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中的沉思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沉思“命门吐劲”》一稿,颇有收益。文中提及练内气、内劲属太极训练之枢要,能激发我的觉解。不过关于“命门吐劲”这一提法,我尚有若干疑惑,特写出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张永德先生。
  一、命门是人体五大穴位之一(另四大穴位为涌泉、劳宫、百会、会阴),其位于下数第二脊椎棘突之下,下连尾间,上通劲源,旁接腰肾,达气海,应膻中,守丹田。无论练习何种内家功法,八卦、形意、太极,都必须关注这一穴位。对于太极而言,这一穴位显得更为重要。它是涌泉内气上行进入丹田的一个关口,又是丹田内气收敛入脊骨的一个隘口。练太极对于命门穴位的练法一般有以下技巧:
  1 用意于命门(但不执著)。
  2 导引运转命门。
  3 以命门点为圆点,旋转腰脊。
  4 在丹田内转中,同时带练命门穴及膻中穴的旋转。
  5 一旦熟练后,并不想腰,让腰空无。
  在这几种练法中,均不存在“命门吐劲”。
  二、所谓“吐”,与“吞”相对立。吞者向下向内,吐者向上向外。在太极拳的逆腹式呼吸训练中,伴随动作之合之收,吸气时似乎贴脊,气似乎贴于命门。但这只是一个虚想,一个意念。实质上,鼓荡之内气贴脊,收敛入骨,且伴有提肛向上及内部口水涌于舌边。当动作处于开与张时,呼出之气又似乎贴近膻中,伴随口水向下吞咽。在这些过程中,命门亦不吐劲。如果内气从命门吐出释放,则必定形成气散而无力。只有聚气于丹田充足,然后内气经命门穴上行脊椎空管,到达劲源点,其内劲才有所积蓄而后放,且源源不断。这也符合太极运行的点、弧、圆的特性,如果丹田之内气从命门直接吐出,其运行线路则变成直线,久练必使元气损伤、肾气受害。
  三、要弄清楚这一问题,必须明确内气有哪些特点,它的运行线路是什么,它的出口在何处等问题。先说内气特点:
  1 受心意支配。
  2 内气的大小决定内劲的大小。
  3 内气没有体内体外之分。
  4 内气不同于呼吸之气。
  5 内气无努气(散乱)与憋气(不畅)之感。
  6 内气内劲相互伴随。
  内气的运行走循经合脉的线路,正因为内气内劲相伴,又受心意主宰,故有拳家将心、神、意、气称为第二系统,即内功,内在潜力。内劲的发端点、出发点是我们必须明确的另一问题。运行太极者有两个劲源点,一为肩胛骨下角连线中点处于背脊处,故古太极拳有二路“通背”之说,有“劲从脊发”之论,背、脊是一个大致说法。另有一个劲源点,在手掌心偏上的中指根处,到了高级阶段,内劲上手,手便更灵活,更迅捷,更强劲。除此二处劲源点外,再没有劲源点,每一拳势的内劲都是以其中的一个劲源点为集散之所(一般拳者从背部劲源点出发),劲源之劲从肩臂上下两线达于手,形于手。故练拳中有内缠外缠、内旋外旋之技艺,如果练“命门吐劲”,那么劲源又何在呢(这个观点可以参看被誉为太极理论著作第十里程碑的《杨氏太极拳术述真》及其他行家著作)?张先生在文中提出“命门吐劲”让其脊椎凸出,效果极佳,并言其已治疗好自己腰椎劳损,我个人认为在理性上说不通。关于所谓脊椎外凸问题,提法亦欠妥当。人在练太极中,其规则为意向上而成头脑虚灵,气向下而腹内腾然,肉向下拉,脊骨向上拔而成抻筋拔骨。这个规则是许多名家的经验总结,我个人也有所实行。我运用这个方法,也治疗了每几年一发,发后须拄拐杖才能行走的腰椎劳损问题。如果说张先生所言确凿,我的看法是,虽然言及“命门吐劲”脊椎外凸,实际上没有凸没有吐,只是所言非所实,所表非所里。我梳理张先生的文章,知其在练腰脊、腰肾时注意了下列几个问题:
  1 以腰脊为中轴,以丹田为核心。
  2 意与气结合。当意在命门时,气聚于丹田;当气贯于脊时,意在命门。
  3 虚与实相应。当丹田虚转时,腰肾实转;当腰脊实转时,丹田虚转。
  4 命门引领内气。以命门为引领点,放松命门穴,乃至放松腰肾。即张先生言:“从命门穴松开气机中,涌入脊椎管中及脊骨孔缝”,使大椎骨中细胞空隙充满内气,有了内气的聚集,劲从脊发,势在必然。
  如上所述,劲均不从命门而吐。如果按张先生“命门吐劲”提法,劲又怎么从脊背劲源点而发?
  当然,张先生在探讨内外拳功法的不同点时谈了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关于内劲的合成力的分析也有道理,对于命门穴在练内劲中的作用也有探索性见解。只不过笔者认为“命门吐劲”这一表述不够准确,欠缺精当,有误导之可能。余之所见如有谬误,权且当做质疑问难而已。
其他文献
肖俊举老师是解放前最早一批接受过西洋拳击培训的拳师。因为当时成立中美合作所,南美国派遣拳击专家训练军统特务打拳击。他从小在都江堰长大,也练过青城武术,进入军统以后还学过很多其他门派功夫,军统的格斗主要是用于绑架暗杀的,实战性很强,所以他功夫里面根本就没有花架子。  他的太太,是南京一个大学的校花,很漂亮。解放前夕国民党逃离大陆时,当时他的级别不能带家属走,但他太太已经快分娩了,他就毅然放弃了去台湾
期刊
以下是图文
期刊
写《力拔山兮气盖世,力有时竭气无穷》一文之前,突然又想起项羽的另一件事来。  楚汉相争多年,这场大战让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项羽看到“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希望早日结束战争,所以他向刘邦提议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注:天下兵荒马乱好多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罢了。干脆咱老哥俩决斗一场,别白白熬苦了天下百姓啊!)这个力拔山兮气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辽宁武林出现了一位轰动一时的武术大师,他拳艺精湛,注重武术道德修养,拳品与人品之高,堪称通背楷模,武林同道交口称赞他为“燕北大侠”,赞扬他为通背拳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就是著名武术家、通背拳大师、五行内功通背拳术创始人修剑痴先生。修剑痴原名修明,1882年生于河北固安县修家辛庄,满族人。修老自幼习武,在中华武术的舞台上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他呕心沥血、用毕生精力传承和研创包括五行
期刊
在日本的技击术中,合气道应该算是最柔的一门功夫了。从它在格斗时所使用的种种技术,便可以领会到其创始人所希望达到以柔克刚的思想,而且它也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个目的。但是,如果我们以中国内家拳的角度来看,合气道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它仍然没有达到柔术的极限。用“爱之深。责之切”来表达笔者的心情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笔者对日本武士并无特别的好感,只是念在武技上有着追求以柔克刚的共同旨趣上,才将合气道品评
期刊
太极拳推手动作主要有八种:绷、捋、挤、按、採、挒、肘、靠。通常把前四者称为四正推手法,后四者称为四隅推手法,简单解释如下:  一、搠: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解释就是向上托起的意思,在搭手时,逆着对方之劲承而向上,使对方之劲不得下降,就叫做绷。如果用之得法,可将对方掀起,广义解释即无论做任何动作、任何手法都含有向上向外及各方向的弹性劲,所以有“出手含绷似围墙”的说法。  二、捋:与对方搭手时,凡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孙禄堂在上海遭人点穴受伤的事,多年来一直是拳史研究中的一个公案。近来,一些武术杂志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各抒己见的论点论据也都摆了出来。对这些论点论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二、“肯定说”的论据    对孙禄堂遭人点穴受伤说,持肯定态度的论据主要有:  (一)孙禄堂三十六手太极拳的传人陈健侯的子女、女婿、弟子们的证言证词。  最早见诸文字的是陈健侯
期刊
(十四)    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会经历极大的曲折和艰辛。刘志清创龙行武术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创编的龙行武术,被斥为异端。禁止表演和传授,更不允许参加任何形式的比赛。他也因此被打成“牛鬼蛇神”和“反动权威”,身陷囹圄,遭受到种种打击和迫害,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甚至他的学生也受到了牵连。珍藏了一生的武术文献资料几乎全部被抄劫……然而他毕竟是强者,在逆境中,他没有屈服,没有
期刊
已故太极拳大家洪均生先生,师承名门,艺高德劭,遍植桃李于天下。因他淡泊宁静,不喜张扬,故世人对其生平、拳学思想知之不详。近些年随着先生的武学价值被众多有识之士发现,其太极法门遂成求武者竞相追逐学习的榜样。适值先生诞辰之际,作为先生的拳学传人,笔者不揣浅陋,撰文对先生的生平及武学成就作一简介,一来以资纪念先生,二来以飨后学。  世人大都知道洪先生为河南禹县人,其实先生祖籍乃浙江宁波鄞县杨家桥。  先
期刊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拘,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