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boy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化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逐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大学就业成为社会问题。同时,从一批批求职择业的大学毕业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与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市场规范,强化为顾客服务的理念,重视产品的科技人文内涵。这些,使得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掌握的标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由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其本质是创造出“新”的事物。
  
  一、从就业看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
  
  1、大学生求职时,企业更加注重创新能力
  求职择业时,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择业”制度表现出创新能力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求职竞聘之战中,有些毕业生表现得茫然无措。另外,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掌握的标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例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进行面试,在面试中,主试人通常提的问题有:“你为什么要应聘这份工作?”“你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吗?”“请你谈谈相关的工作经验,好吗?”也有很多单位要求学生列举自己参加的相关活动及成绩,另外,笔试有些与企业相关知识及相关经验。在工作经验方面来讲,大学生普遍从学校到学校,还谈不上有什么工作经验。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创业活动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活动,对于应聘成功有积极作用,可见,用人单位是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然而,相当多的毕业生不知应对,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又技不如人,从而造成求职困难。以上种种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教育缺乏。
  2、就业之后,大学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创新能力的要求
  据200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应变能力(51.9%)、创新精神(59.5%)、问题解决能力(60%)、学习能力(56.3%)、团队合作精神(69.4%)和主动性(63.8%)。这六项标准是和毕业生在新的环境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相关的,说明在各种能力中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而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是其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实践表明,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还是学生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对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用人单位比较青睐,有时甚至不惜重金相求。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追求利润是其最终目的,而要创造利润则要求企业不断地创新,这样企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创新能力不足,往往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3、创业之路难以成行
  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所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报告中,将创业能力作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创业风潮涌起,相当多的大学生胸怀创业的梦想。一份调查显示,认为”创业可以尝试”的大学生比例高达62.2%,说明大部分学生接受了创业观念。然而在现实中,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真正走上了创业之路。创业之路之所以难以成行,除了大学生没有物质基础、缺乏资金和项目等客观原因之外,更多的表现在大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人际关系缺乏、心态不够积极、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等方面。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必须走上创业之路,但大学生创业之路的艰难反映了当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应试人才,创新能力缺乏,无法适应变化快、关系复杂的社会。
  4、知识经济创新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用人单位面临着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式的竞争,企业的兴衰成败已不再取决于它拥有物质资本,而在于对新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因此,用人单位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大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为知识创新要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组合和应用,而这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有对信息和知识进行识别的能力、获取的能力、开发的能力、分解和组合的能力,尤其是应用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实际上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够满足知识经济创新趋势要求。
  
  二、从就业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大学生要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在谈及成功经验时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创新肯定是标新立异,肯定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大学生要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打破条条框框,培养独立自主、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非理性思维等。在实践探索中冲破“书本定式”“学术权威”等传统的束缚,不迷信已有结论,敢于突破前人,向权威和传统思维挑战,善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能够标新立异,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取得新的成果。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行为,转变教育观念,重新思考自己教育艺术的方向,使整个教学行为服从于学生知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学教师不仅仅担任知识传播者和解释者的角色,而且应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和创业者的角色。
  2、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当前,市场就业率已成为评价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知识结构合理、视野广阔、功底深厚、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其核心素质是创新能力强。基于此,大学必须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少而精”的专业必修课,优化课程结构,确保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适时开展创新教育,系统讲解创新思维、创新工程、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开发。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等能力,开发大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变通性。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要突破限制,整合不同学校、系、所资源,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要进行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科技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科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具有特色性、国际性、超前性的毕业生。为消除隔专业一无所知的局限性,要建立相对完整的课程转换体系,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需要,自主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课程选择面要宽,开设交叉学科课程,适应市场变化,更新课程知识结构,如学理工医农的可选学人文、艺术、音乐、体育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如学电子专业的可与计算机专业结合,化学类可以与新材料相结合,主动实践,学会动手操作技能。
  3、提高技术素质,增强动手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我国劳动者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但是一般企业只能应付当前生产需要,没有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所以高校应积极承担——与企业培训接轨,建立在校大学生知识共享互助平台。互助平台的建立指通过知识共享的方法,使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情况、所面临的问题或有关项目信息不仅只传递给正在参与互助的学生,同时还有选择的传递给多个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让他们当”技术支持员”,一旦某个参与互助的学生结束互助后,就可以有一个同样了解该企业状态的学生继续进行相关的互助项目,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利益。同时,将互助融入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首先大学生在选择互助项目时要有针对性,要与个人的发展意向相结合;其次,可通过建立评价体系,由企业出具其在互助过程中的能力评估证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还要建立高校适合课程体系,给予学生互助的时间。例如在我国台湾的新竹高科技园区内工作着许多教授或大学生,学校每天只安排上半天在教室授课,下半天教授和大学生就可在企业里工作;又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了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管理能力,特别安排学生到国外学习或交流。
  4、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一是大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制的全过程,参与产品的前期研制工作,参与产品制造和生产工作,参与产品的市场开拓工作。二是建立学校-企业两地的实践方式,将企业的研发任务带到大学和课堂;学生参与在大学的科技园区或创业园区内进行产品研制工作;或直接在企业中进行产品的研制工作。三是将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化,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参与日常工作;大学生组成团队专门解决企业的特殊问题。四是建立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模式,大学与企业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协议,共同培养不同层次的科技和专业人才并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毕业后接受学生到企业就业;企业提供专项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五是多环节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中,在校大学生到企业里生产实习或毕业实习;企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和岗位;邀请企业家到学校为在校大学生开办讲座。
  面对竞争的挑战和压力,即使是学识和能力诸方面都较好的毕业生也应当在竞争中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只要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克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王淑萍.浅谈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与就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
  [2]葛海燕.从就业看当代大学生创新素养[J].教育与职业,2007,6.
  [3]张必涛等.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4]张英杰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本文系湖南省软科技项目“湖南省高校创新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6zj4005),湘科计字[2006]107号。
  
  作者简介:
  任艮丰(1979—),男,硕士,长沙理工大学讲师,长期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
  刘其城(1963—),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固体化学及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1.绪论rn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rn现如今,伴随着人民生活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居民越来越重视居住建筑本身以及地产区的景观环境.几乎所有的地产开发商为了
期刊
如今信息化高度发展,热线新闻占据很大的地位,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的心声,在近些年收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大多数的媒体企业抓住机遇利用热线新闻来不断的提高收视率。然而
期刊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构成了国民财富,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达到空前的高度,善于识才、育才、留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介绍机场党建工作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巨大
写字是每个人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教会学生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及其重要的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简单技能的最好阶段,在这个时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强
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需要推理思考。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同样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为如果学生不畏惧教师,也即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
期刊
研究以1 000多篇英文论文的小型语料库为基本语料,试图将修辞结构理论、体裁分析理论与语言语块理论整合为一体,对学术语类语篇的模块标注进行研究.研究试图探讨如何融合3个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企业已经将连锁经营视为一种高效的发展形态,这种经营模式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