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路径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是推动民族进步的源泉,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大学生活跃的舞台。本文通过探究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合意义等,阐述青年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如何传承、发展、创新贵州省民族文化,同时分析在民族文化进校园举措中,如何实现青年大学生的活动育人实效。
  【关键词】贵州省;校园文化活动;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贵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月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fdy010)研究成果。
  一、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的基因宝库
  多彩贵州,其中一彩即为“民族文化多彩”。贵州民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之后经过民族迁徙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库,创造了“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1]的民族文化奇观。贵州省包含49个民族成分,拥有布依族、苗族、侗族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
  随着时代的变迁,贵州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新媒体、人口流动、外来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贵州民族文化面临载体减少、形式落后、规模萎缩等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民族文化主体空巢化,传承遭遇断层。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遭遇挑战,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特色民族文化强省战略。开发和利用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把资源转化成民族文艺作品[2],形成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推动贵州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民族文化问题上,需要唤醒青年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他们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过程、创新过程中的中流砥柱。贵州省内高职院校大部分生源来自本省的市县(地州),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多。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但大部分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还是很陌生。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校园活动的载体能让学生对民族文化重新进行定位和了解:在活动中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使命感[3]。依靠青年学生的力量,壮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队伍,为民族文化增添新鲜血液和生命力,高校大学生就是传承、保护、弘扬贵州民族文化的生力军。
  二、民族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定位是用工匠精神培养技能型人才。民族文化进高职院校,一是可以发挥高职技能优势,对贵州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和探究,整合区域内的民族文化资源,用手艺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二是利用高校人才战略,可以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用创新的方式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园,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民族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是契合贵州省构建特色文化强省的战略,旨在借用高校的力量挖掘民族文化遗产等丰厚资源,形成文化品牌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二)民族文化進校园,有助于校园的和谐发展
  贵州省高职院校的师生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如果不加以引导和妥善处理,民族文化的不同也会为寝室矛盾、班级矛盾等埋下导火索。所以,作为高校工作者,要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间搭上沟通的桥梁,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一个有效的平台,通过活动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互动与了解[4],加强学生人际关系的融合,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这样不仅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迫在眉睫。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一方面能使大学生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扎实求学求技能,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民族文化通过耳濡目染的教育过程,可以让师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提升对民族文化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将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涵转化为精神力量,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中汲取意志品格形成的重要力量。
  总而言之,各民族文化集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民族文化与高校师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民族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才有民族的厚重感;民族文化的推进需要校园文化的助力,这样的民族文化方有新鲜血液得以创新发展。
  三、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路径
  (一)杜绝原封不动的“搬运工”
  民族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产生背景在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环境。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要用科学的方法谋划适当的融合路径,切忌把民族文化“原封不动”地搬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
  在贵州省校园文化活动月活动中,部分高校都运用到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活动中。如贵州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该地区的某高校发起了“家乡的节日”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乡愁民俗游记、摄影、微视频大赛等吸引学生加入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来,同时增强各高校与高校之间交流交往交融,传承贵州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又如贵州省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有着神奇和实用的民族医药,贵州民族医药为贵州民族的繁衍做出过巨大贡献,现在也仍是民族文化上的瑰宝。为了让更多师生走进贵州民族医药,贵州某高校开展了“秀美贵州药草飘香”全省大学生药用植物标本制作创意大赛,用活动的方式展示贵州民族医药的精彩。
  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活动,首先要精心选择。这就要求提炼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精髓,民族文化也有其槽粕,进入校园的文化必须是精华所在。其次要求合理转化。这就要求高校选择了适合本校特色的民族文化后,要以恰当的方式把民族文化呈现在师生面前,最后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内容,以合理的方式为转化,以适应校园文化为前提,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目的,如此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才不是原封不动的“搬运”,才是有生命的选择和转化。   (二)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民族文化进校园,要“不忘本来”,也要“吸收外来”。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做好传统的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以精神的民族文化内容滋润青年大学生的心灵,激活他们心中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在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同时,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吸收外来文化,将优秀部分融合到到民族文化中。在国际开放办学的今天,贵州高校可以利用留学生资源,开展面向留学生的跨地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在贵州省每年会举办东盟国际交流周,对于贵州本土民族文化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贵州很多高校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东南亚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在贵州某高校,近年来都会举办泼水节,参加的同学不仅有来自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的留学生,也有来自省内德江、平塘的同学。贵州省德江的泼水节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民众用互相泼水的方式来表达彼此的节日祝福。贵州平塘县的泼水节则设在每年的端午日,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当地因干旱祈求上天降雨而形成了一种民间活动。贵州这两地的泼水节与东南亚的泼水节有着相似之处,但东南亚的泼水节已成产业化。贵州省政府近几年才意识到挖掘和利用德江、平塘等民族文化,于2019年举办贵州国际泼水节,向全国和国际发出产业旅游文化邀请。东南亚这种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成产业链带动区域发展的意识是值得高校学习的。高校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智囊团“,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是高校的社会担当,将贵州的民族刺绣、节庆、饮食等元素融入活动,打造贵州省特有的民俗文化品牌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也是贵州高校的责任。“民族文化为我所用”是高校文化活动的追求目标之一。突出民族特色,突出本校办学特色,吸收外来文化,这样的高校办学定位才有格局。
  (三)要有时代性,面向未来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过程中,要运用时代的视角。所有的文化只有在发展中才会有新的生命,所有大学校园要运用时代的元素去传承民族文化,这时的新媒体、网络就是新时代最好的传播媒介。
  大学是知识的汇聚之地。作为高校师生要运用科学的知识去系统整理贵州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借助新时代的媒体,如抖音、直播、微电影、微剧场等平台把古书籍中记载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间流传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文物展示宣传出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贵州省某高校就利用“民间剪纸”活动,用传统手工技艺的方式倡导师生关注省内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该校的活动做法,其他高校科研借助文学美术展示、传统戏剧表演、手工技艺比赛、民俗文化讲座等方式,让更多的师生能近距离走进贵州省民族文化。依托网络、数字媒体等新时代的科技手段提高民族文化的关注流量。依托现代媒体宣传民族文化,贵州省某高校专门结合贵州省情开发了融媒体课程,师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云端”,用逼真的视觉与语音效果看到各民族的生活风俗。以该校为启发,其他省内高校也可以开发系列民族文创产品,以提高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具体而言,利用传统的门户网站,各高校可以建立本校的民族特色宣传网站,在网上上传民族运动、民族文艺表演、民族文化展示等,把线下的活动搬到线上。开发APP程序,贵州省某高校开展了针对民族文化为内容的APP程序开发比赛,内容要求比赛者为根据贵州民族特色,为用户设计线上民族旅游路线,用科技元素让用户在线上感受贵州省民族风土人情。把民族元素加入科技元素,这正是民族文化走向未来的重要手段。自媒体传播,如抖音、微信、微博,这是广大大学生的线上聚集地,也是最快捷、最便利的让外界知道贵州民族文化精彩的平台。贵州省某高校利用同学们喜爱的抖音,举办过“在抖音上说家乡”的活动比赛,这种方式也提高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关注量,扩大了民族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微电影也是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有感染性的渠道,如《拂晓》《苗欧桑》《老爸》都是以贵州民族文化为底色而拍摄出来的微电影。微电影克服了传播障碍,甚至用一部手机就可以拍摄制作一部微电影,成本低廉,也符合了大学生的需求。贵州省有高校也举办过微电影比赛,也有参赛者利用民族文化为素材进行微电影拍摄,为本民族文化进行了代言。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来自外国文化的冲击,贵州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有自信心,而这份信心需要来自贵州本土高校师生的凝心聚力,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民族文化,提高师生对其的重视,是民族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民族文化能够不断创新面向未来的重要力量。生于斯,回馈于斯,贵州省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需要民族文化里的奮进精神,在时代的征程中展示新时代贵州大学生的作为。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中熠熠发光下去,文化复兴才能更有底气!
  参考文献:
  [1]张齐,金艾,王璐瑶等.省外旅行社来黔开店掘金[N].贵州日报,2010.
  [2]汪枭枭.坚定文化自信,助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J].当代贵州,2018.
  [3]崔红霞,鲁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4]曾红宇.民族高校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
  作者简介:宋婷(1990-),女,湖南,硕士,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阿伦·雷乃的电影时刻与观众探讨着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记忆与遗忘是他影片中的核心。他的影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线性的物理时空,而是以人的内心经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心理和情绪时间,有力地拓展了现代电影的时空表现,又侧重于表达人物的意识流动。这些特征在《穆里埃尔》中都有所展示,也体现出一种想要寻找的东西,现实中找不到,过去又抓不到的现实无奈感。  【关键词】阿伦·雷乃;意识流;大脑电影  【中图分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各个国家都致力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然而保护和开发,永远是矛盾而又要共处的两极,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会一成不变,在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重构,也有创新,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发展。如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还值得我们继续钻研。本文试图从
【摘要】1937年,纳粹德国政府在国内进行其所谓的现代艺术改造运动,艺术成为宣扬纳粹德国意图和精神的工具;以此同时,苏联的前卫建筑运动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代表着两国国家意志的展馆建筑在巴黎世博会不期而遇,在建筑形制上两者都不约而同地将新古典主义建筑进行了现代主义的改造;随后,现代主义在两国的发展轨迹与结果却截然相反。本文力求将这段历史进行还原,从而对那一年世界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发展做一个较为完整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方面的欣赏水平,激发对音乐更大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的参与性。音乐教育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艺术所具备的真正魅力。但是現实情况是由于教学方法的错误,致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音乐教育者能有一定的帮助,完善教学方法,使教
【摘要】电影《十二公民》自上映以来深受好评,该影片一举夺得第9届罗马国际电影节、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奖项。定名为《十二公民》不仅是为了强调,更有一种讽刺意味掺杂其中。电影通过讲述十二个陪审员对案件的不同看法以及探究过程来反映当今社会的真实情况,以及人们对于认识、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的一种真实反映,给观众以反思。  【关键词】电影《十二公民》;理性;事实真相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图书馆的管理,需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需求开展服务。山西工商学院图书馆为迎接教育部教学合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从队伍建设管理、阅读推广活动、读者服务措施等方面开拓思路,注重成效抓落实,加强内涵建设提质量。进行了学科专业馆员队伍的充实,阅读学分认定和课程过程性考核办法的制订,读书活动、书社研究会的创新,为探索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文
【摘要】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是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19世纪中国较早亲身经历近代世界变化与中西文化冲击的中国文人。本文试图结合王韬的特殊经历,探索他对女性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晚清;王韬;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天生王韬,使文史之士常不得清闲”。自清末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为同时人记载起,研究论著论文几近百种,这大概与王韬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王韬生于道光八年(182
【摘要】《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迄今已播出11部,历时14年,其生产和消费具有现象性价值。本文不拟评断该剧之优劣,而是要透过它分析文本意涵及其与时代的联系,从而指出《乡村爱情》是当代中国(东北)大众文化过渡性文本的活化石。“活化石”不代表完美和完成,而指示过程和状态。它显示着大众文化文本由树状图结构、块茎结构向资料库结构转变,显示着社会由“故事消费”向“数据库消费”的转变,显示着大众文化如何从现代性
【摘要】清初黄之隽的《虎媪传》曾作为中国民间童话故事广泛流传于我国江、浙、皖、赣等地,被誉为中国版《小红帽》,其与格林兄弟所著的《小红帽》无论在故事内容、故事情节还是叙事手法、叙事形态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通过对二者比较发现,在不同的语境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一故事类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阅读情感体验,从而探讨中西民间童话的叙事差异,以加深对此类型童话故事深刻内涵的理解,发掘童话在儿童生活及个性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开始重视设计史的研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英国“设计史学会”,其对欧美设计史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但促进了欧美设计史研究的进步,还使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始意识到了设计史研究的重要性。在西方国家,设计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设计史研究不断的发展,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也开始学习英国的设计史研究方法,不断建立自己本土的设计史研究团体和网络。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