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不和谐的表现及其诉求,进而提出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主要举措: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精神,铸造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拓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立和完善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 和谐校园文化 构建
[作者简介]王春明(1956- ),男,辽宁大连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冯霞(1964-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2007年“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立项研究重点课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党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负责人:王春明,执笔人:王春明、冯霞。(课题编号:07DJ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056-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总体部署时,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文化建设时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性。高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任务必然落实到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行动上来。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不和谐的表现及其诉求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高校的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由于其中消极因素的增长及其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使得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一种无序而混乱的不甚和谐的状态。
(一)非主流文化和反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失衡与偏离主流文化的趋势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比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通过它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这种非主流文化在给校园注入活力和激情的同时,也给校园带来日益明显的消极作用。这些非主流文化中充斥着不少色情、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和虚拟性以及某些欺骗性,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浮躁化、庸俗化的言行,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的状态,成为校园文化主旋律中不和谐的音符。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反主流文化乘机侵入高校校园,其强大的负面影响刺激着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使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失衡与偏离主流文化的现状。
(二)精神文化建设薄弱,大学精神日渐衰微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国内不少高校加快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对于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高校在大力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却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出现了日渐衰微的迹象。面临着都市化、市场化、功利化、教育大众化的多重压力,大学文化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在一些高校校园的各个角落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由此而带来的学校办学方向上的急功近利,使大学精神衰弱、学术风气浮躁甚至腐败盛行。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价值取向上的迷失与混乱,导致其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而少数高校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忙于“赶场”,却对承担的教学任务应付了事,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只流于形式。
(三)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校园文化的作用和功能被弱化
目前,虽然国内不少高校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 “挑战杯”和“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但仍有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拘泥于一些传统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体活动以及一些公益性活动。深层次的学术辩论、大师的思想布道及专业知识的前沿性争论等活动开展尚少。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社团名目多,吸引力小;校园活动多,走出校门交流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民主法治精神的培育还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活动的层面也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这种活动形式陈旧、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结合,这必将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育人功能,无助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无助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校园文化建设尚缺乏长效机制
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政工作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等割裂开来,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合力。其次,忽视对校园文化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民主化、人本化的制度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再次,校园环境文化的学校特色不明显、个性不突出。不同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成为展示大学办学特色和风格的独特风景线。而现在许多学校的建设风格、格局、规模与专业设置大同小异,一些学校的校训、校徽和校歌等校园文化作品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
上述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状态,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使得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没有等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和谐校园文化,发挥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举措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系统,才能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谐,最终实现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是社会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然而,如果任由多元化的校园文化自由发展,特别是任由非主流文化和反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继续扩大其影响,必然使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目前,高校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凌乱的文化图景,使大学生既欣欣然,又惶惶然。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尊重社会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承认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比较中互动融洽、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师生斗志;三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校园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讲诚信、促和谐的风尚;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培养大学精神,铸造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
1.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开放、浓厚的学术氛围是一所大学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应有的基本文化氛围之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包容各种学术思想流派竞相争鸣,互相交流,形成自由、开放、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生机勃勃的浓厚的思想和学术氛围。显然,这种氛围不能掺杂着浮躁、浮夸、弄虚作假、自吹自擂等不良风气。而自由也并不等于放任,如果学术自由膨胀,往往会走向极端。因此,一方面要使学术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让学术谨慎地关照自身的限度,在现实政治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使学术自由不至于陷入理想主义的孤傲之中,不至于失去其思想精华。
2.要创建优良文明的校园风气。校风是学校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和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行为倾向,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综合反映。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干部作风等。其中,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因素,学风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因素,干部作风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关键因素。好的校风源于好的学风,好的学风源于好的教风,好的教风源于好的干部作风。因此,要搞好校风建设,首先,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带头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其次,要狠抓教风,努力形成“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最后,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三)拓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强化管理、因势利导,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使校园网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新平台。二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努力培育品牌社团。三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要着眼于满足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鉴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娱乐性、体育性项目多,学术性、科研性项目少、活动内容缺乏创新的现状,校园文化活动要增加科技含量,体现创新精神,突出学术和专业特点。既要经常举办大学生科技论文、小发明竞赛,开办丰富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或支持和指导大学生科协、学术型社团、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也要做好师生学术活动、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接轨工作,使之服务于社会。
(四)建立和完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党政领导要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健全机构,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凸现制度文化的人本性、民主性、科学性。在建设和健全制度文化过程中,一方面,学校管理要实行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方针,要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学校管理,更好地保护和实现全体师生的权益。另一方面,应突出管理的人性化,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校的每一项管理决策措施都能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校内外关系的和谐。同时,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主动让师生员工一起参与,这样不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而且也增强了建设的民主性。通过制度建设营造民主、宽松、团结、进取、积极为学校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
3.立足学校实际,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一方面,高校要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环境、校园校貌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校训、校徽、校歌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制定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校园规划应努力做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在校园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的设计、公共场所的规划布置,以及校园音乐的选择、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命名均应体现学校的特色,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高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唐文跃,张明.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举措[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刘云山.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N].人民日报,2006-12-28.
[5]李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关键词]高校 和谐校园文化 构建
[作者简介]王春明(1956- ),男,辽宁大连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冯霞(1964- ),女,广西北流人,广西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2007年“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立项研究重点课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党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负责人:王春明,执笔人:王春明、冯霞。(课题编号:07DJ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7-0056-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总体部署时,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文化建设时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的文化自觉性。高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任务必然落实到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行动上来。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不和谐的表现及其诉求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高校的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由于其中消极因素的增长及其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冲击,使得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一种无序而混乱的不甚和谐的状态。
(一)非主流文化和反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失衡与偏离主流文化的趋势
校园文化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比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主人翁意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通过它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流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根基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趋势。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这种非主流文化在给校园注入活力和激情的同时,也给校园带来日益明显的消极作用。这些非主流文化中充斥着不少色情、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和虚拟性以及某些欺骗性,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浮躁化、庸俗化的言行,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的状态,成为校园文化主旋律中不和谐的音符。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反主流文化乘机侵入高校校园,其强大的负面影响刺激着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使高校校园文化显现出失衡与偏离主流文化的现状。
(二)精神文化建设薄弱,大学精神日渐衰微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国内不少高校加快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对于促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高校在大力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同时,却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出现了日渐衰微的迹象。面临着都市化、市场化、功利化、教育大众化的多重压力,大学文化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在一些高校校园的各个角落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由此而带来的学校办学方向上的急功近利,使大学精神衰弱、学术风气浮躁甚至腐败盛行。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价值取向上的迷失与混乱,导致其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而少数高校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忙于“赶场”,却对承担的教学任务应付了事,高校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只流于形式。
(三)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校园文化的作用和功能被弱化
目前,虽然国内不少高校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 “挑战杯”和“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但仍有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拘泥于一些传统项目,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体活动以及一些公益性活动。深层次的学术辩论、大师的思想布道及专业知识的前沿性争论等活动开展尚少。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社团名目多,吸引力小;校园活动多,走出校门交流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民主法治精神的培育还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活动的层面也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这种活动形式陈旧、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结合,这必将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育人功能,无助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无助于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校园文化建设尚缺乏长效机制
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政工作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等割裂开来,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合力。其次,忽视对校园文化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民主化、人本化的制度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再次,校园环境文化的学校特色不明显、个性不突出。不同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成为展示大学办学特色和风格的独特风景线。而现在许多学校的建设风格、格局、规模与专业设置大同小异,一些学校的校训、校徽和校歌等校园文化作品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
上述高校校园文化及其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状态,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使得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没有等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和谐校园文化,发挥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举措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系统,才能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谐,最终实现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是社会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然而,如果任由多元化的校园文化自由发展,特别是任由非主流文化和反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继续扩大其影响,必然使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目前,高校中出现的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凌乱的文化图景,使大学生既欣欣然,又惶惶然。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同时,尊重社会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承认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比较中互动融洽、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师生斗志;三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校园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讲诚信、促和谐的风尚;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培养大学精神,铸造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
1.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自由、开放、浓厚的学术氛围是一所大学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高等学校应有的基本文化氛围之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包容各种学术思想流派竞相争鸣,互相交流,形成自由、开放、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生机勃勃的浓厚的思想和学术氛围。显然,这种氛围不能掺杂着浮躁、浮夸、弄虚作假、自吹自擂等不良风气。而自由也并不等于放任,如果学术自由膨胀,往往会走向极端。因此,一方面要使学术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让学术谨慎地关照自身的限度,在现实政治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这样,才能使学术自由不至于陷入理想主义的孤傲之中,不至于失去其思想精华。
2.要创建优良文明的校园风气。校风是学校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和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和行为倾向,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综合反映。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干部作风等。其中,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因素,学风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因素,干部作风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关键因素。好的校风源于好的学风,好的学风源于好的教风,好的教风源于好的干部作风。因此,要搞好校风建设,首先,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带头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其次,要狠抓教风,努力形成“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最后,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三)拓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强化管理、因势利导,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使校园网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新平台。二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努力培育品牌社团。三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要着眼于满足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鉴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娱乐性、体育性项目多,学术性、科研性项目少、活动内容缺乏创新的现状,校园文化活动要增加科技含量,体现创新精神,突出学术和专业特点。既要经常举办大学生科技论文、小发明竞赛,开办丰富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或支持和指导大学生科协、学术型社团、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也要做好师生学术活动、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接轨工作,使之服务于社会。
(四)建立和完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党政领导要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健全机构,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凸现制度文化的人本性、民主性、科学性。在建设和健全制度文化过程中,一方面,学校管理要实行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方针,要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学校管理,更好地保护和实现全体师生的权益。另一方面,应突出管理的人性化,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校的每一项管理决策措施都能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校内外关系的和谐。同时,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主动让师生员工一起参与,这样不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而且也增强了建设的民主性。通过制度建设营造民主、宽松、团结、进取、积极为学校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
3.立足学校实际,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环境文化。一方面,高校要从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环境、校园校貌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校训、校徽、校歌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制定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校园规划应努力做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在校园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的设计、公共场所的规划布置,以及校园音乐的选择、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命名均应体现学校的特色,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高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唐文跃,张明.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举措[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刘云山.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N].人民日报,2006-12-28.
[5]李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