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是各类大学学生的基础工具课。它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语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扬“载道”的传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把大学语文讲成单纯的文化课,也不能刻意地讲成政治课。教师应在保持学科独立的基础上,重视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语文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发挥
一、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形成与当代意义
(一)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形成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始至终,便有其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西周到晚清,语文教学便同哲学、伦理学以及史学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同时,更多的是进行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此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礼记·大学篇》中就明确提出“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人才培养计划,这也是封建时期语文教育的总目的。可以说,语文教育从产生那一刻起,就没有脱离过时代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898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国文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民国时期,国文科被改为国语科,并颁布了《国民学校令》和《国民学校施行细则》等教育文件。
从清末到国民党统台时期,国语课本所选编的内容,依然为阶级统治服务,没有离开一整套的儒家学说,带有维护反动统治的强烈的政治色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对语文教学而言,此一阶段进行了很大革新,而由于时代所需,当时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政治教育方面,事实证明这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取得了可喜成绩。1950年,《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在全国范围普及,并明指出,语文教学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语言、文学基本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以道为主”、“以文为主”和“文道并重”三种观点进行了批判,并指出将文和道分开的做法既不符合思想政治同语言文字不可分离的现实,也不符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由此可见,教学大纲非常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明确指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具体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其于语文读写训练过程中。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要使大学生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全面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要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2007年,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抓住机遇,深入挖掘“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内涵,积极主动探索新形势下大学语文课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领域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二)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当代意义
大学语文教材精选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能够让大学生沉浸其中,提升精神境界,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容小觑。
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升华。大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文笔优美,意境悠远,具有深厚爱国主义内涵的作品,而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这些壮怀激烈、吟唱至今的千古名句,不仅是作者自我情怀的自然抒发,而且其背后蕴含着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也正是基于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难之际,不惜性命前仆后继、共御外敌,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贡献一生、奋斗不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傲然独立的根本。而大学生在吟唱这些感人至深的千古名句时,其灵魂自然会受到震撼,得到熏陶和升华。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潜移默化之中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出生于1990年代的独生子女,其本身具有一种先天优越感和比较强的民主意识。个性化十足的特点使得传统灌输式教学和政治说教式教学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无法取得有效教学效果,相反,极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大学语文利用其自身的特点,能够在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过程中有效避免这一弊端。大学语文课中所选的内容,基本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文本审美特色、艺术特色等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而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价值,升华学生情操。这种曲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能够给当代大学生留下广阔的自我思考和领悟空间,非常容易与之形成情感和灵魂的共鸣。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学,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大学语文》课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功能,却忽视了利用它来熏陶学生灵魂。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赏析时,片面强调外在形式美,而未能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思想内涵,降低了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述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都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努力避免。要将语文能力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尤其是要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能力的提高过程中,真正做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不断提高授课艺术,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生动性、高雅性和形象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使课堂变得更加引人入胜、更具感染力。要全方位、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充分彰显文章的美,更加震撼、征服和同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
1.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若想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那么就要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创造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外活动、人文讲坛和社团活动全方位外延的教学环境,建设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优良学风。建设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教育网站,让学生在网络互动中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化对相关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悟大学语文的思想魅力。 2.运用文章中的优秀文化,加强道德和人格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诱发学生思想问题的外因有很多,意识相态多元化,不良社会风气给高校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学生理想和信念形成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有了寄生的空间。为此,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运用作品中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思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熏陶和人格形象的教育。比如大学语文中的《孔孟语录》,就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养性的座右铭。教师可以通过对儒家所推崇的那种“浩然正气”、“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以及兼济天下的锐意进取精神等的讲解,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有效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崇高感,自觉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实现更加深远层面的“崇高”。
3.挖掘蕴含的传统革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出现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加大、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等等的现象。在面对上述诸多问题的时候,部分学生淡化了奉献精神,开始出现消极情绪。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对大学语文中那些蕴含传统优秀革命精神的篇章进行充分深入挖掘,突出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染。比如,巴金的《秋夜》勾起了我们对鲁迅先生无比的怀念之情和高度的崇敬之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的灵魂得到熏染和升华,并产生一种“爱我中华”的崇高情怀。学生在对这些诗文进行反复吟咏和咀嚼之后,掩卷之余,革命先辈壮怀激烈的英雄事迹,深深震撼着学生的灵魂,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是革命成功的必备因素,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所需要,更是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强大精神力。在积极引导学生“忆传统、学英烈”过程中,坚定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升华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总之,大学语文不仅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完全能够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李晓兰 管鸣明 浅议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2]李鸿昌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浅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6
[3]美育·大学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05
[4]李小梅 《大学语文》与思想教育[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5]粟丽 论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研究[J].文学教育(中), 2010,05
关键词:大学语文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发挥
一、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形成与当代意义
(一)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形成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始至终,便有其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西周到晚清,语文教学便同哲学、伦理学以及史学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向学生进行语言、文学训练的同时,更多的是进行思想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此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儒家思想,《礼记·大学篇》中就明确提出“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人才培养计划,这也是封建时期语文教育的总目的。可以说,语文教育从产生那一刻起,就没有脱离过时代赋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898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国文科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民国时期,国文科被改为国语科,并颁布了《国民学校令》和《国民学校施行细则》等教育文件。
从清末到国民党统台时期,国语课本所选编的内容,依然为阶级统治服务,没有离开一整套的儒家学说,带有维护反动统治的强烈的政治色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对语文教学而言,此一阶段进行了很大革新,而由于时代所需,当时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政治教育方面,事实证明这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取得了可喜成绩。1950年,《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在全国范围普及,并明指出,语文教学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语言、文学基本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对“以道为主”、“以文为主”和“文道并重”三种观点进行了批判,并指出将文和道分开的做法既不符合思想政治同语言文字不可分离的现实,也不符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由此可见,教学大纲非常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大纲明确指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具体结合语文课的特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融其于语文读写训练过程中。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要使大学生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全面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要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2007年,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抓住机遇,深入挖掘“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内涵,积极主动探索新形势下大学语文课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领域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二)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当代意义
大学语文教材精选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能够让大学生沉浸其中,提升精神境界,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容小觑。
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升华。大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文笔优美,意境悠远,具有深厚爱国主义内涵的作品,而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这些壮怀激烈、吟唱至今的千古名句,不仅是作者自我情怀的自然抒发,而且其背后蕴含着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也正是基于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的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难之际,不惜性命前仆后继、共御外敌,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贡献一生、奋斗不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傲然独立的根本。而大学生在吟唱这些感人至深的千古名句时,其灵魂自然会受到震撼,得到熏陶和升华。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潜移默化之中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出生于1990年代的独生子女,其本身具有一种先天优越感和比较强的民主意识。个性化十足的特点使得传统灌输式教学和政治说教式教学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无法取得有效教学效果,相反,极有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大学语文利用其自身的特点,能够在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过程中有效避免这一弊端。大学语文课中所选的内容,基本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文本审美特色、艺术特色等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而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价值,升华学生情操。这种曲线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能够给当代大学生留下广阔的自我思考和领悟空间,非常容易与之形成情感和灵魂的共鸣。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学,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大学语文》课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功能,却忽视了利用它来熏陶学生灵魂。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赏析时,片面强调外在形式美,而未能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思想内涵,降低了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述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都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努力避免。要将语文能力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尤其是要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能力的提高过程中,真正做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要不断提高授课艺术,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生动性、高雅性和形象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多样性,使课堂变得更加引人入胜、更具感染力。要全方位、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充分彰显文章的美,更加震撼、征服和同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
1.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若想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那么就要注重大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创造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外活动、人文讲坛和社团活动全方位外延的教学环境,建设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优良学风。建设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教育网站,让学生在网络互动中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化对相关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感悟大学语文的思想魅力。 2.运用文章中的优秀文化,加强道德和人格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诱发学生思想问题的外因有很多,意识相态多元化,不良社会风气给高校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学生理想和信念形成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有了寄生的空间。为此,大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运用作品中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思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熏陶和人格形象的教育。比如大学语文中的《孔孟语录》,就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养性的座右铭。教师可以通过对儒家所推崇的那种“浩然正气”、“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以及兼济天下的锐意进取精神等的讲解,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有效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崇高感,自觉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实现更加深远层面的“崇高”。
3.挖掘蕴含的传统革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出现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加大、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等等的现象。在面对上述诸多问题的时候,部分学生淡化了奉献精神,开始出现消极情绪。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对大学语文中那些蕴含传统优秀革命精神的篇章进行充分深入挖掘,突出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染。比如,巴金的《秋夜》勾起了我们对鲁迅先生无比的怀念之情和高度的崇敬之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的灵魂得到熏染和升华,并产生一种“爱我中华”的崇高情怀。学生在对这些诗文进行反复吟咏和咀嚼之后,掩卷之余,革命先辈壮怀激烈的英雄事迹,深深震撼着学生的灵魂,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是革命成功的必备因素,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所需要,更是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强大精神力。在积极引导学生“忆传统、学英烈”过程中,坚定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升华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总之,大学语文不仅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完全能够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李晓兰 管鸣明 浅议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2]李鸿昌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浅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6
[3]美育·大学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05
[4]李小梅 《大学语文》与思想教育[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5]粟丽 论高校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研究[J].文学教育(中),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