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综合体文化服务为例,拆分需求侧和供给侧研究来探讨空间实现策略:需求侧基于我国国情,采用SP叙述性偏好法调研不同层级综合体访客的需求偏好;供给侧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不同开发运营模式下的供给特点;最终基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交集,整合能回应各层级访客偏好的功能选择、空间组织和服务定位策略,并建议适合采用的开发运营模式.指出丰富供给侧的多元主体合作方式更有利于回应我国公众需求.应借助综合体平台引领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机 构】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200092;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200092;豪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综合体文化服务为例,拆分需求侧和供给侧研究来探讨空间实现策略:需求侧基于我国国情,采用SP叙述性偏好法调研不同层级综合体访客的需求偏好;供给侧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不同开发运营模式下的供给特点;最终基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交集,整合能回应各层级访客偏好的功能选择、空间组织和服务定位策略,并建议适合采用的开发运营模式.指出丰富供给侧的多元主体合作方式更有利于回应我国公众需求.应借助综合体平台引领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其他文献
作者将研究对象置于巴蜀社会大背景下,从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出发,对石窟寺的建筑形制、分布规律、历史特征进行一次系统的考察和阐释.巴蜀石窟是在特定时代下,宗教社会化的产物,展现了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该书以独特的视角积极探索巴蜀地区石窟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推动了巴蜀地区佛教史、建筑史的研究.
在计算机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趋势下,构建一种以绿色建筑节能性能为导向的住宅智能生成设计方法,综合应用结合人工智能的生成式设计、参数化设计、性能模拟等技术,由数字算法完成住宅方案设计生成,并以节能性能为目标,通过能耗自动模拟、遗传算法优化、实时模拟反馈等路径,获取性能最优方案,以节能性能为目标建立技术平台,面向北方寒冷地区的城镇住宅节能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并结合案例对设计方法流程及技术平台进行应用验证.
微型居住空间是未来有效解决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住房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健康发展目标的重要居住类型.基于存量时代居民对居住的新需求,识别当代居住生活新特征和居住空间新认识,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小尺度户型的研究与实践,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对微型居住空间概念与居住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以阿尔托灯具设计进化史为入手点,对阿尔托所设计灯具的照明特征加以总结,探究其光环境设计的部分手段.从灯具设计结合建筑到运用局部照明形成光场,再到将灯具作为室内光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调光器;阿尔托为光赋予形态,用体积光将建筑空间分出层级,并建立了光与建筑空间之间一种慎重的关系.
《现代室内设计与装饰艺术研究》一书中悉心研究了影响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多种艺术风格,深入探索了插画设计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rn该书首先阐释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内容、主要的设计方法和相关的设计理论,如居住环境设计、企业办公环境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和娱乐环境设计等;接下来,该书从室内采光的角度介绍了多种多样的照明设计,其中包括具体的照明方式、如伺进行灯具和灯光的选择、如何区别自然光和人工光、有关的色彩和设计材料方面的知识等,重点从颜色的类别、对居住者带来的心理影响、对装修材料
《乡村景观设计》一书首先阐述了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逐个解释了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村生态景观、公共服务设施等概念,以此为基础对乡村景观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总结了乡村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接着该书概括了乡村景观设计的特征,提出乡村设计要从空间、功能、文化、生态等方面出发,严格遵从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等原则,发展立足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新型乡村景观,在设计上要依托于乡村地形、乡村铺装、乡村植物、乡村水景等乡村原有设施,适当地进行优化,提升乡村的服务功能;最
从还原人类古老的祭祀活动所形成的“仪式-身体-空间”存在方式入手,以海德格尔空间思想中的“定向与去远”概念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向心与离心”两种意象性形态分析为出发点,从身体图式的符号构成性和奠基性作用展开空间研究,尝试探讨源于身体本能和处境的空间性的景观建筑文化.
现存唐宋木构实例的用材模式并不统一,在“材份制”成立之前广泛存在着以1.4、1.5、1.6倍高宽比权衡材截面的传统,且其各自的栔高分配亦不相同.通过梳理三者间的继承关系,利用勾股作图验证不同材截面的比例构成形式,揭示其广、厚诸边的生成步骤与定值依据,对“几何问题代数化表达”传统下的材架设计方法展开复原,探索其数理原型.
英国《建筑评论》期刊在1960年代末推出了“人之规划”系列专刊,围绕专刊中提及的3个主要议题:城市的纪念性、“家长式”住区以及复杂交通设施,通过视觉图像比较分析,剖析了视觉与议题深刻而生动的互动特征,解读建筑摄影对日常生活印迹的转译,作为一种视觉批评,实现视觉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建构内涵从“物的证明”到“证明之物”的当代转变.
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诗意地生活”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品质”开始超越“价格”在市场经济中占领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筑空间的体验设计随之应运而生.建筑空间体验设计强调的是体验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需求,注重建筑空间和体验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讲究建筑空间的时间、距离、角度等多方位的变幻体验,是情感活动由虚到实的外化过程.在建筑空间体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要随时将自己放置在创作的建筑空间之中,结合自己的建筑经验和建筑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建筑空间体验设计》一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空间体验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