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447名入职一年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为样本考察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现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教师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参与方面的效能感相对较低;不同学历新教师之间的教学效能感差异显著;学历与专业背景(师范专业或非师范专业)对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显著交互作用;人际关系和专业发展机会是对新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力最大的环境因素;新教师入职培训有效性对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力不可忽视;不同环境因素对师范专业新教师与非师范专业新教师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为新教师提供学生学习与
【机 构】
:
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心理学院,北京教育学院教育人才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
: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北京市中小幼新教师入职培养研究”(BFEA1903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447名入职一年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为样本考察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现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教师在班级管理和学生参与方面的效能感相对较低;不同学历新教师之间的教学效能感差异显著;学历与专业背景(师范专业或非师范专业)对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显著交互作用;人际关系和专业发展机会是对新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力最大的环境因素;新教师入职培训有效性对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力不可忽视;不同环境因素对师范专业新教师与非师范专业新教师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为新教师提供学生学习与
其他文献
Boundary procedure i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spurious reflections significantly which is occurred in boundary is a challenging and vital approach. The appropriate artificial numerical boundaries can be
青藏高原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素养具体表征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的政治素养,以坚韧意志品质为基础的专业情意,以双文化素养为基础的知识素养,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素养。提升青藏高原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素养面临的现实困境有相关政策的缺失、理论研究的薄弱、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等。基于此建议:完善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加强对青藏高原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素养的理论研究,立足青藏高原地区多元文化的实际情况改进本地区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创建符合提升青藏高原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素养要求的育人环境,加强对青藏高
为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解决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家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该《标准》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为课程建构理念,研制出一个具有模块化、选择性、灵活性等特征的全新课程框架。《标准》实施十年,规范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调整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推进了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创新。在新的发展阶段,《标准》面临着如何与其他相关标准有机衔接
探索感知组织支持对藏族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对西藏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及教育质量提升有重要意义。以807名西藏藏族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来考察西藏藏族小学教师感知组织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与边界条件。结果表明:西藏藏族小学教师感知组织支持、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感知组织支持对藏族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工作投入在感知组织支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变革型领导正向调节了工作投入在感知组织支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间接作用。
青藏地区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通过教育高质量发展来激发青藏地区的内发动力意义深远,而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青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解决教师数量短缺、提高教师学历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几个阶段。其演进历程呈现出与社会发展背景相适应的变迁逻辑:政策价值取向从工具本位转向教师本位,政策目标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均衡,政策内容从教学知识传授趋向综合素养提升,政策制定从照单移植迈向本土创新。新时代青藏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需立足青藏地区多元文化现实,谋划多元
乡村女教师是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其婚恋状况对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有显著影响。乡村女教师会依据自己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程度来追求婚恋,从而导致职业变动,并形成“用婚恋来权衡坚守或逃离乡村学校”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倾向。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5位乡村女教师的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是否本土出身影响乡村女教师的入乡选择和流动意愿;婚恋对象所在地、安家地是乡村女教师职业变动的主要方向;照顾家庭和子女教育是影响乡村女教师职业变动的根本因素。对此为建构稳定的乡村女教师队伍,应促成家校社合力以扩大乡村女教师的社交圈,
关于教师组织承诺,以往研究大多采用横截面数据分析其前因与后效,而教师对学校的组织承诺水平呈现出何种变化趋势尚待考察。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采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2005—2019年156篇独立研究样本的元分析发现:(1)教师情感承诺与年代显著正相关,但持续承诺、规范承诺的年代效应并不显著;(2)社会宏观环境因素对教师组织承诺水平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与情感承诺显著正相关,城镇登记失业率与情感承诺显著负相关,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与社会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显著;(3)求人倍率比城镇登记失业率与
分析2010—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乡村女教师事迹的报道,可以将主流媒体文本中对卓越乡村女教师日常生活空间、职业生活空间和专业生活空间的描述概括为12个主题情境,分别是艰苦环境中的志坚行苦、困难境遇下的无私奉献、师生彼此守护的心的港湾、熟人社会中的人际和谐、师资匮乏境地下的全能教师、挤占日常生活的爱岗敬业、亦师亦亲环境中的爱生如子、为了成“人”的因材施教、放弃选择的为爱坚守、言传身教中的精神赓续、繁忙之余的专业提升、助力青年教师成长的专业引领。12个主题情境对“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形成了差异化的回应,
现代专业发展理念越来越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教师发展逐渐从自我独立性、自主性的提升让位于群体规范和组织目标的实现。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演进表达了人文理想与技术规训、内在志趣与外在要求、管理效能与专业权力间的纷争与分化。新自由主义发展理念加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功利化、绩效化、竞争化的取向,重新塑造了教师和教育认同。这种理念侵蚀了教育和教师观念的传统之根,忘却了教师自身的崇高精神志向,危及美好社会的价值观念。重提教师专业的道德性、理论性和本己性,回归教师自身意味着更多的困难。坚守抑或转型,教师专业性需要再审
迄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态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外生性取向,即外部力量主导并介入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外生性谋划的教师专业发展拥有两个理论预设,即发展意味着结果的状态、专业发展的结果状态可以和专业实践相分离,由此引发出如何理解发展、如何处理专业发展与专业实践的关系以及专业发展作为构成性概念的有效实现路径等理论难题。从作为过程的发展观出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逻辑要求它必须依附于其专业实践。因此,需要建构一种外生与内生相融合的专业发展理念,以外生性发展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自觉,以积极的实践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