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公允价值基本概念、及其计量的阐述,分析了在不同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优越性与不足,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从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入手,对其合理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
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 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其中,公允价值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确定,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如何完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 公允价值概念形成、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储蓄和贷款危机是公允价值计量最初形成的原因。当时的美国处于经济滞胀时期,政府为了解决经济滞胀的问题,放松了金融管制,利率和汇率逐步放开,造成大量问题贷款的不断堆积,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累积,但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由于不需要对这些问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它的财务报告无法反映这些问题贷款的大量存在,不能警示金融机构日益累积的巨大风险,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判断,最后危机爆发,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损失惨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汇率、利率、股票价格的频繁波动使经济活动的结果变得无法预测。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会计界开始重视对公允价值的研究。199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开始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2004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广泛采用公允价值;2005年IASB把公允价值会计目标;2006年FASB发布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正式推出。
为了规避风险、扩大收益来源,金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加快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步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普及也为其提供了物资基础,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金融风险随之扩大。为了及时预示并化解这种金融风险,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唯一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而得到广泛应。缘于对大量涌现的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需要,纵观以上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计量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金融工具的发展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确立和发展,同时,公允价值也为金融工具提供了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二者相互推动、共同成长。
二、金融危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有着极大的优势,但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美国次贷危机就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使人们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其后果进行重新审视。
2007年下半年起,美国发生了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次年,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开始执行,对危机中价格急速下挫的金融产品按公允价值计量,计提巨额跌价准备,注销大量资产,按监管要求核减资本金,从而引发恐慌性抛盘,导致金融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同时银行压缩放贷,使经济进一步震荡。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这次危机可以看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主要缺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金融危机状态下,急速下挫的金融工具市场价格并不能代表其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使危机进一步加深,显然是不合理的。二是在金融危机状态下,许多金融工具失去活跃市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同一金融产品,不同机构给出不同定价标准,使其公允价值难以确定。三是按现有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只要有一家金融机构因为财务问题折价出售了某类流动性不佳的金融资产,市场所有机构都可能必须按此价调整所持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以此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从而引发连锁反应,而实际上金融资产的甩卖价格是无法反映其公允价值的。
三、完善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计量的设想
为了解决金融危机条件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首先有必要了解公允价值的本质。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FASB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卖出资产所收到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IASB为“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企业会计准则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这些定义中都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以公平交易为基础;二是时间因素。公允价值是在一定时点上公平交易的价格,它以公平交易为前提。但在危机条件下,资本市场上那些被动的、恐慌性抛盘所形成的交易谈不上自愿,更谈不上公平,其交易价格不符合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所以不能以此为据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就时间要素而言,总是指某一时日,是一个瞬间,一过即逝,当前不可能成为时间段,在正常情况下,报告日的市场价格能够动态而合理地反映金融工具的价值,但在危机条件下,某一时日或某一时点上的市场价格受偶然因素或是非理性因素的冲击太大,应剔除或者是平滑掉这种冲击,使价格相对公允。
通过以上对公允价值本质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危机条件下,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价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较为可行。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单个时日的价格更公允;另一方面,从时间上讲,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属于一种未实现交易的估价,这一天一过即逝,人们得到财务报告的时候价格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相比而言,用近段时间的平均价格更有现实意义,从而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平均价格的涵义及其计算
平均价格是指金融工具在整个会计期间内每个交易日市场价格的平均数。称之为纵向平均价格,它适用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计量。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而言,金融工具的价格不容易取得,同一金融产品不同的机构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定价,按不同价格平均数作为公允价值,称之为横向平均价格。
(三)危机条件下,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合理性分析
1.更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要求采用会计期间平均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较之资产负债表日的时点价格更稳健。
2.比资产负债表日的时点价格更公允市场非理性下挫时,如果没有实质性原因,很快就会回升,但如果是在期末,其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就显然没有平均价格公允。
3.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滑作用,剔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受其直接投资对象的实际情况的影响,还要受到政治法律因素、税收因素、政策制度因素甚至是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时刻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单个时点上的价格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显然是无法预期的,而计算一定会计期间的平均价格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剔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排除了极端值。
4.有利于公允价值的取得由于平均指标可用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对比,也可用于同一总体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对比,平均价格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金融工具的价格进行横向和纵向平均,以便公允价值的取得。如在前面提到的危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缺陷与不足的几个方面中,第一种情况可以采用纵向(不同时间)平均;第二种情况可以采用横向(不同空间)平均。
参考文献
[1] 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会计研究,2009(8)
[2] 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 [J],会计研究,2009(9)。
[3]姚茜。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J],山东商业会计, 2007(02)
[4]梁飞。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的理性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01)
关键词: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
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 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其中,公允价值在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确定,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如何完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 公允价值概念形成、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储蓄和贷款危机是公允价值计量最初形成的原因。当时的美国处于经济滞胀时期,政府为了解决经济滞胀的问题,放松了金融管制,利率和汇率逐步放开,造成大量问题贷款的不断堆积,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累积,但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由于不需要对这些问题贷款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它的财务报告无法反映这些问题贷款的大量存在,不能警示金融机构日益累积的巨大风险,甚至误导了投资者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判断,最后危机爆发,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损失惨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汇率、利率、股票价格的频繁波动使经济活动的结果变得无法预测。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会计界开始重视对公允价值的研究。199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开始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2004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广泛采用公允价值;2005年IASB把公允价值会计目标;2006年FASB发布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正式推出。
为了规避风险、扩大收益来源,金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加快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步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普及也为其提供了物资基础,导致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金融风险随之扩大。为了及时预示并化解这种金融风险,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唯一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而得到广泛应。缘于对大量涌现的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需要,纵观以上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计量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金融工具的发展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确立和发展,同时,公允价值也为金融工具提供了最相关的计量属性,二者相互推动、共同成长。
二、金融危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有着极大的优势,但在许多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美国次贷危机就暴露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使人们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其后果进行重新审视。
2007年下半年起,美国发生了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次年,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开始执行,对危机中价格急速下挫的金融产品按公允价值计量,计提巨额跌价准备,注销大量资产,按监管要求核减资本金,从而引发恐慌性抛盘,导致金融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同时银行压缩放贷,使经济进一步震荡。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这次危机可以看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主要缺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金融危机状态下,急速下挫的金融工具市场价格并不能代表其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使危机进一步加深,显然是不合理的。二是在金融危机状态下,许多金融工具失去活跃市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同一金融产品,不同机构给出不同定价标准,使其公允价值难以确定。三是按现有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只要有一家金融机构因为财务问题折价出售了某类流动性不佳的金融资产,市场所有机构都可能必须按此价调整所持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以此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从而引发连锁反应,而实际上金融资产的甩卖价格是无法反映其公允价值的。
三、完善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计量的设想
为了解决金融危机条件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首先有必要了解公允价值的本质。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各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FASB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卖出资产所收到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IASB为“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企业会计准则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这些定义中都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以公平交易为基础;二是时间因素。公允价值是在一定时点上公平交易的价格,它以公平交易为前提。但在危机条件下,资本市场上那些被动的、恐慌性抛盘所形成的交易谈不上自愿,更谈不上公平,其交易价格不符合公允价值的本质特征,所以不能以此为据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就时间要素而言,总是指某一时日,是一个瞬间,一过即逝,当前不可能成为时间段,在正常情况下,报告日的市场价格能够动态而合理地反映金融工具的价值,但在危机条件下,某一时日或某一时点上的市场价格受偶然因素或是非理性因素的冲击太大,应剔除或者是平滑掉这种冲击,使价格相对公允。
通过以上对公允价值本质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危机条件下,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价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较为可行。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单个时日的价格更公允;另一方面,从时间上讲,资产负债表日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属于一种未实现交易的估价,这一天一过即逝,人们得到财务报告的时候价格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相比而言,用近段时间的平均价格更有现实意义,从而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二)平均价格的涵义及其计算
平均价格是指金融工具在整个会计期间内每个交易日市场价格的平均数。称之为纵向平均价格,它适用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计量。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而言,金融工具的价格不容易取得,同一金融产品不同的机构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定价,按不同价格平均数作为公允价值,称之为横向平均价格。
(三)危机条件下,采用会计期间的平均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合理性分析
1.更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要求采用会计期间平均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较之资产负债表日的时点价格更稳健。
2.比资产负债表日的时点价格更公允市场非理性下挫时,如果没有实质性原因,很快就会回升,但如果是在期末,其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就显然没有平均价格公允。
3.一定程度上起到平滑作用,剔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受其直接投资对象的实际情况的影响,还要受到政治法律因素、税收因素、政策制度因素甚至是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时刻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单个时点上的价格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显然是无法预期的,而计算一定会计期间的平均价格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剔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排除了极端值。
4.有利于公允价值的取得由于平均指标可用于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对比,也可用于同一总体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对比,平均价格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金融工具的价格进行横向和纵向平均,以便公允价值的取得。如在前面提到的危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缺陷与不足的几个方面中,第一种情况可以采用纵向(不同时间)平均;第二种情况可以采用横向(不同空间)平均。
参考文献
[1] 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会计研究,2009(8)
[2] 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 [J],会计研究,2009(9)。
[3]姚茜。对公允价值的再思考[J],山东商业会计, 2007(02)
[4]梁飞。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公允价值的理性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