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新闻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戏,不懂戏的门道,看了半天,也就只是看看热闹而已。懂得门道,才能品出味儿来。就像品茶,细品才知茶味,一仰脖子咕噜咕噜,那是解渴。广东人称之为“叹茶”,就是品尝、享受之意。
   新闻也有门道,也很有可品之处。经得起“叹”,才是好新闻。这些年,在互联网、微信、朋友圈……新闻的二手货多得很,传播速度虽快,但往往萝卜快了不洗泥,其中“不合格产品”,时有所见。
   曾读到一篇微信“报道”:说是某专家2001年就预言二十年后,人类可以到月球定居。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距预言的时间只差一年了,尚未听说哪个国家有人上月球定居。月球现在连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怎么“定居”?不管这位“专家”怎么说,作为“新闻”,下笔的时候就应该想想是否属实?是否具备新闻要素,是否禁得起“叹”?
   关于这个“品”,读过《吕氏春秋》的人就知道,那本书里有一个“察传”观点,就是专门讲“品文章”的,那时候叫“察传”,就是对传闻要调查研究,不能人云亦云。对所见所闻,仔细查证,搞清事情真相,很值得一读。
   书里举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丁氏家无井,用水不方便,找了一个打井的人(“吾家穿井得一人”),这么一句话,传得纷纷扬扬,都道“丁氏家掘井掘出一个人来了”。宋君听说以后,就派人调查研究,找到当事人丁氏,结果证实完全是不实传闻。
   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夫巳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巳亥涉河也。’”
   子夏(孔子的弟子)到晋国去,遇到一个晋国人在朗读史书:“晋师三豕涉河。”子夏就说:“您读错了,不是三豕,而是巳亥;你看看,‘巳’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晋人问该怎样读才对呢?子夏回答:“晋师巳亥涉河也。”
   “巳亥”是时辰,“三豕”是说三头猪,差得太远。
   吕不韦指出:“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提出“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所谓慎,就是从事物和人们的思维的规律,去分辨真假。
   某小区有人坠楼而亡,电视记者到现场采访,画面出现一行文字:“坠楼者落地后宣告不治。”是坠楼者自己“宣告不治”,还是医生“宣告”坠楼者不治?这个“宣告”用在这个场合,很叫品者费解。
   某地电视新闻有些报道,把午夜12点以后称为“凌晨”(也有说12时即是凌晨的),甚至把12点以后一直到天亮,都谓之“凌晨”,使人莫名其妙。台风韦帕其实是午夜12时在海南岛登陆,但新闻报道却说是“凌晨时分”。什么叫凌晨?接近天亮的时候,也就是拂晓之前,天光之前,接近这个时分就叫凌晨,这是我们所常说的“时序”。拂晓之前,有午夜、子夜,古代称之为三更、五更的,戏剧里唱的“谯楼上三更鼓夜深人静”,所谓三更半夜,也就是十二点以后。李后主的“羅衾不耐五更寒”,五更天即是拂晓时分,也就是凌晨,快要天亮的时候,寒气很重,所以说“五更寒”。这个时序要分清楚,不能一过12点就叫凌晨。从日序上讲,过了12点,只能说是第二天(次日)。不要动辄冠以“凌晨”二字。
   当然,西伯利亚与海南岛,凌晨的时间是有些差别的,但不至于过了12点就天光。同样的道理,黄昏后是傍晚,大约是下午6时左右,总不能把下午2时说是“傍晚2时”吧?仔细品读,细看门道,就不难品出新闻的质量。
   近年一些微信、自媒体发布和转载的文字,人言人殊,错讹甚多。有的“新闻”,花里胡哨,乍看很吸引人,但缺乏事实依据,违反客观规律和人文的情理,尤其重大题材的新闻,更要注意反复核实,做到“闻而审,则为福;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最新的见闻,更不应道听途说,如“穿井得一人”云云,就不能当新闻传播,传播学里,这个“审”字,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调查研究,不搞大呼隆。强调“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很重要,做得好有一定难度,笔力尤其如此。
   应该说,新闻的门道就在“真实”,经得起“品”。“若非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陆游的诗也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道听途说,小道消息,纷繁热闹,那是外行看热闹,“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入说短长”。(赵翼《论诗诗》)糊里糊涂,做了迷途羔羊还不自知。
   王世全荐自《讽刺与幽默》2020年1月10日
其他文献
李文亮是不是英雄?这是最近几天网上在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同的意见看上去比较对立,但分别都有合理的部分。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乎社会心理学的极佳范例。虽然这个“英雄”称号只是民间“授予”,但能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同,其中承载的民意不可忽视。   “不是英雄”派的基本立论是:第一,李文亮并不是“第一个报告者”,第一个报告者是张继先医生,时间是2019年12月27日。李医生作为眼科医生,只是在20
期刊
春暖花开,如期而至。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的春天却令人感怀。武汉,这座曾经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城市被按下暂停键。但是武汉并没有停摆,为了让这座城市继续运转,为了维护这个城市的细胞活力,与同病毒“正面交锋”的一线医护人员并行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努力维护城市的运转,共同上演着一场守护城市细胞的“抗疫之战”。   当大多数人在疫情影响下,主动或被动
期刊
新增确诊病例14840例,这个数字甫一公布,着实令人一惊。这是2月12日0时-24时,湖北疫情数据发生的变化,其中武汉新增确诊13436例。不过,数字刺人耳目,大家揪心,却并未惊恐,因为这般情况其实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此前已见报道,一线医生反映确诊新冠肺炎的标准过于“严苛”,把很大一部分患者挡在了外面,未得到及时收治和隔离,而他们反复求诊以及在家庭和社区的活动,又形成新的传染链。王辰院士直
期刊
这两天,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很多讨论。其实,大家关心的不仅仅是老人,更准确地讲,是那些本来生活就很拮据甚至困顿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到底该如何看待和对待?今晚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灾疫无情,人间有爱。无论持何种观点,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却几乎是其个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
期刊
手机里有一款小游戏叫“贪食蛇”,就是一条小蛇,不停地在屏幕上游走,吃各个方向出现的蛋,越吃身子越长。只要蛇头碰到屏幕四周,或者碰到自己的身子,小蛇就立即毙命。总之,舞台和空间是给你划出来了,能吃到多少蛋,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看到这个游戏,除了觉着好玩之外,还觉着好笑。可后来却越来越觉出这个游戏的妙处来。我的“贪食蛇纪录”594分是在剧场门口创造的,那天我去看现代舞,嘈杂的音乐声引发了我的头
期刊
疫情是一面镜子,能照出领导干部的作风、担当和能力,也能反映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从地图大数据预测人流趋势,到同程人员查询;从智能外呼平台助力社区筛查,到口罩预约和智能问诊……哪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得好,哪些地方在摆“花架子”,一目了然。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日趋完善的产业体系、厚积薄发的科研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正成为战“疫”的强力武器。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因工作疏忽或盲目自信导致
期刊
晋·庾亮《报温峤书》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当时历阳镇将苏峻叛乱,向京都建康进攻,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前往保卫建康,中书令庾亮忧恐荆州方向有失,严令温峤坐镇原防,不得越雷池而东。于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便成为温峤大军令行禁止必须坚守的“底线”。   “底线”是什么?是指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底线”如“筛网”,有鲜明的分界线,在线上行事便中规中矩,符合要求;在线下行事,
期刊
据新京报报道,疫情防控期间,重庆市报告多起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案例。截至目前,重庆市共巡查发现17种、135只野生动物出现异常死亡,包括乌鸫、白头鹎、灰胸竹鸡、野猪、黄鼠狼等。通过动物检疫机构和重庆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的取样检测,专家判定其中部分野生动物死亡原因为喷施消毒药等引起中毒,同时排除了死亡野生动物的新冠病毒、禽流感的疫源疫病。   专家由此表示,针对疫情防控的消毒工作应该主要覆盖人居场所,城市
期刊
遠离病毒管住嘴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广大基层干部放弃休假,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工作非常辛苦。然而,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有些地方却出现了形式主义的苗头。一些地方缺少统筹安排,不同部门各发指令,重复给乡镇、村布置相同的工作,导致身处抗疫一线的基层干部的工作精力被无谓消耗,给他们带来了较大困扰。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抗疫工作中最典型的形式主义,莫过于重复报送各类表格。比如,县卫健局、县应急局、县委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