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险到底能做多大

来源 :健康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lei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月13日,网络大V“急症科女超人”于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诊所招聘信息时,透露其管理的一家综合门诊,于2016年12月接诊患者突破1800人次。这个数字对于一家中高端全科诊所来说,颇为不错。
  于莺预估随着保险的加强,“客流量仍会持续上升”,这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似乎正在迎来一个高速成长期。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6年中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2010-2015年复合成长率高达29%;按这一速度成长,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到2020年或将接近万亿元规模。
  随着北上广地区大型公立医院高端服务部门逐渐发展起来,民营医院在全科和部分专科优势较为明显,部分高收入阶层的全科到专科高端消费流程已经打通,一些新款的商业健康险应运而生,但在现有医疗体系下,能否发展壮大,还待观察。
  健康新险种盯住高端客户
  郑珣是美中宜和国际保险部副经理,是公司2015年从保险公司挖来的专业人士之一。随着郑珣和其他同事的加入,美中宜和在2016年底联合平安保险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高端保险计划。
  这是一款面向儿童的医疗保险产品。家长缴纳8000多元年度保费,获得一个美中宜和全科医生初诊服务的服务包,比如体检、电话咨询等。每管理一名参保者,美中宜和每年从保险公司接受一笔固定诊疗费用,就是所谓按人头付费。即使患者一年之内没在医院就诊,保险公司依然给付这笔费用。
  此前,高端医疗保险的签约医院主要采用按项目服务,服务量越大收入越高。按项目付费下,医院有动力做大服务量,从保险公司多获得费用赔付。而且,很大一部分高端医疗险是个人投保。有些投保者等到疾病风险较高的时候才去投保,出险概率高,这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
  为了保证利润,高端保险公司选择持续上涨保费。这导致中国高端医疗保险保费近年水涨船高,三五万元的保费,让很多高收入阶层也望而却步。投保人数少,使一些保险公司干脆选择部分放弃市场,不再接受个人投保高端医疗保险,而专注于公司团体市场。
  和睦家網络管理总监司伟塔表示,根据医院与保险公司长期合作的情况来看,中国高端医疗保险实际上并没有开拓出太多的新客户。
  合理控制保费价格和诊疗费用,高端医疗保险应该能够在中国中高收入阶层中吸引更多客户。
  2015年,和睦家联合永安保险推出针对成人、儿童共同投保的家庭保险。这一保险计划过去一年吸引到1000多参保者,八成以上都属于国内消费者。
  上述两种新保险产品的特点是,由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联合开发,共同管控患者就医流程;保险公司适当降低保费,吸引更多客户投保;医院适当控制费用,牺牲单价,获得更多患者;患者投保成本适当降低,而且有一家固定机构专门管理自己健康,也就是患者看病先到固定机构进行初诊,建立健康档案。如果患者确有需要,则由该机构联系预约转诊到大型公立医院就诊。
  这跟已有的主流高端医疗保险产品不一样。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投保患者在高端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高端病房看病,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结算。患者选择范围比较宽,只要是保险公司认可的机构就能去,高端医疗保险公司甚至以服务网点众多来吸引客户。
  新产品的前景还待观察。哈佛大学卫生经济学博士后李明强指出,消费者在这一新模式下首诊选择受到限制,与过去的就医模式相比可能会不适应。当然,合理转诊和健康管理也许会让消费者耳目一新。
  不过,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可以使保费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起始保费在1万元左右。
  郑珣认为新保险产品“在商业逻辑上是通的”。类似新型保险产品借鉴的是美国管理式医疗的理念。早年间,美国保险公司向医疗机构采购医疗服务,也是按项目支付。随着费用不断上涨,保险公司和患者不胜其扰,出现不同形式的管理式医疗。在管理式医疗模式下,保险公司甚至直接投资医院,参与到医疗流程中;保险公司适当限制患者就医,强化预约转诊流程控制,引入按人头付费等结算方式,从而控制保费和就医费用失序增长。
  这样的探索并不是毫无风险。早年间,部分保险公司曾经联合高端牙科诊所探索管理式医疗模式,但是最终因为无法拓展市场而黯然退出。
  时机很重要,中国的高端医疗保险市场2015年规模约在30亿元左右,在保险市场走热、人们的观念改变的大背景下,新型险种的试水,很有可能会把一部分中端消费者也吸引进来。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罗英就指出,部分中等收入阶层也许不会给自己购买高端保险,但是在公立医院儿科就医难背景下,他们可能会给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购买合适的中高端医疗保险产品。
  社保缺口正是商险机会
  2015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超过4万亿元,全社会个人卫生支出更是超过1.2万亿元;而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规模仅有0.24万亿元,总体依然偏小,潜力较大。尽管政府统计数据还未正式公布,2016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应该能够超过4000亿元,增速超过70%。“我自己承保的业务增加了230%。”保险经纪李杰说,从业15年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象。
  市面上,部分保险产品的销售提成已高达10%到40%。这意味着,包括李杰在内的整个保险行业的从业者,2016年的个人收入应该非常不错。
  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可谓一片繁荣,堪比2016年中的房市。
  在李杰拿到的业务单子中,九成以上都是重大疾病保险(下称重疾险)。重疾险的常见模式为,投保人一旦被诊断为事先约定的可涵盖的少数重大疾病时,保险公司将会一次性给予大额补偿款。此外,中国市场上的商业重疾险普遍具有返还功能:如果在约定保险年限内,投保人没有患病,保险公司还会将本金和利息返还。
  尽管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但是中国政府举办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有限,实际报销比例偏低。福建泉州白血病患儿的家长庄龙章说,自己孩子治病花费了超过25万元左右费用,实际报销也只有8万元,这还不包括误工造成的家庭收入损失。   因为看病贵,很多人选择商业重疾险,一旦生病可以从商业保险公司直接补偿一笔费用,避免因病致贫。2015年,重疾险保费收入规模为1690亿元,占整个商业健康险的三分之二强,超过98%都是由个人消费者购买的。
  重疾险市场利好,也催生该险种的各类销售服务企业出现。丁云生曾经是一家跨国保险公司高管,2016年他自己创办了一家重疾险销售培训企业,出版两本重疾险销售的培训教材。他表示,商业健康险分为报销型医疗保险、重疾险、失能险和护理险等。目前,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主要是前两者。
  前述中的两个新保险产品属于报销型医疗保险。不同于重疾险,这类保险不返还本息,投保者看病,保险公司按照保险约定进行赔付。业内人士也称之为“消费型保险”。
  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报销型医疗保险收入720亿元,其中,80.8%近600亿元来源于团体保险,主要由企业为员工集体购买,大部分来自于所谓“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由于社会医疗待遇有限,大量药品、耗材、服务项目不能完全报销,还需要患者自付一部分;完全自费的也不在少数。为了提升员工的医保待遇,一些企业就购买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在北上广,很多企业招聘员工时,都会特别提出,员工福利包括补充医疗保险,以吸引优秀员工。一般来说,享有这一商业保险的员工,门诊起付线实际下调到500元,即他们看门诊只要超过500元就可以报销。而且,社会医疗保险仅部分报销的药品、耗材、服务项目等,保险公司则会支付剩下的部分。
  这类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由于购买企业比较多,市場比较透明,成本和费用信息越来越公开。太平洋保险公司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年轻人比较多的科技公司,人均保费在五六百元;中老龄员工占比较高的国企,人均保费可能到两三千元;一部分公司可能给部分中高层管理者追加部分保费,再报销一些自费药品和自费服务项目。
  保险体系结构失衡
  在欢庆2016年保险市场一片繁荣时,仍有必要审视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结构问题。
  返还本息的重疾险,设计借鉴了寿险和意外险,现在长年占据商业健康险的三分之二份额。李明强说,此类保险在东南亚比较多见,发达国家市场主要见于前英联邦国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因为发展较晚,中国商业健康保险长期依附在寿险之下,曾长期由寿险公司销售,专业健康险公司发展缓慢,是寿险公司做大的。“有病看病,无病养老”看似是重疾险的优点,实际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就指出,“在保单设计中,保险企业列出一系列重大疾病;只要投保人患有其中任何一种疾病,保险公司就向投保人支付约定的赔付金额。至于患病投保人是否治疗,赔偿金是否足够支付医疗费用,都与保险公司无关。”
  而且,一旦患者遭遇一次约定大病以后,商业保险公司通常就不再接受再投保。因此,这类保险实际上无法为患者提供持续的费用补偿。
  因为这一类保险部分具有的储蓄和投资功能,市场看重的其实是其返回本利的保险设计,而不是保险本该具有的对冲风险的功能。
  国内报销型商业医疗保险,以补充医疗保险为主,长期与社会医疗保险绑定,保险产品设计相对单一。社会基本医保由政府主导、强制参与。对企业和个人而言,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已花去不小的开支,再购买中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形成双重成本,压力较大。
  除了受社保挤压,大型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走强,也让保险公司的生意不好做,因为门庭若市的大型公立医院缺乏和保险公司配合的意愿。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称,中国医疗保险企业“与大型公立医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依旧薄弱,进而导致其无法获取必要的患者信息,为成功的产品设计和定价提供支持”;同时,商业保险提供商“与医生之间的互动也十分有限,使之难以制定有效的风险和赔付率降低举措”。
  民营医院数量虽多,但服务能力普遍偏低;部分中小型公立医院、民营医院逐渐劣质化,始终无法从医疗服务市场上被淘汰,这使保险企业可以信任的民营医院比较少。
  朱俊生分析,“由于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滞后,掌握大量患者资源的社保机构进行费用控制尚且困难重重。商保承保的患者只是医院患者的一小部分,根本无法与医疗机构形成谈判格局,自然无法控制费用。费用控制完全掌握在供给方手中,这就会让保险公司设计费用报销型产品非常被动。”
  处于被动局面下,报销型商业医疗保险赔付率高,部分产品赔付率更是超过80%。反而是操作简单的重疾险,保费收入高,销售提成高,不需要与医院发生关系,成为最适合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的产品。
  这一局面的打破或许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其他文献
智能手环重蹈山寨手机覆辙  问题一分为二,山寨医院、网站、山寨APP是毫无疑问的骗钱利器,那么以小米手环为典型例子的山寨电子产品呢?  近日,一则关于深圳加工工厂即将放出百款智能手环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不胫而走,投资者只需贴个品牌即可上市。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山寨手机,还没有找到用户,价格战就打响了,恶性竞争快速蔓延。  小米手环外型廉价,价钱也很廉价,只要79块。这就给了大家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这类
期刊
在某些诱因作用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突然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出现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急性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此即为高血压急症。本文就高血压急症患者的治疗目标和药物选择进行了介绍。  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急症约30%并发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急性期通常合并血压的升高,这种血压升高与急性应激反应和颅内压升高后库欣反射有关,随着病情的好转血压大
期刊
中端价值型诊所的定价和支付一直是模式是否持久的最大挑战。这类价值型机构如果选择医保的定价办法,将陷入低诊金高药费的困境,这样的定价没有办法支撑起医生通过服务获得有竞争力的薪酬,势必再次陷入靠药品回扣养活医生的老路,没有办法获得病人的信任。  因此,真正想做服务的价值型诊所不会选择医保的定价,而是选择合理价格的诊金,以此作为医生价值体现的核心。但是,在中国整体诊金被严重低估的大环境下,病人已经习惯了
期刊
【編者按】  我国的医学博士毕业生不敢做手术?家庭医生甚至不知如何规范地量血压?医院年轻小医生没有老医生带着就不敢独自做手术?种种抱怨都来自带实习生的老医生们。  中国医生真不如外国医生吗?我们的年轻一代真的越来越不行吗?我们对于医疗的舆论,为何总是“崇洋媚外”呢?
期刊
这要从医中美患者的就医观点差异说起。中国的医院分层繁多,有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三级医院里再分三甲三乙,二级医院再分二甲二乙,其中,仅仅是三甲医院又可以再细分六个等级。分级之下,不同级别医院首先表现出医疗服务水平的差异,其次也反向固化甚至扩大这种差距,最终导致患者对各层级医院、各种大中小医生的不满意。  中美医生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是导致中美医疗服务质量差距的原因之一。中国医生拿灰色收入是因为
期刊
近年来,因病致贫、因癌返贫的故事时常会在朋友圈刷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而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近期更是刊文指出,77.6%的癌症患者认为,患病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难以承受。自去年以来,众安保险尊享e生在网上走红以后,泰康、平安也推出“悦享中华”、“平安e生保”等百万医疗险,其他保险公司也在纷纷升级产品,欲抢占中端医疗市场。  “国民医保”升级 癌症患者零免赔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中端医疗市
期刊
案例:  某癌症患者夜间突发腰部疼痛,护士去喊医生,医生隔着门说让先为患者肌内注射一支强痛定,他马上去患者病房。护士很是麻利,为患者立即打上一针强痛定,用上药不到10分钟,患者突发心肌梗塞,医生赶到后,抢救无效死亡。该护士卷入一场医疗纠纷。  分析:  案例中医生说的注射强痛定,显然是个口头医嘱。关于口头医嘱,各位医疗界的朋友肯定不陌生,但是口头医嘱引发的纠纷也一直不少。那么口头医嘱到底在哪些情况
期刊
“看到了方向,却迈不开步子。”这似乎可以用来形容眼下国内寿险业面对中端市场时的状态。业内几乎没有人质疑“国内中端保险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一观点,也不会有人否认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据了解,有研究机构预测,仅在健康险市场中,中端产品的市场规模就将从2011年的可忽略不计,发展到2015年的60亿元,以及2020年的670亿元。  面对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保险公司已经明确了方向——进一步细分中端市场
期刊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绞痛的特征是集中于胸部、颈部和左臂的不适感,它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诊断和评估冠心病的黄金标准是冠脉造影。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修正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风险因素及急性缺血管理,最大程度地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风险。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ACEI、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  作为长期稳定性
期刊
安宁疗护在台湾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并取得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中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骄人成绩。而在我国大陆,安宁疗护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近日,在我国多地举办的有关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等主题的人文医学研讨会上,来自台湾地区的赖允亮和杨友华两位医生受邀介绍了安宁疗护的“台湾经验”,引发与会者关注。  “您的病我没有办法医好,但我可以让您舒服点”  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已是胰腺癌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