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坚持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办学理念,以学校双高建设目标指导学校课程建设,面向智能制造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开设劳动教育淬炼计划,建设实施劳动项目课程,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同时提高专业知识技能,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劳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素养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1]。劳动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之一[2]。劳动项目课程是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必须取得劳动项目课程相应学分,每学期累计完成相应的劳动学时,获得对应的学分。智能制造学院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开建了《汽车装饰与美容》实践劳动项目课程,推动了劳动素质教育。
1 劳动项目课程定位及特色
劳动项目课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公益劳动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两个方面。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采用四步教学法,即布置工作任务-知识学习-实施训练-检查评价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整、综合性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培养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目的。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结构上,以能力为本位,从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能力出发,设计一系列项目及工作任务使学生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式下掌握汽车装饰与美容的工作要点,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重点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既开阔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1 课程设计思路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1)在手脑结合的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3)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逐步增加技术含量;
(4)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学习。
2.2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适时、适量、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创业精神。
(2)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素养、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3)素養目标:
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热爱劳动和生活的观念,体验自身的劳动技术能力、建立质量、效益、合作、安全、环保等现代技术意识。
3 教学设计
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课程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劳动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权利,它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应体现职业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应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掌握技术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学习能力。
3.2 实施过程的综合性
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治,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如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与服务结合起来,汽车清洗、汽车美容、维护保养等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职业引导可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等。
3.2 活动设计的科学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设计要注意科学性。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遵循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地设计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突出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技术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选取内容,确定方式,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要面向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2)处理好仿制与创意的关系
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体验和感悟,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针对开放的教育时空,教师可以采取分散课时和集中课时,以及课内学技术,课外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等办法安排劳动教育活动。
总之,劳动教育要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劳动实践,开发多种渠道,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创新。
4 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
劳动项目课程由智能制造学院实训中心组织汽车专任教师负责开发。教务科根据学院情况,由开发课程教师担任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教务科、实训中心在根据课程的安排通知各班执行,任课教师为该课程负责人,学院劳动项目课程由教务科、实训中心共同监督、管理。 本课程采用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考核、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素质及能力。考核等级分三档,即优秀、合格、不合格。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学生劳动出勤率为重点,以劳动思想小结为依据,进行劳动学习考核的认定。
劳动素养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劳动与技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公益劳动课程评价的依据是公益劳动课程标准。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设计与操作技能、学习的成果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评价,尤其要加强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5 结论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总之,高职院校劳动淬炼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俊瑜.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研究——以贵阳幼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7,4:189-190.
[2]葛晶,程文华,崔宝发,吕炯璋.实施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及教学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1:108-112.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素养项目课程;实施研究;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1]。劳动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成为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之一[2]。劳动项目课程是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必须取得劳动项目课程相应学分,每学期累计完成相应的劳动学时,获得对应的学分。智能制造学院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开建了《汽车装饰与美容》实践劳动项目课程,推动了劳动素质教育。
1 劳动项目课程定位及特色
劳动项目课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公益劳动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两个方面。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采用四步教学法,即布置工作任务-知识学习-实施训练-检查评价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完整、综合性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培养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目的。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结构上,以能力为本位,从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能力出发,设计一系列项目及工作任务使学生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式下掌握汽车装饰与美容的工作要点,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重点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既开阔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1 课程设计思路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1)在手脑结合的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3)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逐步增加技术含量;
(4)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学习。
2.2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适时、适量、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创业精神。
(2)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素养、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3)素養目标:
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热爱劳动和生活的观念,体验自身的劳动技术能力、建立质量、效益、合作、安全、环保等现代技术意识。
3 教学设计
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课程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劳动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权利,它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应体现职业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应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掌握技术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学习能力。
3.2 实施过程的综合性
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治,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
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如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与服务结合起来,汽车清洗、汽车美容、维护保养等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职业引导可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等。
3.2 活动设计的科学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设计要注意科学性。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遵循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地设计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突出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技术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选取内容,确定方式,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要面向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2)处理好仿制与创意的关系
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体验和感悟,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针对开放的教育时空,教师可以采取分散课时和集中课时,以及课内学技术,课外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等办法安排劳动教育活动。
总之,劳动教育要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劳动实践,开发多种渠道,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创新。
4 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
劳动项目课程由智能制造学院实训中心组织汽车专任教师负责开发。教务科根据学院情况,由开发课程教师担任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教务科、实训中心在根据课程的安排通知各班执行,任课教师为该课程负责人,学院劳动项目课程由教务科、实训中心共同监督、管理。 本课程采用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考核、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素质及能力。考核等级分三档,即优秀、合格、不合格。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学生劳动出勤率为重点,以劳动思想小结为依据,进行劳动学习考核的认定。
劳动素养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劳动与技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公益劳动课程评价的依据是公益劳动课程标准。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设计与操作技能、学习的成果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评价,尤其要加强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5 结论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总之,高职院校劳动淬炼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俊瑜.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研究——以贵阳幼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7,4:189-190.
[2]葛晶,程文华,崔宝发,吕炯璋.实施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及教学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1: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