管理的思想基础和运行保障,民主管理则是依法治校的表现形式和实践逻辑,而“以人为本”则是整个制度体系的核心理念。
  (三)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本质追求
  高职院校治理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院校治理资源,平衡利益诉求,实现有效管理,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还没有完全被社会所认可,学校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不仅表现在实训条件、“双元”育人上的不足,还表现在制度建设、治理结构上的不完善。其最关键、最核心的内涵问题是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和治理实践的项目化,导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不到有效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得不到有效支撑。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符合教育本质追求的治理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逻辑,即实践过程中处理好与学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设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推动形成立德树人的新机制、新模式,全面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新体系。当前,高职院校正面临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互联网的虚拟化带来了学生发展选择的多样性和科技伦理的中立性,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现实要求和根本目的。同时,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也是高职院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标准,因为它“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20]。
  (四)坚持人才为基、文化引领是“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内生动力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兴国必先强师”的指导思想,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且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和专业的目标,这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水平教师队伍应该成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21]。高职院校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不仅是学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更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和“双师型”教师结构改善,以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大力弘扬并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制度的文化价值及专业人才在学校治理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坚持科学评价、发展第一是“以人为本”治理改革的技术路线
  高职院校自21世纪以来,在教育项目制的治理逻辑下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的资源分配方式,改变了教育治理模式[22],对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项目运作模式也带来了一些“意外后果”,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变数,形塑了其组织运行方式和人才培养过程[23]。高职教育项目化治理带来的不仅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改变,还带来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教师和学生评价的改变。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项目化治理可能导致教师发展自主性、创造性的丧失,加上高职院校教师群体本身所具有的“三重有限性”[24],即有限的理性、有限的意志力和有限的自私程度,项目化治理对高职院校教师评价来说或许并不是最适合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需要“以人为本”,建立发展性评价与有效激励机制。发展性评价与有效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强调评价与激励只是手段,发展才应该是治理的最终目的。而且教师发展必须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否则只能是一种私人行为,而不是公共事业。教师的价值在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教师劳动的特点则在于其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简单的项目化、数字化评价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急功近利,阻碍教师、学生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最终影响的是教师队伍水平、学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所以“以人为本”的评价必须符合人才成长与教育发展规律。   “以人為本”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可以具体化到学校治理的各个领域,以精准、细致、系统的思维,科学定位不同领域工作中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机制,全面深入解决治理改革中的动力问题、能力问题和合力问题,激活人力资源,提升治理能力,形成治理合力。“以人为本”在治理实践中可以理解为“主体优先”,“‘主体优先’治理理念强调学校内部治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外部的肯定,更强调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最大程度地满足主体多元化发展需要和作为办学主体的精神追求”[25]。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正成为当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普遍关注和“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追求,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在宏观上强调的是对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适应,在微观上则体现为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要求的适应。“以人为本”治理改革及其实现,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适应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坚持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领导,将办学治校上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将教师发展真正视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作为“以人为本”的治理核心,将依法治校、科学评价作为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治理基础和技术路线,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和制度体系,由此可推动高职院校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双高计划”的宏大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余庆,胡金木.教育现代化与时代新人的培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8次学术年会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25-128.
  [2]张应强.从以国家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3-26.
  [3]眭依凡.从管理到治理的嬗变——基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变迁的线索[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9-32.
  [4]赵叶珠,游鑫.十年高等教育理念的若干新发展——基于两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文本细读[J].高教探索,2011(1):25-28.
  [5]别敦荣,易梦春.面向2030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战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8(1):57-65.
  [6]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国发[2019]4号,2020-06-09.
  [7][8]尹玉玲.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进展——第一届北京教育论坛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15(6):78-80.
  [9][20]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7.54.
  [10]李玉玲,孟祥建.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J].文化学刊,2018(7):170-171.
  [11]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04-22.
  [12]薛澜,李宇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系统思维与改革取向[J].政治学研究,2014(5):61-70.
  [13]关雷.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人的发展——中国人学学会第二十届年会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18(12):2.
  [14]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82.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17]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2018-03-13)[2021-05-10]. 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18]李清,陈兵.高校依法治校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2):22-24.
  [19]陈新文.大学治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章程思考[J].职教论坛,2015(1):42-46.
  [2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2]游玉佩,熊进.单位制与项目制: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逻辑及反思[J].江苏高教,2017(2):21-25.
  [23]郭建如,周志光.项目制下高职场域的组织学习、能力生成与组织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2):141-164.
  [24]于剑,韩雁,梁志星.高校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2):59-68.
  [25]陈新文,陈礼龙.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主体优先”的基本理念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4):5-12.
  On“People-oriented”Governance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otivation, Logic and Path
  Chen Lilong, Chen Xinwen
  Abstract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发展是“双高计划”的重要抓手之一,专业集群具有区域资源集聚、注重深化产教融合以及强调专业解构与重组等特征,竞合理论视角下的专业集群发展对提高高职院校资源配置率、增强人才培养的适配性、激发专业集群创新活力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可从搭建高职院校竞合联盟平台,选择适合的竞合发展模式,构建竞合评价标准和监督反馈机制,建立竞合伙伴的信任关系等方面,探索专业集群竞合发展的实践逻辑,为专业结
语文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写作素养,是他的立身之“本”.语文教师熟悉各种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并有这方面的技能,能写作各类应用文体(如评论、短论、短评、调查报告、说明、综述、汇报、学科论文、总结,等等),也有文学类文体的一般写作能力(如散文、诗歌、小小说、改编戏剧、文艺随笔,等等),不一定出类拔萃,能“写得出,写得像”就行.这样,他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有教科书无法具备的丰富的个人体验,能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学生的写作趣味.至少,他得有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有体现个人风格的表达,有
期刊
摘 要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价值导向调整优先于治理技术革新的过程,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价值引领,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本身蕴含着多层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价值目标、价值尺度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树立“多元共治、协治、善治”的治理理念愿景,构建和创新
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来说,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一直是且应该是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但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全面准确地确定浅易文言文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腾挪出充分展开质疑探究等高品质学习的时间,寻找适合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课堂学习范式,这是当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话题.
《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有争议的形象,有解读为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坚韧的性格,也有解读成人格障碍的.从小说的虚构特征入手,分析其叙事艺术发现,情节的跌宕中暗伏着人物命运的因果,视角的错位中隐寓着内心动机,意象的组合中隐含着哲学反思.小说塑造了一位追逐浮华最后走向幻灭的农民形象,深刻揭示了其悲剧根源.
写作需要学习,“通过写作阅读”同样需要学习.“以写促读”应该纳入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并高质量地实施教学.具体策略有:创设具有“代入感”的任务情境,确定适宜的读写共享“学习点”,在支架的设计与运用中组织读写互动.
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出国门开展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实体化平台,有助于中国教育参与国际教育市场,分享和推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创新成果.鲁班工坊核心要义对鲁班工坊的品牌、功能、路径、内涵和原则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和规范,知行合一是建设与运营鲁班工坊应遵循的致用之道.对核心要义的认知是在内容、群体和方法方面建立认知路径,以解决对于鲁班工坊建设的“知”的问题;对核心要义的应用是在教育场景、教育内容、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等要素组成的教育社会学框架下开展场地建设、教学设施选配、教学资源开发、教师能力提升
摘 要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亟须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力培训方式。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不断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将视野投向职业教育中的数字技能培训。为培养一批熟练的数字技能人才,澳大利亚政府从顶层设计、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和技能认证等方面系统构建了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体举措包括:开展全方位的数字经济战略布局、设立不同层次的数字技能框架、搭建不同群体的数字技能学习平台、拓展多样化的数
摘 要 依据政策的位阶(地位),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党中央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国企改革的重要论断是混合所有制办學的总政策,国务院关于探索发展、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原则要求是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基本政策,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推进职教混改的行动准则,则是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具体政策。当前,从政策供给、政策运用和政策形成等不同视角看,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政
摘 要 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制度设计,也是高职院校凝聚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在生态学视域下,通过分析我国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专业群生态发现,“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专业群生态在专业群个体层面、专业群种群层面、专业群群落层面呈现不同的结构特征。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专业群生态系统独特的进化机理,呈现出特色优势专业群个体的自我生长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