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华人在美国最受歧视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xue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人是美国历史上唯一曾被国会及联邦政府立法排挤和禁止移民的群体。19世纪美国排华和反华的动机,可说是基于种族、文化和经济三种因素,认为华工文化水平低,生活习惯欠佳,好赌,不讲究卫生。实际上,以爱尔兰裔为主的白人劳工移民,文化水平、卫生习惯比华工好不了多少,他们欺负华工的唯一理由是白皮肤。19世纪80年代,美国朝野酝酿制定排华法案时,清朝政府正值内忧外患,伊犁事变、安南事变、日本吞并琉球,自顾不暇,根本无力保护旅美华工。二战时期,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皆为轴心国,但美国并未立法严禁这3个国家的人民移民美国,唯独华人最受歧视。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人转而开始同情中国。当时大部分美国人分不清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国会山庄跑新闻的华文记者,都在胸前挂一张“我是中国人”的识别证。销路很广的《生活》杂志,特别刊出中国经济学家翁文灏和日本军阀东条英机的照片,告诉读者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
  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历史性的演说后,众院移民委员会立即进行废止排华法案听证会,小罗斯福表示支持。众院和参院相继通过废除排华法案,由小罗斯福于1943年12月17日签署生效。历时61年、臭名昭彰的排华法案,正式走入历史。
  2013年适逢排华法案废除60周年纪念。客观言之,在中美合作共同对付日本的大气候下,排华法案的废除乃是必然的事。但种族歧视不可能在美国社会中消失。耶鲁大学毕业的华裔雕刻家林璎,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设计越战纪念碑蒙获首奖时,许多白人打电话、写信骂她,这批人几乎都用种族歧视字眼乱骂一通。姚明加入美国职业篮球队,虽大受欢迎,但种族歧视字眼仍会冒出来。而有关种族暴力事件,华人被白人、黑人和拉丁裔殴打事情,更是多发,连种族意识比较进步开放的纽约,亦不例外。
  “杞人忧天”绝非庸人自扰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国祚延綿1500多年,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20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近来,有专家通过深入研究杞国历史,对“杞人忧天”的内涵提出新的见解。杞自商汤以来“或封或绝”,极不稳固。后又因宋、郑等列强所逼,举国由河南跋涉千里迁徙至此。杞国与鲁国为邻,杞国不断遭受鲁国的欺辱。春秋前期,齐、晋先后成为诸侯霸主,杞竭力追随巴结,甚至用联姻得到庇护。在诸侯争战,弱肉强食,互相攻伐中,杞又时常受到强国欺凌,先后被宋、郑、莒、鲁等国胁迫,受宋、莒、淮夷、鲁等国多次攻伐,土地被他国侵夺。杞长期在诸侯国的争斗会盟夹缝中生存,还要无可奈何地为他们的争斗去“捧场”应付。杞国生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国祚几绝,被迫迁徙。天地虽大,却没有杞人安居之地,这正是杞人忧天地崩堕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的历史背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杞人忧天”的故事产生了。也只有在弱肉强食的形势下,杞人才有危机感,才产生了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作为对“杞人忧天”的深层次理解。“忧天”是杞人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忧患,是爱国爱民的情操体现,更是古代杞人留给今人的宝贵思想财富。
其他文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内地尚处于“文革”如火如荼阶段,而与内地一水之隔的香港,却已经开始了经济的华丽起飞,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与财富一样快速聚集的,还有欲望与罪恶。社会物质欲望的膨胀,人们拜金心态的扭曲,一点点吞食掉公平与正义的信念。加上监管措施的落后,贪腐之风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贿、分赃等枉法行为逐渐变得集团化、制度化,并以其强大的“同化力”,把一个个独立的社会个体
干掉蒋介石?  最早曝光刺杀蒋介石计划的,是曾任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团长、史迪威助手的弗兰克·多恩。他在1969年5月7日一封写给美国陆军部的信中透露,当年他在史迪威的授意下曾经拟订过一项可行的刺杀蒋介石的方案,代号“蓝鲸行动”,并得到了史迪威的同意。此信的内容,也被收录进了其回忆录《和史迪威从缅甸出走》中。  这份刺杀计划方案是:利用蒋介石夫妇1944年3月中旬应邀访问印度的时机,当蒋介石座机飞
张爱萍(1910-2003,四川达县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我国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从投身革命那一天开始,即被视为“共产党里的另类”。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而张爱萍本人则奉行“四不畏”的做人原则: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权势,不畏圣人言。  “文革”中,林彪提出“学毛著要立竿见影,”对于这一“创造性提法
贺八巷是湖南常德城区的一条古巷。早在明代嘉靖《常德府志》就有记载:“贺八巷俱东门外。”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贺八巷巷名的由来  宋朝末年,龙阳(今湖南汉寿县)人丁易东来常德创办沅阳精舍。到了元朝,朝廷赐名为沅阳书院。这是常德城区最早建成的书院。据清代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沅阳书院在县东城外一里黄龙陂(黄龙岗)。宋丁易东隐居于此建石坛精舍。”  那时人们若去沅阳书院,必须经过一条田间阡陌,
读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曾国藩威严有余,不苟言笑,但也不时和夫人言笑晏晏。他在日记中不止一次地反省过自己“房闱不敬”,为什么房闱不敬呢?因为他在私房中与夫人开了玩笑。从他的反省来看,曾国藩的本质也和常人一样,喜欢开开玩笑,只是他经常用道统来克制自己。  其实曾国藩不止是和夫人私下里开开玩笑,有史料记载了他到风月场中狎妓的行为,而且留下了绝妙的联语。  一次,曾国藩乘坐帅船停泊于长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在老子看来,一般的人,对人生都“有余”“有以”,都是有目的,都是在追求、占有,或为金钱、为地位,或为知识、为名利,等等这些,可以理解为“享受”,即享“有余”、受“有以”。  在他看来,有为之人,因有所为,所以有所受;而无为之人,因无所求,故而无所有,也就无所享。但老子马上又说,有为的人是享受了,但这种享受太短暂,且欢乐过后痛苦随之而来;而无为之
1960年3月,我在湖南邵阳板桥公社下放劳动,组织上抽调我参加地区整风整社工作队。  我被分配到板桥公社窝泥坪大队岔路口生产队。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揭批生产队干部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恶劣工作作风,千方百计抓好公共食堂。  然而,公共食堂怎么抓也是矛盾重重,特别是粮荒成灾,饥饿难熬,尽管一点点米被妙法蒸成了一大缽满满的饭,但终究是一点点米,一吃进肚里就化成了水,根本填不饱肚子。  我想尽一切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找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如制定专业性培养方案、打造“双师类”教学团队、设置实训基地、搭建专业课程系统及建立评价监督机制等,从而促进了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韩复榘(1891-1938,中  国近代史上军阀之一,后投靠蒋介石,曾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抗战中,亲自在一线指挥,发动对日多次战役,后与蒋介石发生矛盾,因其不战而弃守济南被蒋介石诱杀。——编注)的夫人高艺珍是著名学者、教育家高步瀛的侄女。高步瀛原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司长,鲁迅曾与他同在社会教育司共事,时任佥事,为其下属。  韩复榘共育有四子一女:儿子韩嗣燮、韩嗣烺、韩嗣辉、韩嗣煌,女儿韩嗣虑
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都有对那个时代的个人理解。今天写“文革”,绝大多数人都把自己说成受害者,鲜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曾加害于人。本文从北京女中学生的视角,回忆了“文革”中北京第一起打死人的事件。审视历史,反思既往,但愿“文革”这样人为的灾难永远不再发生。  畸形的校园生活  1966年“文革”开始时,我是原北京师大女附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学生。“文革”初期开风气之先的,正是北京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