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运算能力就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的一个方面。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是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计算的准确程度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但从平时练习,考查来看,目前初中学生的运算能力薄弱,速度慢,走弯路,常出差错。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方法上指导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那么应如何提高初一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分析:
1、学习习惯不好:好多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已经习惯用固定的公式去算,所以好多简便计算都是一步得出答案,没有任何的计算过程,所以好多的计算孩子根本没有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只是重视了答案,没有重视知识的生成。
2、思维方式运用的不合理:初中数学和小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如:负数的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空 间概念的形成、函数的知识等与旧知识有明显的不同,有些同学的思维还是一直停留在小学的思维方式,不能进行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
3、学习方法不合理:好多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就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知识点应用的不到位。
4、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学生理解能力差也制约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常常发现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公式、定义等弄不懂,对运算顺序读的熟,做题时却是随心所欲,想怎做就怎做。
5、小学基础差:基本的加减乘除不会算,口算、心算、笔算能力差。
6、使用计算器对运算准确性、思维灵活性的影响:学生依赖科学计算器后,运算只需要按键,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基本公式、法则掌握不够透彻,也能得出正确答案。离开了计算器,运算的准确性就会下降。运算要合理、简捷、熟练、迅速,这要求学生运算灵活,思维敏捷。这种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解题时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问题。而科学计算器能快速地求解繁琐的运算,使用计算器,学生没有去思考如何快捷、简洁地解决问题。缺少了这方面的训练,这就等于失去了提高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7、使用网络搜题软件对运算能力的影响: 解题过程完整规范,是思考过程的体现。而大量使用网络搜题软件时,一般都会省去运算过程,造成了学生解题不规范,不完整,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指导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些学生计算错误,大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如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计算后不检查等,致使计算的正确率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规范的书写,图形准确,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步骤要全面,特别不要省略步骤,因为教师省略一步,学生就有可能省略十步,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要求学生少用甚至不用计算器,过多使用计算器会降低计算能力,减少思维能动性,久而久之养成依赖性和计算惰性,离开了计算器就不会计算了,所以要求学生尽量不使用计算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計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二、加强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注重计算方法研究,计算方法的不恰当也影响着计算的准确性,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科学的分析和思考,所以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因为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可节省时间,提高准确率。训练时,要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
三、熟记各种计算规则并掌握运算技巧
熟记各种题型的计算规则,是运算一分不丢的重要保证。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及商不变的性质,还有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这些都是进行简化的依据。对于混合运算牢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熟记计算法则,高度重视做题层次。如果连这些基本的运算规则都没有掌握好,又拿什么去奢望高分呢?当然,这些规则不宜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提高学生的运算学习的兴趣
计算是枯燥的,如何提高学生参入的积极性,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练习需少食多餐,保持新鲜感。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每天2~3道题,适当减速少课后作业,防止作业和练习的题目过多,出现计算疲劳,计算失误过多。同时,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限时口算、同桌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逐步提高运算的能力。
符号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教学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同时逐渐渗透归纳、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是想方法。例如,因式分解的学习直接影响分式乘除运算的学习,因式分解不过关,就意味着分式的乘除法就无法过关,因此,做好因式分解的教学就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总之,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有机结会,时时处处去研究、总结,也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认识到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保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在各种应用中,逐渐积累提高运算能力。
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分析:
1、学习习惯不好:好多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已经习惯用固定的公式去算,所以好多简便计算都是一步得出答案,没有任何的计算过程,所以好多的计算孩子根本没有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只是重视了答案,没有重视知识的生成。
2、思维方式运用的不合理:初中数学和小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如:负数的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空 间概念的形成、函数的知识等与旧知识有明显的不同,有些同学的思维还是一直停留在小学的思维方式,不能进行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
3、学习方法不合理:好多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就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是重视结果,轻视过程,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知识点应用的不到位。
4、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学生理解能力差也制约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常常发现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公式、定义等弄不懂,对运算顺序读的熟,做题时却是随心所欲,想怎做就怎做。
5、小学基础差:基本的加减乘除不会算,口算、心算、笔算能力差。
6、使用计算器对运算准确性、思维灵活性的影响:学生依赖科学计算器后,运算只需要按键,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基本公式、法则掌握不够透彻,也能得出正确答案。离开了计算器,运算的准确性就会下降。运算要合理、简捷、熟练、迅速,这要求学生运算灵活,思维敏捷。这种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解题时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和思考问题。而科学计算器能快速地求解繁琐的运算,使用计算器,学生没有去思考如何快捷、简洁地解决问题。缺少了这方面的训练,这就等于失去了提高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7、使用网络搜题软件对运算能力的影响: 解题过程完整规范,是思考过程的体现。而大量使用网络搜题软件时,一般都会省去运算过程,造成了学生解题不规范,不完整,这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指导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些学生计算错误,大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如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计算后不检查等,致使计算的正确率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规范的书写,图形准确,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步骤要全面,特别不要省略步骤,因为教师省略一步,学生就有可能省略十步,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要求学生少用甚至不用计算器,过多使用计算器会降低计算能力,减少思维能动性,久而久之养成依赖性和计算惰性,离开了计算器就不会计算了,所以要求学生尽量不使用计算器。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教师的责任,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計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二、加强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注重计算方法研究,计算方法的不恰当也影响着计算的准确性,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科学的分析和思考,所以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因为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可节省时间,提高准确率。训练时,要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
三、熟记各种计算规则并掌握运算技巧
熟记各种题型的计算规则,是运算一分不丢的重要保证。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及商不变的性质,还有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这些都是进行简化的依据。对于混合运算牢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熟记计算法则,高度重视做题层次。如果连这些基本的运算规则都没有掌握好,又拿什么去奢望高分呢?当然,这些规则不宜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提高学生的运算学习的兴趣
计算是枯燥的,如何提高学生参入的积极性,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练习需少食多餐,保持新鲜感。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安排“天天练”,每天2~3道题,适当减速少课后作业,防止作业和练习的题目过多,出现计算疲劳,计算失误过多。同时,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限时口算、同桌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逐步提高运算的能力。
符号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教学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同时逐渐渗透归纳、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是想方法。例如,因式分解的学习直接影响分式乘除运算的学习,因式分解不过关,就意味着分式的乘除法就无法过关,因此,做好因式分解的教学就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总之,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有机结会,时时处处去研究、总结,也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认识到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保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在各种应用中,逐渐积累提高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