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初三年级的一门新课程,面对的是经过初中两年学习后,学习成绩有了一定分化的学生群体,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在其他学科中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作为一门新课,我们能否在化学课堂上找到一种更适合学困生的教学方式呢?
对于学困生,他们并不一定对学习新事物感到困难(例如学玩电子游戏、学流行歌曲),只是在校学习期间用现今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学科成绩较低。然而经过调查發现,他们普遍表现为抽象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弱于形象的、直觉的、感性的思维。因此,必须对学困生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才能让他们不厌学,学习得到不断进步。
二、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直观、直觉、直接教学方式的几点具体做法
1.利用实物和动手操作,积累化学表象
对一些常见的药品,我反复提供实物,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认识它们的颜色、状态上的细微差别。例如碱式碳酸铜(绿色粉末)、高锰酸钾(紫黑色粉末)等等,需要记忆的药品颜色状态很多。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化学表象知识,上课时我尽可能多地展示不同颜色的样品(如棕黄色氯化铁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等),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深深体会到这种物质的颜色竟是那样与众不同,久而久之学生就有意地注意到这些不同颜色的物质,并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如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中,我故意将硫酸铜和其他一些无色的试剂标签向后摆在试剂盒内,通过观察发现,凡是经过以上训练的学困生,在从试剂中选出硫酸铜时,都是直接从中选蓝色试剂。而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则大都是先将试剂瓶旋转,观察标签,再找出试剂。在一次测试中,有关二氧化锰的颜色一题,经过以上训练的学困生正确率达100%。
对于一些化学实验,我没有按传统的教法归纳出需要注意的事项,而用反复纠正错误操作的方法强化学生记忆操作重点(如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应向下倾斜等)。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反复动手实验,并不断在身旁纠正学生动手时出现的错误。我让这些学困生与我一起清理其他班级实验后的实验台,如果发现破裂的试管、被污染的试剂等我就与他们一起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
我认为大量表象的、直观的实物和动手操作,实际上是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抽象的化学名词、操作注意事项等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实物形象,使其直接从直观表象入手思考问题。
2.鼓励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直接迅速的方式寻找可能、接近的答案
在一些常规推断题、计算题中,我摒弃了严密、有逻辑性的一步一步的思维过程,尽管这些思维过程可能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我引导学困生将这类题型常出现的情况作为表象知识积累起来,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抓住一闪之念,及时验证。比如推断题,可以直接从题目的叙述中找到熟悉的物质:蓝色的溶液往往是硫酸铜溶液;黑色粉末变红色则往往是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最轻的气体是氢气。这些都是常规的猜测。这样激发了学困生的极大兴趣,使他们对这类以前从来都做不出来的题目写上几笔,而且还能部分触及正确答案。
我并不认为这样做是离谱,反而认为这样做能锻炼学困生的应试能力。对逻辑思维欠缺、基础知识有明显不足的学困生来说,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往往靠的是直觉。事实上有些问题不能靠逻辑思维分析出来,直觉却往往有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挖掘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效甚微,倒不如锻炼他们的直觉思维更有意义。
3.贴近生活实际进行命题,尽量使题目的难度在于思维过程,而不是在于所需的铺垫知识
学困生普遍成绩较差,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可以说是很不够的,尤其是对抽象思维的知识积累。在设计化学题目时,我尽量避免那些需要繁杂计算和专业的特定的解题方法的训练题。这些题对于大多数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头疼的问题。我尽量引入铺垫知识单一、思维形象、在思维过程中增设难度的题目。
三、实施直观、直觉、直接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学困生对于自身积累的化学表象缺少规范的语言表达。如常常有学生把“氢气逸出”说成“氢气飞出水面了”;把“溶液达到饱和”说成“溶液吃饱了”等等。
第二,知识过于零碎,难成体系。因为强调了用尽可能少的知识铺垫,因此学生的知识难以形成体系并巩固。
第三,过多强调直观、直觉、直接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计算及逻辑推理能力弱化。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对于学困生运用直观、直觉、直接的教学方式有很好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将是重要的一笔财富。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化学是初三年级的一门新课程,面对的是经过初中两年学习后,学习成绩有了一定分化的学生群体,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在其他学科中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作为一门新课,我们能否在化学课堂上找到一种更适合学困生的教学方式呢?
对于学困生,他们并不一定对学习新事物感到困难(例如学玩电子游戏、学流行歌曲),只是在校学习期间用现今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学科成绩较低。然而经过调查發现,他们普遍表现为抽象的、逻辑的、理性的思维弱于形象的、直觉的、感性的思维。因此,必须对学困生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才能让他们不厌学,学习得到不断进步。
二、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直观、直觉、直接教学方式的几点具体做法
1.利用实物和动手操作,积累化学表象
对一些常见的药品,我反复提供实物,让学生在潜意识里认识它们的颜色、状态上的细微差别。例如碱式碳酸铜(绿色粉末)、高锰酸钾(紫黑色粉末)等等,需要记忆的药品颜色状态很多。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化学表象知识,上课时我尽可能多地展示不同颜色的样品(如棕黄色氯化铁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等),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深深体会到这种物质的颜色竟是那样与众不同,久而久之学生就有意地注意到这些不同颜色的物质,并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如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中,我故意将硫酸铜和其他一些无色的试剂标签向后摆在试剂盒内,通过观察发现,凡是经过以上训练的学困生,在从试剂中选出硫酸铜时,都是直接从中选蓝色试剂。而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则大都是先将试剂瓶旋转,观察标签,再找出试剂。在一次测试中,有关二氧化锰的颜色一题,经过以上训练的学困生正确率达100%。
对于一些化学实验,我没有按传统的教法归纳出需要注意的事项,而用反复纠正错误操作的方法强化学生记忆操作重点(如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应向下倾斜等)。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反复动手实验,并不断在身旁纠正学生动手时出现的错误。我让这些学困生与我一起清理其他班级实验后的实验台,如果发现破裂的试管、被污染的试剂等我就与他们一起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
我认为大量表象的、直观的实物和动手操作,实际上是在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抽象的化学名词、操作注意事项等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实物形象,使其直接从直观表象入手思考问题。
2.鼓励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直接迅速的方式寻找可能、接近的答案
在一些常规推断题、计算题中,我摒弃了严密、有逻辑性的一步一步的思维过程,尽管这些思维过程可能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我引导学困生将这类题型常出现的情况作为表象知识积累起来,在实际做题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抓住一闪之念,及时验证。比如推断题,可以直接从题目的叙述中找到熟悉的物质:蓝色的溶液往往是硫酸铜溶液;黑色粉末变红色则往往是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最轻的气体是氢气。这些都是常规的猜测。这样激发了学困生的极大兴趣,使他们对这类以前从来都做不出来的题目写上几笔,而且还能部分触及正确答案。
我并不认为这样做是离谱,反而认为这样做能锻炼学困生的应试能力。对逻辑思维欠缺、基础知识有明显不足的学困生来说,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往往靠的是直觉。事实上有些问题不能靠逻辑思维分析出来,直觉却往往有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挖掘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效甚微,倒不如锻炼他们的直觉思维更有意义。
3.贴近生活实际进行命题,尽量使题目的难度在于思维过程,而不是在于所需的铺垫知识
学困生普遍成绩较差,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可以说是很不够的,尤其是对抽象思维的知识积累。在设计化学题目时,我尽量避免那些需要繁杂计算和专业的特定的解题方法的训练题。这些题对于大多数学困生来说,是非常头疼的问题。我尽量引入铺垫知识单一、思维形象、在思维过程中增设难度的题目。
三、实施直观、直觉、直接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学困生对于自身积累的化学表象缺少规范的语言表达。如常常有学生把“氢气逸出”说成“氢气飞出水面了”;把“溶液达到饱和”说成“溶液吃饱了”等等。
第二,知识过于零碎,难成体系。因为强调了用尽可能少的知识铺垫,因此学生的知识难以形成体系并巩固。
第三,过多强调直观、直觉、直接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计算及逻辑推理能力弱化。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对于学困生运用直观、直觉、直接的教学方式有很好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将是重要的一笔财富。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