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哲学意义下的中国传统“墙”文化

来源 :中华建设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uang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墙”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是建筑、文化的综合体,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式哲学与美学意义。
  【关键词】墙;哲学;美学;中国传统文化
  The sense of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alls” culture
  Chen Jie-le1,Li Jia-hua2
  (1.Schoo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Chongqing 621010;
  2.Capital Construction Dep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Chongqing 621010)
  【Abstract】Deeply affec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wall is the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coMplex, and rich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as a special kind of huMan geography.
  【Key words】Wall;Philosophy;Aesthetics;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1. 引言
  中国的“墙”文化从上古延续至今。当代建筑中的“墙”因其物理形象的边界效应,往往被人边缘化。其实“墙”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性符号,深受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更好的把中国古代的政治与伦理审美化。
  2. 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纵观中国历史,“墙”与中国的建筑历史几乎没有分开过。在中国古文字中 ,“墙”字之原型如用镰刀卫护田园的样式(如图1),从其象形文字可以窥见“防卫”的功能性。在古籍中,墙有墉、垣、壁等多种称谓。《释名》曰:“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墉,容也,所以蔽隐形容也”。 更有《廣韵》释:“牆,垣牆爾雅云牆谓之墉說文曰牆垣蔽也。”由此可见,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墙在形象上的防御、保护和隐蔽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几千年。
  2.1 围墙的产生。
  在对半坡村落的考古中发现,村落的周围就有深5~6米,宽7~8M的壕沟;在对距今约五、六千年历史的仰韶文化大河村遗址考察中可以看到:村落周围被围沟环抱,没有连在一起的是村落的出口。这里所说的壕沟和围沟都是为了防备猛兽的袭击而挖掘的,与人类日后砌筑的围墙有异曲同工之效。(如图2)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氏族部落之间掠夺奴隶和财产的战争不断产生,为了防御敌方的掠夺和侵扰,建造了一道道围墙高耸的城池,围墙的雏形基本诞生。
  2.2 围墙的发展。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由于受到木材和承重结构本身的限制,木结构建筑内部空间比较简单,都属于单体建筑,与西方建筑大相径庭。西方建筑是一个大的建筑物内部分成若干功能分区,而我国的木结构建筑是把各种不同功能的房间分解成若干幢单体建筑,从而形成一组建筑群,用院墙把它们联系为一个整体,比较典型的就是北京四合院。
   正是因为木材料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才使得围墙成为圈院围宅的重要元素——围墙将零散的单体建筑收拢至庭院之中。
  可以说中国的“墙”以其基本的功能性,如:防御、围合等所形成的物理形态矗立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当中。“墙”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洗礼中,也被赋予了具有中国性的哲学与美学内涵。
  3. “墙”的社会与民族文化内涵
  “墙”作为“界”围合成“域”,“界域”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着鲜明的等级制度,所以“墙”剔除了空间要素的外衣,上升到文化概念的高度可以视为中国社会关系与社会哲学的完美载体,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3.1 “墙”的社会文化内涵。
  中国人在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墙”的体系,有表示国家边界的“边墙”,有城墙、院墙,有独立于四合院门口或街上的影壁墙,甚至在同一居室内也有可以移动的屏风。这些空间的“边界”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国家、社群、家庭及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具体化、物质化形式。3.1.1 国域之墙。
  中国传统封建文化蕴含在墙体中发挥到了极致便形成了奇观——长城。长城把中国最原始“墙”文化的美学意义呈现的淋漓尽致。从“墙”的古文字形象中可见防御性是“墙”最本能的文化内涵(如图1),而长城为抵御外族入侵绵延万里,更是表现出“大壮之美”的中国式建筑哲学。
  3.1.2 城域之墙。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进入封建社会的过程中达到了第一次历史高潮,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吴越春秋》中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卫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由城墙划分地域,各尽其责,分工明确。
  “墙”的设置方法体现了中国封建君主政权的高度集中。如曾是几代封建王朝古都的北京城,过去故宫中的太和殿是全城最高的建筑,围墙也是最高最厚重的。全城平民百姓的房屋和院墙不得超过它的高度,并按等级高低、门第贵贱,分层次的以皇城为中心层层降低,围墙的颜色也从象征最高集权的红色递进为灰白色,这正是一组建筑形式上的君臣礼仪之道。《论语》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谓礼,就是指契约或契约一般化后的习惯法。城墙、宫墙,似乎是这种契约的具象化体现,包含着“君使臣,臣事君”的封建治世哲学。
  3.1.3 家域之墙。
  “墙”作为美学符号在民居与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著有的《园冶》中这样记述:“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从雅尊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由此可见“墙”在园林中的美学造诣绝不逊于雕梁画栋的建筑单体。
  “墙”在中国古代的民居中也是一种家庭人际关系的物质化形式。《皇帝内经》序文开宗明义:“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墨子》云:“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道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不论是四合院内象征男权的影壁墙,还是室内隔离女眷的屏风,都透着一种中国“男尊女卑”的家庭关系哲学。从城郭的君臣之礼到私宅的男女之礼,“墙”被巧妙的设置为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形象代言人。
  3.2 “墙”的民族文化内涵。
  3.2.1 “墙”的道家文化内涵。
  3.2.1.1 “盖天”学说。
  《周易·说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乾为天,为园,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为方”。“园”象征天上之万物变化不定;“方”象征地上万物各有定形。“方圆意识”不仅在政治、伦理、日常生活发挥着作用,在建筑中被运用的更为卓越。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如图4)。圈地为城,古老的“天圆地方”的学说被运用在古代城市规划之中,围墙的围合把古老的盖天说化为有形。
  3.2.1.2 风水学说。
  由五行学说导致的风水理论,对宅院建筑有直接的影响,其中心思想就是讲究坐势、朝案、向道,以符合“气”。宅中聚气、气体流动、形成气场这都需要“墙”的设置和围合,如:四合院。当然风水之说,有些还是有待考证的,但是从设置相应的墙体形成的对人有利的气场,这种“以人为本”去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境界却是我们至今还在追求的目标。
  3.2.2 “墙”的儒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基本属于内敛式组合——建筑组群周围砖砌成厚墙,这除了基本安全防御的考虑,还是受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儒家文化讲究“内向自省”,这一思想体现在建筑布局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式的内敛型建筑格局,“墙”的围合在这里被提升到了哲学性的精神境界。
  4. 简述园林中的墙蕴含的美学与哲学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和中国的“墙”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如图5)。中国古典园林随着隐逸文化的诞生而逐渐产生的,是文人士大夫对仕途的抱负和对田园文化的憧憬,这两者矛盾的平衡。正是应对于东方朔“避世于朝廷”的理论,园林成为了士大夫们抒情寄世的隐逸之所。从中唐至两宋,中国古典园林逐渐发展成为“壶中天地”的基本空间格局,即在极有限的天地内创造出深广的艺术空间,内容丰富的艺术变化。这种对园林中尺波勺水的玩赏,就使得其景观必须建筑在深院高墙之内,使之与外界隔离,自成体系,即外界事物不会成为园内景观的参照物。而围墙的围合也深受孔子“内向自省”思想的影响,形成内敛式空间,使文人士大夫在围墙高筑的园林中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理想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内讲求“一拳石胜太华千寻,一勺水绝江河万里”的书画意境。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古园林进入了“芥子纳须弥”的阶段,一个比“壶中天地”更小的空间尺度。在这种空间中营造出山川江河的意境,“墙”的方位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已赋予美学意境的墙体适时加设,可以加长观游行进的时间,使空间在人的情感中得以扩张,也满足了士大夫们“避世于深山之中,嵩庐之下”的隐士情节。
  5. 结语
  “墙”之于中国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从长城、故宫、南京城墙到江南的私家园林,“墙”可视为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墙”带着各种身份屹立于中国式建筑文化之中,值得我们全面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2] 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7.
  [3] 汪菊渊 中国古代园林史[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冯钟平 中国园林建筑[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8 .
  [5] 计成园冶注释[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6] 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 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 李华 围墙的联想[ J] 旅美随笔,2005 5 .
  [8] 洪惠群 城市街道之围墙景观新探[ J] .华中建筑.2006 .9.
  [9] 杨艳,肖斌园林”围墙“浅说[ 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2):213~219
其他文献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 学生的发展成为了主题 . 成功体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所谓成功体育 , 就是以成功地培养 21 实纪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 , 主张在体育中淡化竞技意识 , 专项体育意识 , 强化锻炼意识 , 使体育教育思想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跟上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步伐 , 符合经济和社会的需要 , 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事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 独立锻炼的能力 ,
期刊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现代师生关系理论表明,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主动地去构建,一旦构建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就会充满热情,并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使课堂气氛积极、活泼,学生也才会有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因而它是有效教学的一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遗憾的是,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原因是当前我国不仅缺乏高端的发明家、设计师,而且特别缺乏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另方面是职业教育本身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外,更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办学方针,加强专业建设
期刊
摘 要: 学生应成为体育课中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应具有积极性、主动性。针对高中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更新观念 正确定位 多方面指导 培养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
期刊
摘要:探究式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对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究式学习应使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学习、探讨探究式学习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探究方式教学。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化学教学 科学探究 解决问题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发展过程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读物(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
期刊
摘要: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添油加醋”,让其“五味俱全”,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独具魅力,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关键词:高中语文 “添油加醋” “五味俱全”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
期刊
生长在云南对于我来说真是福分。云南有连绵不断的群山,有很多川流不息的河流,最终汇集成几条著名的江河流入大海。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大江孕育了云南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大地如琴,江河如弦,人生如歌,每个人都演唱出自己嘹亮的歌声。对于我来说,河滩上的石头就犹如一个个音符,演奏出一首首壮美的歌。  我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喜欢山、喜欢水,喜欢奔放、激情洋溢的生活,读大学选择的就是自己喜欢的农大园艺系。第一
期刊
【内容摘要】:地方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中却受到普遍漠视,所以把地方民族音乐引入课堂,让地方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发扬就成了音乐教师的紧迫任务。为此,我对如何让“鄂伦春族舞蹈”进入课堂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在欣赏中感受民族艺术魅力,并在此基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让鄂伦春族舞蹈真正的走进课堂,并大放异彩。  【关键词】:鄂伦春民族舞蹈、传承和
期刊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途径,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应该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和特点;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讲究指导策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进行探究活动;营造民主、安全的活动氛围,为学生的创新性活动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形式多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大胆追求创新性的活动目标;建立便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和自主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