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on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一首诗,茶香便随着诗歌在蓝天自由飞翔。
   卢仝(795年-835年),“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汉族,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自号玉川子。他早年隐居少室山,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有《玉川子诗集》传世,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既精通诗道,又谙熟茶道,将二者演绎得风生水起。他的第一首诗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诗")就旗开得胜,一炮走红而千古流传。“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中,卢仝把茶的口味、疗效功能体验描述得细腻真切,淋漓尽致。那行云流水般美妙的旋律,汹涌澎拜的恢宏气势,由物质到精神的层层递进所带来的品茶境界的审美愉悦,使读者很容易将卢仝的一生,想象成锦衣玉食,一帆风顺而幸福美满。但事实并非如此,卢仝所留给尘世的与尘世所回报他的,其霄壤之别不得不让人为之深深唏嘘感叹。
   诗歌是一杯茶,那杯茶便盛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宪宗元和六年(即公元811年),韩愈在洛阳担任主官期間,写过一首诗《寄卢仝》,真实地记载了卢仝的家庭经济状况、隐居生活状况,以及他的性格、品德、诗风等等。“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卢仝的一生清贫,他在洛阳城那段时间,只有数间破屋而已。家中的下人仅有一奴一婢,奴已老得“长须不裹头”,婢也是“赤脚老无齿”(意指卢仝只勉强用得起一奴一婢两位老奴)。家中的老少有十余口,生活负担十分沉重。
   “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至今邻僧乞米送,仆忝县尹能不耻。俸钱供给公私余,时致薄少助祭祀。”虽然从年轻时开始,卢仝就十分憎恨庸俗之徒,闭门隐居已有近十二年。但家里有时穷得揭不开锅,附近寺庙里的僧人就把他们化缘来的米送给卢仝家维持生活。
   韩愈作为洛阳城的父母官,一个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散文界领袖,见好朋友卢仝生活如此艰难,从心里感到非常羞耻惭愧内疚;然而,他能做的也只是将自己的薪俸,把支出日常所需后剩下的微薄节余,用以去接济卢仝家的衣食。“劝参留守谒大尹,言语才及辄掩耳。”为了让卢仝渡过生活难关,韩愈曾劝他去拜见留守在洛阳的朝廷大员,以谋个一官半职,可话还没有说完,卢仝就作掩耳状,表示不愿意听这卑微世俗的言论。
   虽然诗名茶名俱佳,但命运偏偏给卢仝开了一个大玩笑,使其在“甘露之变”无辜蒙冤而死。史书载:“及祸起,仝偶与诸客会食涯书馆中,因留宿。吏卒掩捕,仝曰:“我卢山人也,于众无怨,何罪之有?” 吏曰:“既云山人,来宰相宅,容非罪乎?苍忙不能自理,竟同甘露之祸。”“甘露之变”祸起时,卢仝正与众宾客一起在宰相王涯家吃饭,并留宿在王涯的书馆之中。吏卒搜捕到卢仝时,他说:“我乃山野卢姓之人,与你们没有任何恩恩怨怨,何罪之有?” 捕吏说:“既然是山野之人,那你来宰相府干啥呀,这不是罪证吗?”卢仝匆忙之间手足无措,不知怎么为自己辩解,于是便在“甘露之变”中被无辜杀害。
   坎坷的命运使卢仝备受磨难,也使他的诗名和茶名流传千古。自唐以来,《七碗茶诗》历经宋、元、明、清几代社会贤达们传唱而千年不衰,吟咏品茶时仍津津乐道。卢仝的名字不仅在中国,而且还越洋过海被日本大和民族广为传诵,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将其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河南济源四礼村东口的那座“卢仝故里”碑,至今流传着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个传奇故事。有一天,日本鬼子从南门进了村,一路烧杀抢掳,还将三位村民残忍杀害。不久,又一队鬼子兵在外边向村东门走来,准备再次进村抢掠。奇怪的是,当他们走到“卢仝故里”碑前却停下了,领头的鬼子军官端详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迹之后,竟弯腰向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领鬼子兵匆匆离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场生灵涂炭之大灾难。
   千年之后化解仇恨,使凶残的侵略者受到震慑,从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传说是否可信,还有待于继续考证,但至少可以说明卢仝被日本人推崇备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耐得住清贫,忍得住寂寞。卢仝刚正不阿,宁愿玉碎,决不瓦全,高风亮节,无愧于“茶仙”的光荣称号。“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用诗人贾岛的《哭卢仝》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和诠释卢仝的一生是再恰当不过了。
其他文献
请松开手,妈妈  站台的汽笛已吹响  开往武汉的列车  就要出发  我作为一名白衣战士  就要离开家     妈妈,让我再一次  紧紧地握你的手  你含辛茹苦  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  风风雨雨养大  你教我如何去爱,如何去恨  如何让生命怒放像朝霞  妈妈,让我好好地看看你  脸上的皱纹又深了  鬓角泛起了霜花  你会挺住的,我的好妈妈  我是你的女儿  我是你的骄傲  我继承了你的芳华 
期刊
这个冰雪消融的季节  让我写一写春天吧  写春的温柔  与妩媚  写在绿野蓝天间穿梭的  一只只小燕子  写粉红的花朵中漾起的微笑  写梳着大辫子吹着小曲的  淑女  写一去不复返的冬天里  对你的留恋  写告别一段噩梦后  继续前行的決心  最后只写上一句  “哦,多美啊,春”  岸  半生追求着人生的自由却终究  被生活所束缚  此时的我不得不停下自由地呼喊  为活得更好而打拼  一心向往着爱
期刊
(接上期)  31望儿山,山顶砖塔,黄昏,外  旁白:  已经在山顶站了一天的小柱子娘显得疲惫,为了等儿子回来,他拖着有病的身子仍然站在山顶眺望远处,天渐渐暗下来,小柱子娘失望地下山了。  32小柱子家,黄昏,外,里  旁白:  疲惫不堪的小柱子娘回到自家大门口,急切地望着村路口,天色渐暗,小柱子娘无奈地走进自家的大门。家徒四壁的房子里,小柱子娘还在焦急地等待儿子回来。  小柱子撑着受伤的身体耽误
期刊
人生在世,不只是衣食住行,精神上的寄托更加重要。特别是对钟情艺术世界的人来说,抒发的都是自我内心的独到感悟。孔坤明的诗歌都是诗人心灵层面的高峰体验,对一些专写风花雪月的人来说,自是难以望其项背。他的诗歌,往往揭示出人间的真谛,与《诗经》温柔敦厚“思无邪”是一致的。从自然境界到人的内心世界,都不受任何局限和压抑,向外无限扩展开去,萦绕着绵长不尽的情思,荡漾着对未来生活的柔情召唤。细心诵读之余,你会发
期刊
苍穹下,新年礼花照亮夜空,驱散寒夜。   燃放的烟雾笼罩,让这寒夜弥为漫长!长街,万人空巷!好像整个世界都被病毒把控着。此时此刻,病毒就是这年,过年,就犹如过关,过生命的关!祈愿人们能早日送走这瘟神,让瘟神笼罩的阴霾早日散去!“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就让光明早日回归!   文明,从火开始!从那时起,人类,成了食物链的最高层!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追求祥和,让风吹它的叶子,让草结它的种子,
期刊
绳索  一个个结,就像一行行  古朴的文字,它们先于阿拉伯数字  存在。含毛茹血的年代  人类迈进每一步,都如同  解开一个个结  你看,纤夫背上深深的勒痕  要下多狠的劲,才能把一条翻滚的  江,拖到岸边;你看,土地庙旁的  一棵歪脖子树,垂下的一截绳子  在风中要晃动多少年?才能落到地上  你看,绝壁上,一个个攀爬的人  抓住一根根绳索,如同抓住上帝的  一根根胡须  站在悬崖上  两眼死死盯
期刊
娘已走到十里外的墓园了  凤凰岭还在牵挂着  娘遛弯的身影  是咫尺  是天涯  还是海市蜃楼?  每次路过这里  我都會看见  相隔的那一河清水  轻微地晃动  映着凤凰岭  朝着我蹒蹒跚跚  我尽力放慢放轻脚步  也感觉得到  自己的丝丝颤动  忍不住  就想前去扶一扶  却扶不着什么  还是不要喊出那一声  再走远一点  凤凰岭就会低垂一点  斜过来一些  整个小县城  都会跟着斜一些
期刊
亚男,本名王彦奎。出版过作品集,作品连续多年入选年度选本。获中国散文诗天马奖、中国散文诗大奖等奖项。现为星星诗刊编辑。  痛  喊不出——  字死死地堵住  太重了。云朵和  山峦环绕着河流。我有一双四两拨千斤的手  整夜整夜的,翻身。  最不争气的泪水,也只能默默地  不出声地,流了一夜。  你想象不出湿漉漉的夜,身体忽冷忽热。  高烧的名字在夜里不停地唤醒  瞪着眼睛看着手机  从0到9的数字
期刊
民国二十年间,长生河上没有桥,得坐船过河。沿河两岸,每隔十里八里,自然形成个渡口,设过河船一只。可从史家湾到刘家槽,长长十多里水路,两岸都没有过河船,不是人们不想设渡口,是因为这段河面常出现强盗。遇上强盗的人,都说得稀里糊涂,因为谁也没有见到过他的真面目,感觉就是被鱼尾巴狠狠抽在头上,然后昏了过去,财物被洗劫一空,于是人们称这里有鱼强盗。   史家湾的财主史明清的少爷史逸禅,清明节前一天,他从万
期刊
于博,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东北小小说创作基地秘书长,绥化学院客座教授。有小说、散文见于《小说月报》《小说月刊》《今古传奇》《辽河》等杂志。有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传奇·传记文学》转载。  刘二先生  年关前,奎县“义信和”货栈一连两宿灯火通明。十几个先生在对账。两人一桌,相对而坐,中间放张八仙桌,账本铺开,一人唱数,一人拨打算盘。报账的声音洪亮,打算盘的手指翻飞,噼啪山响。  刘二先生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