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对比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为26.7%。心梗后心绞痛的影响因素与梗死部位、心功能状况、发作时间以及高血压等有关。结论 加强对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患者制定科学的临床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梗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因素
心梗后心绞痛(PIA)是急性心肌梗死(AIM)发生后的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症状[1],常发病于冠脉病变较为严重的患者。临床医学上心梗后心绞痛一般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一个月内,多属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医学范畴[2]。本文随机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期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提供一定指导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9岁。心梗后心绞痛发作时间在心肌梗死后的5天内患者有20例,15天内的患者5例,25天内的患者有4例,30天内的患者有1例。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诊断标准,按照心功能Killip分级,1级患者15例,2级患者10例,3级患者3例,4级患者2例。排除死于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
1.2方法
观察所有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血压等情况。同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
1.3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为26.7%。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梗后心绞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P>0.05)。
患者的梗死部位中前、下壁复合型梗死的PIA发生率为50.0%,明显高于前壁梗死、下壁梗死以及Q波梗死的PIA发生率(p<0.05)。
有梗死前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的患者PIA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合并此类症状的患者(p<0.05)。
患者的溶栓治疗情况:溶栓再通的PIA发生率为40.0%,明显高于溶栓后未再通的PIA发生率(p<0.05)。
心功能≥3级以上的患者PIA的发病率显著高于1-2级的患者PIA发病率(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3.1心梗后心绞痛的临床机制分析
PIA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消失的24消失后急性期内重新出现的心绞痛[3]。医学临床上医师需要按照急性心肌梗塞前驱症来进行处理,并且根据患者的发作特点来选择相关治疗药物。如果患者是在休息期间发病,且发作期间患者而定ST段抬高[4],则医师可以考虑选择钙拮抗劑进行临床治疗。如果患者在运动或者活动的时候发病,多属于劳力型范畴,此时可以考虑选用β受体阻滞剂,并合并使用肝素抗凝,以防止梗塞的再次发生。
心梗后心绞痛的出现预示着患者的冠状动脉循环储备能力有所削弱,且梗塞区周围可能出现残余缺血心肌。此种心绞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临床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后半年内发生心绞痛症状的病死率显著增加[5]。因此,如果患者出现心梗后心绞痛症状,则表示预后不良,需要引起相关医师的高度重视。患者梗塞恢复的3个月后,应该及时地到相关医院作冠状动脉造影,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特点,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从而及时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2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以上研究资料表明:本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为26.7%。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梗后心绞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P>0.05)。影响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可以发现,30例患者心梗后心绞痛发作时间在心肌梗死后的5天内患者有20例,15天内的患者5例,25天内的患者有4例,30天内的患者有1例。由此可知,心梗后心绞痛大多数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5天内。
其次,心功能≥3级以上的患者PIA的发病率显著高于1-2级的患者PIA发病率(p<0.05)。由此可知,患者的心功能越差,心梗后心绞痛的发病率就越高。由于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不断扩大时,患者的心功能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而增加了心梗后心绞痛的发病率。如果患者的心功能减弱,相应的心搏量也会减少,从而影响患者的冠脉血流量。
同时,有梗死前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的患者PIA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合并此类症状的患者(p<0.05)。由此可知,梗死前心绞痛以及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出现也是影响心梗后心绞痛的一大因素。
再次,从患者的溶栓治疗情况:溶栓再通的PIA发生率为40.0%,明显高于溶栓后未再通的PIA发生率(p<0.05)。由此可知血栓是诱发心梗后心绞痛的一大因素。如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溶栓成功,那么心梗后心绞痛的的发生率就越大。虽然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的干预,能够使患者的血管阻塞程度有所减轻,保护了心脏,但是由于血栓部位的平滑肌一直处于比较敏感的状态,极易使得患者出现血管痉挛的现象,从而诱发心梗后心绞痛。
最后,患者的梗死部位中前、下壁复合型梗死的PIA发生率为50.0%,明显高于前壁梗死、下壁梗死以及Q波梗死的PIA发生率(p<0.05)。
此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的过度活动、便秘、精神紧张、酗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6],也会诱发心梗后心绞痛症状。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临床医师应该正确地分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从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蔡志强,赵松青.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中外医疗,2011,07(10):100-101.
[2]周会军.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中外医疗,2011,05(12):221-222.
[3]王洪有.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当代医学,2009,01(10):23-24.
[4]赵卿祯.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当代医学,2010,11(09):55-56.
[5]张思团.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03(03):105-106.
[6]朱亚芹.125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10,11(10):26-27.
关键词:心梗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因素
心梗后心绞痛(PIA)是急性心肌梗死(AIM)发生后的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症状[1],常发病于冠脉病变较为严重的患者。临床医学上心梗后心绞痛一般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一个月内,多属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医学范畴[2]。本文随机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以期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提供一定指导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9岁。心梗后心绞痛发作时间在心肌梗死后的5天内患者有20例,15天内的患者5例,25天内的患者有4例,30天内的患者有1例。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诊断标准,按照心功能Killip分级,1级患者15例,2级患者10例,3级患者3例,4级患者2例。排除死于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
1.2方法
观察所有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血压等情况。同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
1.3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为26.7%。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梗后心绞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P>0.05)。
患者的梗死部位中前、下壁复合型梗死的PIA发生率为50.0%,明显高于前壁梗死、下壁梗死以及Q波梗死的PIA发生率(p<0.05)。
有梗死前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的患者PIA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合并此类症状的患者(p<0.05)。
患者的溶栓治疗情况:溶栓再通的PIA发生率为40.0%,明显高于溶栓后未再通的PIA发生率(p<0.05)。
心功能≥3级以上的患者PIA的发病率显著高于1-2级的患者PIA发病率(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3.1心梗后心绞痛的临床机制分析
PIA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消失的24消失后急性期内重新出现的心绞痛[3]。医学临床上医师需要按照急性心肌梗塞前驱症来进行处理,并且根据患者的发作特点来选择相关治疗药物。如果患者是在休息期间发病,且发作期间患者而定ST段抬高[4],则医师可以考虑选择钙拮抗劑进行临床治疗。如果患者在运动或者活动的时候发病,多属于劳力型范畴,此时可以考虑选用β受体阻滞剂,并合并使用肝素抗凝,以防止梗塞的再次发生。
心梗后心绞痛的出现预示着患者的冠状动脉循环储备能力有所削弱,且梗塞区周围可能出现残余缺血心肌。此种心绞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临床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后半年内发生心绞痛症状的病死率显著增加[5]。因此,如果患者出现心梗后心绞痛症状,则表示预后不良,需要引起相关医师的高度重视。患者梗塞恢复的3个月后,应该及时地到相关医院作冠状动脉造影,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特点,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从而及时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2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以上研究资料表明:本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为26.7%。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梗后心绞痛的发生无显著关系(P>0.05)。影响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可以发现,30例患者心梗后心绞痛发作时间在心肌梗死后的5天内患者有20例,15天内的患者5例,25天内的患者有4例,30天内的患者有1例。由此可知,心梗后心绞痛大多数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5天内。
其次,心功能≥3级以上的患者PIA的发病率显著高于1-2级的患者PIA发病率(p<0.05)。由此可知,患者的心功能越差,心梗后心绞痛的发病率就越高。由于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不断扩大时,患者的心功能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而增加了心梗后心绞痛的发病率。如果患者的心功能减弱,相应的心搏量也会减少,从而影响患者的冠脉血流量。
同时,有梗死前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的患者PIA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合并此类症状的患者(p<0.05)。由此可知,梗死前心绞痛以及高血压等并发症的出现也是影响心梗后心绞痛的一大因素。
再次,从患者的溶栓治疗情况:溶栓再通的PIA发生率为40.0%,明显高于溶栓后未再通的PIA发生率(p<0.05)。由此可知血栓是诱发心梗后心绞痛的一大因素。如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溶栓成功,那么心梗后心绞痛的的发生率就越大。虽然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的干预,能够使患者的血管阻塞程度有所减轻,保护了心脏,但是由于血栓部位的平滑肌一直处于比较敏感的状态,极易使得患者出现血管痉挛的现象,从而诱发心梗后心绞痛。
最后,患者的梗死部位中前、下壁复合型梗死的PIA发生率为50.0%,明显高于前壁梗死、下壁梗死以及Q波梗死的PIA发生率(p<0.05)。
此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的过度活动、便秘、精神紧张、酗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6],也会诱发心梗后心绞痛症状。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临床医师应该正确地分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梗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从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蔡志强,赵松青.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中外医疗,2011,07(10):100-101.
[2]周会军.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中外医疗,2011,05(12):221-222.
[3]王洪有.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当代医学,2009,01(10):23-24.
[4]赵卿祯.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当代医学,2010,11(09):55-56.
[5]张思团.心梗后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03(03):105-106.
[6]朱亚芹.125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10,11(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