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地逃离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i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池莉的《所以》让我们看到了在社会幸福标准的异化使得经济独立的女性仍然生活在对幸福追求的困惑中,身体这个欲望化的符号在女性追求幸福的路途中愈加显现。在迷途中,女性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增强自省意识,通过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标准,这样才不会盲从和迷失。从身体出发,找到女性的困惑,才能让幸福不再沉重,让生命更为纯粹。
  [关键词]身体写作; 女性自省意识; 消费身体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6-0123-03
  “我们的生活与历史如此复杂,有太多的‘因为’,有着太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东西,我们的人生经验中有着太多的困惑和痛苦,我要做的就是触摸精神世界最隐秘之处的疼痛。‘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立场”。池莉的《所以》是池莉的转型之作,自问世以来广受关注。生活中毫无逻辑的“因为”往往铸成了荒谬至极的“所以”,而池莉笔下的女性们却在沉重地逃离着这样的“因为”和那样的“所以”,以期找到幸福的归属,可幸福在哪儿,戴着生活的枷锁的她们又将何去何从。无例外地,叶紫也是这样的女性,生活的圈套将她禁锢,每次挣脱却又注定着落入新的牢笼,于是,挣扎变得无力,逃离变得沉重……
  一、从“家”到“家”的逃离
  叶紫的意外出生令毫无准备的父母坠入了无奈的深渊,无休止的批斗使得身处水深火热的他们把这种生命的煎熬转嫁给年幼的叶紫。母权的压迫,父亲的冷漠,处境微妙的哥哥,再加上娇生惯养的妹妹,让叶紫整个童年的生命都是灰暗的,感受不到任何家庭温暖的她渴望逃离,于是她念大学、结婚、离家,在人生的逃离之旅中挣扎得身心俱疲。
  大学毕业前夕,学校已不再是叶紫逃離家庭的避难所,而婚姻则无疑成为她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方式。关淳的出现让她看到新的希望,高大英俊的关淳不仅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还有着叶紫钦羡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渴望温暖和爱的叶紫,这座“避难所”似乎有了坚实的壁垒和保障。与此同时,叶紫也成为关淳毕业留在武汉的借口,这场婚姻成了两人的交易,失败就成为必然。关淳的目的达到了,留在武汉还分了房,而叶紫却被发配到孝感乡下。叶紫被现实无情地击打,除了感受到关淳家的欺骗和自私,她还深切地感受到关淳同自己在精神层面追求的鸿沟,这不是自己想要找到的爱情!这场虚伪、肮脏、腐臭的闪电似婚姻令叶紫厌恶和疼痛,恰如那晚关淳带给叶紫身体上突如其来的一阵撕裂的疼痛,叶紫初次的性体验没有一丝甜蜜,没有任何愉悦,有的是猝不及防、占有和罪恶,有的只是草草了事和恐惧,冥冥中它预示着即将崩塌的婚姻。女性初次的性体验往往会影响她们日后的婚恋观,灵肉追求的情爱理想往往左右着女性的婚姻选择,而交易似的婚姻和生涩的性经历让叶紫深深体会到灵魂的出离和肉体的折磨。这不是爱情,也不是性!
  这场婚姻成为不谙世事的叶紫一生的痛,她极力想把它抹去,让它消失就如同从没发生过,但终究它是不可泯灭的。本想借助婚姻逃离那个冷漠而怨愤的家庭,却未想到关淳那个自私虚伪的家根本无法成为自己自由的空间,它只能成为套在身上的枷锁,加剧自己逃离的欲望。婚姻不是幸福的避难所,幸福也不是依靠外部条件取得,这是叶紫这场婚姻悲剧的根源。幸福不是物质上的充裕,也不是逃离这个家就能得到的,因为再充裕的物质也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别人再和谐的家庭也依然充斥着虚伪和利益,这些都玷污着叶紫的真情。叶紫渴望真情和爱,于是她拼命地寻找着,可是幸福却越找越远。落入孝感的她只能收起悲伤,回到武汉是她生活的全部动力,也是她为这场错误的婚姻给自己造成伤害的弥补,为此,她不惜一切代价。
  二、逃离爱情的肉体
  “不谈爱情”,这是叶紫从第一次婚姻里走出来的全部心得,“回武汉”,这是她第二次婚姻的全部寄托。“我的蹊径,只有一条:嫁人。还只能正团级以上的军官,他的婚姻配偶才能有资格随军”,于是正团级军官——禹宏宽,走入了叶紫的视野中。禹宏宽没有关淳那样高大英俊,也没有高学历和好家庭,这令虚荣的叶紫感到鄙视和不齿,但对于叶紫来说现在她需要的不是爱情而是武汉。无爱的婚姻又变成了一次交易,禹宏宽需要的是婚姻的例行公事,发泄自己的欲望,而叶紫需要的是武汉户口。印着鸡心血印的手绢掩饰了自己不是处女的事实,冲锋陷阵乐在其中的男人令姑娘发出青春的悲号,撕心裂肺地惨叫,夺眶而出的泪水,还有印着血迹的手绢令男人感激涕零。这是叶紫生命中的第二次性体验,这次无关爱与痛,精神麻痹的姑娘用肉体触感来唤醒久久迷失的自己,弱势女人只能靠出卖肉身来换取自己的欲求,换取未婚夫口中的“保证”,换取社会对自身的重新审视和认可,换取自我的救赎。或许,对于女人来说,身体是捷径、窘径、困径和绝径,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只能靠自己用最无助的方式来寻求“帮助”。
  男女之间的性,一旦有了金钱和利益关系,就不再是纯洁愉悦的,反而变得龌龊和不堪。叶紫同禹宏宽的性关系无关爱情,它被物欲和肉欲所侵占,罪恶的初衷异化了纯洁的身体,叶紫的身体于无形中变成了消费品。依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中的身体》所言,“消费文化运行的两大规律:(a)提供为刺激需求和欲望而设计的形象多样性,(b)基于并有助于改变物资在社会空间中的重组,并由此改变社会交往的本质”,男性追求性欲的刺激,女人渴望在社会交往的空间中改变物资重组,这就促成了身体成为消费品的可能。消费主义所关心的是商品是否具有独特价值,而双方间的交换本身就是一种对价值的衡量结果,商品经济发展促使欲望被放逐进私人空间,欲望的对象日益被局限于女人身体之上,进而女性身体被欲望商品化。叶紫的身体被欲望放大,灵与肉被割裂开来,她发挥着“自然能力”尽可能地让欲望得以满足。在传统男权观念映照下的男性主导的、贬义肉体的世界里,女性身体成为男人的泄欲方式,肉体仅为肉体而不具有其他任何意义。在传统贞洁观的约束下,禹宏宽得到了叶紫“处女”之身,以为得到了婚姻的“保障”,于是果断行动将叶紫的户口转入武汉。身体,女人的身体无可奈何地成为消费品,无能为力的女人突破了道德伦理的秩序,在思想禁锢的岁月里无奈地迈出挑战传统的一步。“消费身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展现了社会女性的弱化角色,而身体也就成为女性弱化的符号,渴望性宣泄的男人用金钱和利益消费女性的身体,在得到生理的满足后,男人从女人被动的角色中找到了崇高和骄傲,两性欲望化的身体被湮没在罪恶之中。   池莉将女性经验切入,以身体铭刻历史的记忆,在发展的大潮中思辨女性身体之于男性的轻重。叶紫较高的学历、高挑漂亮的外貌、“处女”纯洁的身体让挑剔的禹宏宽全心为她效力,叶紫付出的是身体(男人泄欲的工具,出轨后的拳头)、名誉以及一千元的补偿费,得到的是一个武汉户口和市里的文化局的工作,叶紫将曾用青春失去的又用肉体将它换回,她用叛逆和别样的方式戳穿禹宏宽的龌龊的欲望,宣称自己身体的胜利。第一次的婚姻是叶紫被别人给算计了,第二次婚姻却是自己算计了别人,婚姻的连环套将叶紫牢牢圈住,她在这苦难似的圈套中跋涉,艰难地用身体解构着男权的压制。
  因为她是叶紫,她缺少爱,所以她渴望爱。脱离爱情的肉体终免不了对爱情的向往,灵肉的统一才是她的理想,叶紫灵肉的背叛狠狠地反击了禹宏宽,这场交易婚姻就此告终。
  三、逃离身体的爱情
  “我一无所有了。一无所有到连唯一的存折都销户了。将来如果我和华林结合的那一天,我奉献给爱情的只有爱情,奉献给爱人的只有我的自由和追求”,遇见华林,叶紫以为自己找到了灵与肉的归宿。叶紫放弃了家庭,放弃了尊严,放弃了物质生活,用尊严的丧失和肉体的折磨换取“爱情”,在她看来比生命都重要的“爱情”,却在华林的背叛和欺骗下变得一文不值。市场经济给文化产业带来冲击,适者生存的法则越加地彰显出来,影视业的不景气使得华林这样的地方导演面临巨大的生存困境,他微薄的收入无法承担家庭的支出。为了改变生活窘境,为了满足华林的懒惰和虚荣,叶紫不得不放弃职业道德,帮人修改稀烂的剧本,做剧本枪手,挺着大肚子去赚钱养家。没日没夜的工作给叶紫带来身体上的折磨和伤痛——膨胀的肚子和肿得像大象的腿,在每个无名的夜晚她独自流泪,“女人的肉体比脑子更为清醒,肉体在呼唤!在呼喊!在哭泣!女人的肉体也应该有自己秘密。默默地心碎,最后让坟墓成为这些秘密的神圣归宿”,顶着肉体的疼痛和丈夫的漠然,叶紫开始怀疑幸福的意义。
  当自己真正站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时,伤痕累累的身体向叶紫暗示灵与肉再次分离,怀孕的女人如此脆弱,卻得不到丈夫的疼惜,那曾经对爱情的追求的意义何在?爱情仅仅只是精神上的表达和占有吗?没有责任的爱情还有它存在的意义吗?华林贪婪地占有叶紫的劳动成果,这场以爱情为名义的婚姻终究毁在一个自私自利的男人手中。叶紫的爱情在岁月和身体的消磨中殆尽,支撑她走下去的是维持这段不被看好的婚姻,她要把这件华丽的外套穿下去,也只有她自己知道在世界的一个角落,她独自吞食生活带给她的疼痛,肉体已成为掩饰灵魂存在的躯壳。池莉笔下的女性们在家庭、事业、生活、品质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她们比男性优秀,在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取代了男性的统治权,而男性却游离于社会边缘,亦如叶紫和华林。叶紫们苦苦地挣命,仅仅是要得到爱,这样简单的愿望却让她们望尘莫及,经济独立也无法填充她们寂寞与渴望的灵魂,到底怎样才能找到幸福?她们困惑着。
  是什么根源造成了女性追求幸福的悲剧?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如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潮将充盈的物质、金钱和利益冲刷上岸,收入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拉大,生活需求的提高,社会对物质、金钱的关注聚焦,这一切的一切将原本追求简单生活的人们洗脑,灌输的却是带有病态异化的欲望,这些欲望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所以幸福变了味儿,幸福的标准变了味儿,追求幸福的方式也变了味儿。幸福就变成了物欲的满足,赤裸的欲求使得男女性爱,这个最自然生理的本能,变成了一次欲望的交易,女人被消费的身体和男人肉欲的满足促成了男女私人空间的虚伪,这是病态的社会语境下的孽果,社会关系的变质褪变了传统文明的性爱观。当下很多女性不满足于现实,不停地在苦闷中挣扎,她们要拥有物欲满足后的幸福感,于是择偶观由“先看人品再看长相”变成了“先看房车再看长相”,物欲的满足使她们无法找到精神的支撑,被抽空的灵魂与被消费的肉体令她们疲惫地追求着所谓的幸福,这样的爱情观导致她们对幸福的困惑与迷茫,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女性命运的改变不单单是异化的社会语境的催发,还有着政治、历史变革的影响和自身观念的腐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女人既定的命运与政治、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不是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叶紫不会如此瘦弱;如果不是当时大学的分配体制,她就不会被关淳一家利用,她也就不会利用婚姻回城;如果不是文化领域市场化,她更不用充当枪手修改烂剧本”。池莉以一个女人的记忆书写一个时代的两性记忆,女人的幸福不单单关乎个人还粘连着政治和历史的发展,变革的岁月笼罩着浮躁的人们,他们以极端化的方式摧毁着一个微小的幸福,女性在生活中随着历史的浮沉而漂泊,她们的幸福是渺小一粟,尽管无法摆脱困境,于是她们学会了权衡。三次婚姻的不幸使得叶紫身心俱疲,她感悟感婚姻家庭的不幸不再是全部而是要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以及独立的生存状态和意识,这也是池莉对幸福困惑着的女性的答案。
  这种苦闷不单单来源于政治历史的压抑、男权制的压制、现实的浮躁,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的自省意识的缺失。女性的自省意识需要女性的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肯定,有了自省意识才能找准自己幸福的定位从而找到幸福的衡量标准,这种幸福衡量标准源于自身,而不是源于社会和他人的诱惑,有了幸福标准和定位才能在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恒定自我,不被诱惑。我们可以对身体消费,诸如瘦身、化妆、美容等,这能够增强女性的魅力和自我的肯定,是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但是我们要理智地认识消费身体的病态行为,身体消费不是为了消费身体,身体消费是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消费身体则是物欲和肉欲的异化结果,是对幸福追求的畸形状态。池莉笔下被生活压迫的卑微女性,她们消费了身体,用幸福交换物质,而到头来充盈的物质面对着空壳一样的身躯而变得毫无意义。最后,叶紫在灵与肉统一中回归自我,这个时候的她真实、坦然,而这也是我们常人所追求的心境。
  四、结语
  叶紫的一生一直在逃离,逃离家庭,逃离错误,逃离欺骗,逃离婚姻,这样的逃离只为对幸福的追寻,幸福变得沉重。叶紫在生活的海洋里颠簸着,自己的精神在世界的隐秘之处独自疼痛,于毁灭时,她找到了生活的智慧,学会了对生活的宽容和坦荡,找到了灵与肉对幸福放逐的真谛……
  [参 考 文 献]
  [1]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2]郭力·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写作的言说困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山郁兰·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女性身体写作境遇之叹息[J]·现代妇女(下),2011(1).
  [4]董国振·池莉小说的性描写[J]·文学教育,2007(10).
  [5]冯英涛·从池莉小说《所以》中的爱情婚姻看女性自觉[J]·山花,2012(12).
  [6]吕晓洁·讲述知识女性最隐秘处的疼痛——解读池莉新作《所以》[J]·名作欣赏,2008(7).
  [7]沈燕·生命的悲凉之美——池莉小说《所以》中的叶紫形象分析[J]·语文学刊,2011(2).
  [8]李霞·知识女性的自我反省与救赎——池莉小说《所以》解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池莉·所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薄 刚]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期之初兴起的“美学热”是具有启蒙现代性思想内容的人道主义思潮的历史产物。作为这次“美学热”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和高尔泰分别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建构主体性美学,各自以片面的方式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美学热”;人道主义;主体性;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5-0116-04  继20世纪50年代之
期刊
[摘要]鸦片战争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开始进入中国。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将这些理念融入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浙江革命党人秉承理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原则开展革命活动,由此形成了辛亥革命的浙江模式。除了浙江模式,还形成了湖北模式与江苏模式。但从革命成果来看,浙江的辛亥革命既彻底推翻了清政府,又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恢复与发展,因此,浙江模式优于湖北模式与江苏模式。  [关键词]理性主义;人
期刊
[摘 要]历史认识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显著的经济学哲学方法,这种方法扬弃了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型,把人类的认识建立在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的现实历史的运动和发展之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以下简称《回到马克思》)是科学运用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的伟大尝试,开创了新时期研究马克思文本的全新话语方式,围绕历史认识论的合法性归基、文本学根据、功
期刊
[摘 要]民间法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对国家法的一种重新审视,民间法的提法一直受到质疑,另有民间法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基础之上的概念,而在中国本土是否实际存在与西方相符的这一二元体系仍有待讨论。但是讨论应当给民间规范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社区纠纷解决机制视野下的民间规则运作将为民间法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提供可启发的思路。  [关键词]民间法;国家法;良性互动;社区纠纷解决机制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中国现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小说,几乎都是关于“土”与“改”以及相互关系的文学叙事。丁玲与赵树理是解放区两类作家的代表,同样写土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邪不压正》是两种样态的土改叙事,二人笔下的土改虽各有长处与不同,但其土地意识的缺失却是一致的。  [关键词]解放区;土改叙事;农民;土地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当下,文学批评的地位与声音变得脆弱和苍白,身处“失语、失节、失效”的尴尬境地。在文学本身的时代能量值和精神影响力日渐衰减的情况下,仍有一批担当责任、无愧使命的批评家强力发出自己坚定而响亮的声音。其中,张学昕以率直、真诚、充满激情又富有学理的阐释,从心灵出发,行进在发现、判断与创造文学之美的精神旅程。文章从“沉潜文本:探求本真的阐释与升华”、“至诚至善:文学与心灵的对话”和“唯美叙述:艺术
期刊
[摘 要]1907年,鲁迅以《摩罗诗力说》在中国文坛树起“摩罗诗人”的大旗,希望青年们以摩罗诗人为精神参照,从其诗歌创作中攫取“摩罗诗力”以捣平和之假象,撄华夏之民心,从而挽救传统文化之衰落,疗救国民精神之卑劣。除了以理论的形式宣扬“摩罗诗魂”,鲁迅在小说创作上还渗透进了摩罗诗魂,使其作品饱含诗性的情感内核。  [关键词]摩罗;诗力;诗魂;反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大X”(其中X表示两个音节以上的语素)形式的多音节合成词为研究对象,并以“大”的语素义特点为标准进行分类描写,以此检验《现代汉语词典》“大”的语素义条目设置的合理性程度。经分类考察,发现该词典中“大”词条下所辖词的“大”语素义并不能完全涵盖在这一词前的所列义项中。  [关键词]大;语素义;辞书;义项;所附词;关系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
期刊
[摘 要]一般意义上,私塾是指私人在民间独立设置的一种教育机构。日本的私塾历史肇始于9世纪,在德川时期(1600-1868)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成为日本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私塾在德川时期的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主要的特点是“平等、独立、自主”。广濑淡窗的咸宜园与吉田松阴的松下村塾是德川私塾中的杰出代表。咸宜园注重学业成绩,利用“月旦评”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坚持因材施教,培養学生成为不
期刊
[摘 要]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茶陵派文学理论的研究较之于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成果更为显著和丰富,集中体现在研究者对茶陵派文学理论的追根溯源、深入剖析和长远影响。尽管研究者们的见解不一,但在纷至沓来的争辩声中却丰富了李东阳及茶陵派的文学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三个特点:从成果的研究内容看,成果更集中于个案研究;从成果的研究方法看,包括文献资料的考辨,诗话理论的具体阐述,宏观探讨与微观思考相结合;从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