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险人法定免责事由之故意犯罪认定标准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1995年《保险法》第66条规定,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自身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立法上,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作为保险人当然免责事由,旨在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2009年《保险法》第二次修订时,上述立法政策仍未改变。国际上也将该条款视为确定性规则而普遍使用。那么,为什么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保险事故发生能成为保险人法定免责事由?本文指出为符合保险法与刑法各自的功能与立法目的,保持犯罪认定的一致性,在维护社会安宁与善良风俗等公益和无辜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等私益之间寻求平衡,保险法中关于故意犯罪认定应按刑法认定标准,限缩“故意犯罪”之含义。
  关键词:保险法;故意犯罪;法定免责事由
  一、引言
  大部分学者认为,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导致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应当免责。免责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种:
  惩罚犯罪说。该说认为,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保险事故发生,为惩罚犯罪,保险人应当免责。然而,笔者认为,该说有混淆保险法和刑法功能之嫌。保险制度的真正宗旨是分散危险、消化损失,而不是作为惩罚犯罪者的工具。因此,惩罚犯罪说过于空洞,在适用上恐遭滥用而侵害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权益。
  公共政策说。该说认为,基于“公共利益强烈要求阻止犯罪”和“任何人不能从自己的错误行为中获利”,得出保险法领域的一项公共政策:“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理由有二:第一,犯罪行为对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具有重大破坏性与危险性,而为人们所痛恨,所以该种情况下被保险人不得请求给付保险金,属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之必要,也是合理与公平正义的。第二,若被保险人犯罪后保险人不能免责,则每位欲犯罪者因已有保险保障而无后顾之忧、任意妄为,这无异于奖赏、鼓励犯罪,使保险制度成为犯罪的帮凶,还会危害个人法益及社会治安。因此,为实现保险分散危险、消化损失的真正目的,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导致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应当免责,方合法理。相比前三说,该说有其内在合理之处,更能合理解释保险法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作为保险人法定免责事由的立法理由。笔者亦赞成该说。
  对此,笔者认为,保险法的真正目的是分散危险、消化损失而非惩罚犯罪,不应将刑法惩罚犯罪的功能过多强加给保险制度。但这不意味着,保险就能鼓励犯罪和成为犯罪无后顾之忧的后盾。犯罪行为的形成一般包括犯罪决意、犯罪行为准备、犯罪行为实施三个阶段。犯罪人是否会实施犯罪行为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有犯罪决意。一般犯罪决意的形成都要经过行为人激烈的思想斗争、反复权衡。如果行为人认为实施犯罪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所造成的损失,他就可能作出犯罪决意,并进一步实施犯罪行为。由此,即使行为人知道其犯罪行为可能导致死刑,在考虑到其犯罪行为可能不会被发现而取得犯罪所得及综合其他得失后,他仍然可能作出该犯罪行为。若在立法上承认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后仍可请求给付保险金,则该制度必将成为行为人犯罪前所纳入考虑之犯罪行为得益。考虑诸多因素后行为人仍可能得出该犯罪得大于失,作出犯罪决意并实施该犯罪。此时,保险就可能成为鼓励犯罪行为的制度。另外,在不给付保险金条件下是否过分夸大了对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震慑作用,需待与给付保险金条件下故意犯罪是否没有明显增加相对比方知,因而该观点仍有待商榷。
  因此,为维护社会安宁和善良风俗、避免保险制度被滥用而成为犯罪的帮凶,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导致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应当免责。
  二、故意犯罪认定标准
  由于“故意犯罪”条款并未对“故意犯罪”这一概念作出具体认定,而该词含义太广,在司法认定上易流于形式而有遭保险人滥用之嫌。
  对于保险法与刑法之犯罪认定是否相一致问题,学界有以下两种学说。
  否定说。该说认为,保险法的功能是分担风险并填补损害,从防止道德危险、维护社会安宁和善良风俗的目的出发,保险法之犯罪认定不以被保险人的行为全部符合刑法上的犯罪构成要件为前提,只要具备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并因该行为导致保险事故发生即可构成犯罪,无须考虑刑法上的“罪责”因素,尽管刑事上未作有罪判决,保险人仍可据此免责。
  肯定说。该说认为,保险法之“犯罪”须是刑法明文规定并科以刑罚的行为。如果该行为虽不法但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不是刑法明文处罚者,保险人不得依此免责。
  笔者认为,否定说虽顾及到保险分散危险的功能,但对犯罪范围界定过广,与刑法对何为犯罪的界定相违背,有遭保险人滥用而推卸给付责任之嫌。又因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散危险、消化损失,而不是惩罚犯罪。因此,该说不足采。肯定说认为须将不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严格区分开来,保险法之犯罪须具备刑法上犯罪的构成要件,保险法和刑法之犯罪认定应相一致。笔者认为肯定说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1.符合保险法和刑法的功能和立法目的
  只有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具有重大破坏性与危险性,须运用刑罚手段予以制裁者才属于犯罪行为。对犯罪的惩治和预防是刑法特有的任务,对什么是犯罪、如何惩罚犯罪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准,也体现了现代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而保险法的功能是分担风险并填补损害,而非惩罚犯罪。因此保险法领域的犯罪行为须符合刑法犯罪认定标准,经由刑事立法手段,科以刑罚法律效果,始为犯罪,并非所有的不法行为均为犯罪。
  2.保持犯罪认定的一致性
  如果不考虑刑法上的“罪责”因素,只要具备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并因该行为导致保险事故发生,即可由法院依据民事诉讼程序或其他机关以“事实基本清楚,证据基本确凿”两个基本原则认定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性质,会产生诸多弊端。首先,刑事诉讼程序的目的并非单纯惩罚犯罪,其首要目的是查明犯罪,如果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认定犯罪,势必造成同样确定犯罪但适用的程序不同的结果。其次,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是公诉机关的单方义务,而民事诉讼适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尽管主张免责应由保险人举证,但适用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中的盖然性占优标准,则不可避免地会因举证责任的转换要由受益人证明被保险人无罪,该举证负担对受益人并不公平。
  参考文献:
  [1]姜涛.以罪过理论检视我国过失犯罪的法定刑配置[J].北方法学,2013,7(3):36-45.
  [2]马凤春.交通肇事罪也可以是故意犯罪[J].政法论丛,2012(3):117-123.
其他文献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基于十九大报告文本,阐释了建设体育强国背景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价值,分析当下全民健身活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城乡
4年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保水增产增收效果,但是仅靠改进机具,难以解决播种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的秸秆覆盖率、地温、土壤含水量、出苗率和作物产量,初步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体育外交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体育外交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传播和平与发展理念的平台,促
果园微灌与管道施药复合系统由水源工程、药池、首部枢纽、田间管网、配水取药栓、移动毛管、灌水器、移动胶管、喷头、喷枪、追肥枪、根注器等组成。该系统具有多目标利用价
摘要:电子数据是新刑诉法确定的一种证据形式,它从视听资料形式独立,和其并列为一种单独的证据。虽然法律明确了电子数据的地位,但和视听资料一样,对电子数据的收集手段和程序,证据表现形态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种情况下,作为侦查人员如何去收集和在法庭上呈现电子数据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文结合重庆市检察机关职侦局在办案过程中采用的电子数据收集方式和手段,和一些法律文件,对上述问题做一实践性探讨。  关键词:多性质
摘要:有成就的教師个性中存在比一般教师更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中的G(有恒性)、Q》(自律性)较一般教师突出。本文作者在中师生中开展了G、Q3个性因素的训练研究工作,试图找到一些塑造其良好G、Q3因素的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教师;个性;训练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2)01-0105-03
在商事领域由于诉讼方式在解决商事纠纷时候带来诸多困难,许多纠纷当事方转而寻求其他替代方式,这些方式被称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3
摘要: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相关立法解释,在特定情形下,村官也属于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其利用职务之便所实施的犯罪也构成职务犯罪。我们应该联系当前实际对村官的“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作出正确的理解,而不能囿于成规,放纵对村官职务犯罪的惩治。  关键词:村官;职务犯罪;认定  村官是指以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为首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总称。至今,领导着9亿多农民的村官已有700万人,他们是
本文对21世纪普通高校传统专业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0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保持其"大工程"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理论与技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私家车拥有量的大幅增长,人需要有房子住,每辆车也要有一个家。车位、车库就成了市场经济中居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因为小区车位、车库的权属问题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物权法;建筑住宅;车库车位;所有权;制度完善  一、住宅小区停车位(含车库)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