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不逝大青衣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衣,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中称青衣,南方剧种则多称正旦。青衣是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种,只有那些美丽端庄、善良正派的人物或贞节烈女的形象,才能被称为青衣。而大青衣之称,则是指那些在青衣表演中做出杰出成就的演员,他/她们总是一出戏的核心人物,因为他/她们的出现,一出戏可以成为一次戏迷的盛宴。
  旧中国里,演戏的女人大致只有两种:要么是为生计所迫不得不为,要么是在家学渊源或强烈个人爱好的影响下主动选择。因为“戏子”历来不受尊敬,很多女演员最后也落得命运堪怜。但那些靠天赋异禀或勤学苦练唱出了大名堂的女人,则成为梨园里最动人的牡丹,受万众仰目,成心中所愿,过快意人生。


  言慧珠:洛水神悲生死恨
  在言慧珠死后,戏剧史学家许姬传写了一副挽联: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还巢失凤,游园遥想牡丹亭。这位言二小姐的一生,台上台下,人前人后,都是率性的,藏不住锋芒,遮不住锐气,与她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一样,大喜大悲中一生如戏。
  言家是蒙族旗人,尽管言慧珠出生时已是1919年,受前朝留下的影响庇荫,蒙八旗人的地位总是特殊一些。言家并不是富贵人家,言慧珠的父亲言菊朋曾在蒙藏院当过小官,清末民初又在新政府里任过一段时间公职,后来成了与余叔岩、高庆奎和马连良并列的“四大须生”之一。只是“言派”的名号虽然创出来了,收入却远不能与其他名角儿相比。言慧珠的母亲是个专演老年妇人的电影演员,一家人的日子,虽谈不上富裕,但书香和贵胄之气还是浓的。
  言慧珠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不论相貌还是性格,都是几个孩子中最惹人注目的。在《伶人往事》中,作者章怡和写过这样一段描述言慧珠的文字:“有一次,她穿着一件绛红色的呢大衣,脖子上围着两条玄狐,还是整条狐狸皮做的。那在当时是最最时髦的。在灯光照耀下,加之高挑丰满的身材,闪闪发亮的大眼睛,真是‘容光四射,明媚照人’。”
  耳濡目染地,言慧珠从小就爱听戏,白天在新学堂读书,下了课就拉上一圈同学朋友直奔戏院。那时女子不得在大戏院与男子一同看戏的禁规刚开不久,其他的女孩看戏,心中再是欢喜,也只是安静看着,偷偷笑着。只有这位言二小姐,看到高兴处,站起来鼓掌喝彩。十几岁的姑娘本就漂亮,经她这一吆喝,更比台上的演员吸引人们的目光。言慧珠最早为京城戏迷熟知,是从台下的观众堆里开始的。有好事的小报为招徕读者,写言慧珠“捧角儿”—— 这个词总会引起人们许多关于风流艳事的联想,她知道了却毫不在乎。你写你的,言慧珠还是一样大大方方地看戏,敞开了嗓门儿叫好儿。这不拘小节、不畏人言的秉性是天生的,终此一生,历尽变故,言慧珠始终没改了这“招事儿”的性格。
  言慧珠六岁时就会哼些旦角的唱段,在不同的史料里,关于言菊朋对女儿唱戏的态度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言菊朋不想再让儿女走唱戏的路,从小就下功夫培养他们好好读书,也有的说法是言菊朋一直把延续自己表演事业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女身上。言菊朋当初如何打算已经不重要了,言家在慧珠这一代,出了七个演员,从戏剧到电影都占全了。其中名气最大、成就最高的,当然是言慧珠。
  十六岁那年,言慧珠终于可以正式学戏了,受家学渊源影响,言慧珠文戏武戏都能来,但生旦净末中扮相最漂亮的是旦角,爱美的言慧珠也最喜欢旦角的角色。先是跟着留声机模仿程砚秋和梅兰芳,后来又靠着父亲的情面先后师从徐兰沅(梅兰芳的琴师)、阎岚秋和朱桂芳等名家,在拜入梅门之前,言慧珠已经在京沪两地的梨园行里出了名。1939年,20岁的言慧珠随父亲言菊朋组织春元社赴江南演出,很多纪念言慧珠的文章都引用了这次演出中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言菊朋唱大轴(最后一个节目)《托兆碰碑》,言慧珠的压轴(倒数第二个节目)《女起解》唱完后,观众居然走了一半。1940年,言慧珠又与家人一起出演了电影《三娘教子》。性格外向、鲜活的言慧珠演起电影里,甚至比唱戏更灵动。
  1942年,梅兰芳从香港返回上海,言慧珠开始想尽办法引起梅兰芳的注意。梅府上下的一干人等,言慧珠都愿意花心思去打交道,甚至与梅葆玥成了情同姐妹的好朋友,对梅夫人更是恭敬、亲爱有加。1943年,言慧珠终于如愿在上海拜梅兰芳为师。在梅兰芳的倾力传授下,聪明的言慧珠不仅得到梅派全部精髓,也得到梅兰芳的喜爱。梅兰芳门下学艺者数十,但京剧行家的评价是,“能得梅兰芳实授真传者,唯李世芳与言慧珠”。李世芳早逝,言慧珠就成了梅派真正的传人。以后梅兰芳登台,言慧珠常以配角伴其左右,当言慧珠独自登台时,梅兰芳还会把自己的班底借给她使用。1959年梅兰芳拍摄彩色戏曲片《游园惊梦》,还选了言慧珠配演春香。1946年自组言慧珠剧团,赴各地演出,尽管当时国内局势并不安定,言慧珠的演出仍大受欢迎,收入丰厚至极。


  新中国成立后,言慧珠参加了上海京剧团。1957年又调至上海市戏曲学校任教,1960年曾赴香港演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言慧珠艺术生命的又一个黄金年代。言慧珠善昆曲又能演武戏,她把《木兰从军》《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贵妃醉酒》《西施》《洛神》经典剧目重新都进行了提炼加工。后人评价她演的《贵妃醉酒》说她突破了“贵而不醉”或“醉而不贵”的通例,创造了“贵而欲醉、醉而犹贵”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改编演出的《木兰从军》以甜美的嗓音、优美的身段、扎实的武功令行内人钦服;她为《龙凤呈祥》中孙尚香创造了水袖动作、为《太真外传》中杨贵妃设计了在一张转动圆桌上载歌载舞的“舞盘”;她编演了《梁祝》《春香传》及现代剧《松骨峰》等,还参加过现代戏《沙家浜》的演出。 在与丈夫俞振飞一同担任上海戏曲学校领导期间,她还同时活跃在教学和舞台两个领域,如今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名家李炳淑、杨春霞、蔡瑶铣、夏慧华等,都是她的学生。言慧珠与俞振飞合演的《墙头马上》更被拍摄成彩色影片,使我们今天仍能一睹这对名伶夫妻的风采。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言慧珠还随团出访苏、英、法、德、捷、波、瑞、比、卢等国家。   有“台湾梅兰芳”之称的演员顾正秋曾说:“她(言慧珠)《生死恨》的唱我最佩服,因为她学梅先生极像,和梅先生一般无二,几可乱真。”
  60年代后,言慧珠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变化,郁郁而不得志,最后于1966年自杀而死。
  红线女:争及摩登红线女
  田汉在看过红线女演出的《搜书院》后,曾赋诗一首赠予红线女,诗云:
  五羊城看搜书院,故事来从五指山;
  暗把风筝寄漂泊,不因铁甲屈贞娴。
  歌颂南国刘三妹,舞妙唐宫谢亚蛮;
  争及摩登红线女,佳章一处动人寰。
  诗中所赞的红线女,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粤剧女演员,创立了著名的“红派”唱腔和表演风格,至今仍以86岁高龄活跃在粤剧界。2002年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红线女“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同年6月15日,红线女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了由美国纽约州文化事务部设“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
  中国北方的戏剧观众对粤剧并不十分熟悉,但在以粤语为主的广东和香港地区,粤剧不仅是占统治地位的戏种,也是诞生了很多明星人物的艺术土壤。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祖籍广东开平。关于她的出身,一说邝家是当地大家族,其父邝亦膜在广州经营药店,娶妻三位,育子女十人。还有资料介绍说红线女生长在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堂伯父邝新华是同治年间的著名武生,是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的“会首”,其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则是在省、港、澳、美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名的武生。红线女的戏剧生涯确实是在舅父与舅妈的引领下开始的。
  她从小就爱听戏,家里不让拜师,她就跟着留声机学,19岁时在舅父舅母组织的“胜寿年”戏班登台前,她都是在旁边看着别人演,自己学来的。1938年7月,红线女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终于正式拜舅妈何芙莲为师,入行时的艺名是“小燕红”,取名红线女,则是另一位粤语红伶靓少凤的主意。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开始在各地巡回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对她倾囊相授,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咬字的技巧方面,因此靓少凤可以被看作是红线女的第二位师傅。
  香港沦陷后,“胜寿年”辗转东南亚,红线女则与舅妈一起回广州闲居。在这段时期里,她通过舅妈的关系认识了著名的粤剧小生演员马师曾。此后,红线女与马师曾不仅成了舞台上的黄金搭档,两人也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1943年,红线女随马师曾所召集的“抗战粤剧团”在两广各地演出,因一次临场救火的替补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登上了正印花旦之位,那一次演出的剧目是《软皮蛇招驸马》,红线女当时22岁。
  在“抗战粤剧团”(后改名为“胜利剧团”)里搭档上演才子佳人故事的红线女和马师曾,在现实生活里也情愫日浓,尽管当时马师曾已经娶过两任太太,在剧团辗转于两广各地的行程里,陪在马师曾身边的马太太也多次与红线女发生口角,但红线女对比自己年长25岁的马师曾有着亦师徒亦恋人的感情。1946年,他们一起回到香港,举行了正式的婚礼。
  抗日战争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收入稳定再加上一股不甘受人摆布的心气儿,她用自己的私房钱组建了“真善美剧团”,还邀请马师曾和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目,50年代初,她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从返港到1956年回到广州,这十年时间是红线女艺术生命的巅峰。她对粤剧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良,从《蝴蝶夫人》到莎士比亚作品,红线女在传统粤剧旦角表演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京腔、昆腔和美声技法,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独树一帜的“红派”艺术,这不仅使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更使她自己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当时的评论认为红线女“音质优美,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 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样,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1955年,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地位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回国加入了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回到内地使红线女进入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她拜梅兰芳为师,学习梅派唱法;程砚秋、俞振飞、周小燕、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都曾对她施教。认真地学习成就了她第二段黄金时代,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李香君》《关汉卿》等一系列剧目的成功后,红线女最终完成了“红派”表演艺术的创造。中国传统戏剧素来以王侯将相和才子佳人故事为主,粤剧也不例外。身为旦角的红线女,展现了许多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其中有些也带有鬼神色彩。这一点成为在之后不久开始的政治运动中红线女的“罪状”,被人诬蔑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


  20世纪80年代以后,粤剧舞台演出陷入不景气的局面,为振兴粤剧,红线女发挥了自己所有的能量,她多方奔走,用自己的影响力唤起人们对粤剧的兴趣,还亲自操刀重排旧剧,编演新戏。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 “红线女专场”,引起极大程度的反响;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新编现代剧《白燕迎春》,紧跟时代发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红线女弘扬粤剧艺术的身影遍及了城市、乡村、学校、工厂。除了亲身演出,她还创办了“红豆粤剧团”,以身教言传培养粤剧艺术的接班人。海外华人中,出自广东者众多,为了扩大粤剧在这些人中的影响力,红线女还几次率团出国演出。
  回顾红线女60多年的演出生涯,她参与了近200个剧目,包括传统戏、新编历史剧、改编的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仍在世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中,红线女的成绩和地位都是无人能及的。
  孟小冬:梨园应是女中贤   名士张伯驹曾为孟小冬赋诗一首,诗云:
  梨园应是女中贤,
  余派声腔亦可传。
  地狱天堂都一梦,
  烟霞窟里送芳年。
  短短一首七绝,道尽了这位“冬皇”一生的才情和命运。
  讲孟小冬的故事,绕不开三个在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男人,他们是“新谭派”(又称“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和上海滩流氓大亨杜月笙。而孟小冬之于梨园行的意义,则不是与这三个大人物之间的种种所能相比的,她改变了中国传统思维里女伶并无真才实学,难登大雅之堂、以色伺人等偏见。
  1907年生于上海,有深厚梨园家学的孟小冬,是个长相秀美的女子,在京剧里专攻的却是老生的行当。她9岁跟着姑父仇月祥开蒙即唱老生,12岁在无锡首次登台,14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与姚玉兰等红伶同台演出,当时既有评论说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更难得的是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也许正是因为受舞台形象的影响,生活里的孟小冬不似一般上海女子心细挑剔,而是大有北方男儿豪爽霸气的风度,平时出入也多着男装,如此一来,捧孟小冬的票友里则男女兼有了。
  旧时的梨园行里有句俗话说:情愿在北数十吊一天,不愿沪上数千元一月。在戏剧演员心中,只有得到北方观众的肯定,才是真的成了“名角儿”。所以,在18岁那年,孟小冬从上海辗转到天津、北平登台。而这一次变化,竟也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1925年4月,孟小冬以《四郎探母》在北平第一次登台,一炮而红。很快,她就红遍了四九城,成了北平最有号召力的老生演员,风头直逼当时公认最好的旦角演员梅兰芳。当年有撰写剧评的“燕京散人”,盛赞孟小冬说:“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同年8月,在某个大宅门的堂会里,出演《上天台》的孟小冬与同日出演《霸王别姬》的梅兰芳相遇,身着龙袍的“刘秀”(孟小冬饰)与“虞姬”(梅兰芳饰)擦身而过之际,“刘秀”恭恭敬敬地俯身行礼,叫了一声“梅大爷”。 这一叫一拜,让梅兰芳走入了孟小冬的命运。
  嫁入梅家的孟小冬暂别了舞台,舞台上少了一位名伶,梅家的大院里多了一个洗手做羹汤的贤妻。齐如山的儿子齐香曾在晚年回忆起在梅兰芳身边的孟小冬,说:“平时我看她并不过分打扮,衣服式样平常,颜色素雅,身材窈窕,态度庄重。有时候她低头看书画,别人招呼她一声,她一抬头,两只眼睛光彩照人??”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结合,是当时梨园的一大盛事,只可惜最后落了孔雀东南飞的结局。孟小冬也曾因此一度心灰意冷,遁入天津居士林寻心静。现在想来,如果孟梅二人的婚姻终成美满,孟小冬的名字也不会如今天经常作为“余派女传人”被人提起了。
  在拜入余叔岩门下之前,孟小冬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冬黄”。余叔岩曾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只是孟小冬与余叔岩之间的师生缘分,来得也不容易。
  早在来北平之前,孟小冬对拜师余叔岩已是心向往之,来北平后几次三番托人拜门,要么因与梅兰芳有情,要么碍于余叔岩夫人,总不能达成心愿。直到1934年,余夫人已经病逝,而患有尿血症的余叔岩也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才终于答应为孟小冬说戏。据余叔岩之女余慧清回忆,余叔岩体力不支,只能躺在床上口述,孟小冬垂手站立听着。孟小冬记忆力不够好,余叔岩说戏的时候,旁边的人都忙着帮她抄戏词。孟小冬随余叔岩学戏的五年,是余叔岩生命最后的五年,除了学习,孟小冬还要随时伺候在余叔岩身边,尽儿女一般的孝道。
  1943年,余叔岩病逝,孟小冬虽已随杜月笙远赴香港,仍寄回手书挽联:“清才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学;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贽,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师恩。”与余叔岩之间的师生情谊和孟小冬自己的才情,从这一对长联里即可尽显。
  经过余叔岩调教的孟小冬,唱功更近一筹,加上过往生活的历练,老生角色里的沧桑练达和王侯霸气都能表演得惟妙惟肖。再登上舞台,更是一呼百应。而此时,与孟小冬相识多年的杜月笙,不仅给她带来了安逸的生活,更抚慰了孟小冬因与梅兰芳的情变而寥落的心情。
  孟小冬重回上海登台,台下的黄金荣对杜月笙说:“这个女伶孟小冬,我看她品貌既美,举止潇洒,行动大方,而且戏艺又佳,是个难得的佳妹,不如将她设法讨了进来,将来你开个戏院,她既给你为妻,又可给你唱戏挣钱,同管事务,这种一举三得的美事,你要及早下手。” 这虽是流氓大亨之间颇为粗俗的打算和语言,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孟小冬的相貌、学识和人品。杜月笙当然不会用孟小冬来唱戏挣钱,他是个懂戏的人,一口上海浦东方言却能唱两句有板有眼的京剧。劝服孟小冬下嫁,杜月笙动用了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和自己的第四位太太、与孟小冬有金兰之谊的须生演员姚玉兰。
  以现在的观点看,孟小冬身为当时坐第一把交椅的老生演员,自食其力也可以衣食无忧,并不需要攀附一个有权势的男人换得安稳生活,两次下嫁为妾,让人难以理解。但须知在旧中国,“戏子”已是被列入“下九流”的群体,更何况女伶。而且孟小冬一直有“美人配英雄”的情节,与梅兰芳离婚后,她曾发誓说若再嫁,“就嫁一位跺脚乱颤的人”。
  此后,孟小冬的生活轨迹就是跟着杜月笙辗转于香港和上海,在杜月笙63岁、孟小冬42岁那年,他们正式结婚,孟小冬也终于博得了一个名分。在杜月笙身边的孟小冬,依旧要在病榻前衣不解带地侍候,但据有些回忆文件记载,杜月笙至死都对孟小冬礼让、宠爱有加。


  新中国成立后,流离在海外的演员纷纷回国,但孟小冬没有。杜月笙死后,孟小冬就靠收徒传艺,打发寡居生活。1967年,孟小冬由香港转赴台湾定居,于1977年因病不治与世长辞。
  1957年,章士钊曾写条幅赠孟小冬:“当时海上敞歌筵,赠句曾教万口传。今日樊川叹牢落,杜秋诗好也徒然。绝响谭余迹已赊,宗工今日属谁家。合当重启珠帘寨,静听营门鼓几挝。”
其他文献
衣着,一直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远在19世纪功能性女装的出现正呼应着当时女性对平等待遇的呼吁与需求,以及女权运动的开始;19世纪末期,女性要求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从前束缚着她们身体的紧身服饰则变成了妨碍,从而出现了骑马服、打猎服、游艇服等,这些具有革命性的服装设计改革,为现代女性时装开拓了今后的道路。进入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发生了新的改变。这个
期刊
这是TOD’S第五季了,想想距离Alessandra Facchinetti在2014春夏系列的处女秀已经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里她成功地把这个奢侈品香包、鞋履品牌推进了时装成衣行列的大舞台,而她选择的做法是稳扎稳打。将皮革的工艺、色泽、质感发挥到极致,简约、实用且前卫的设计使她获得一致好评的。通过四个系列打稳了基础之后,2016 春夏系列中Alessandra释放了一些叛逆精神——TOD’S BA
期刊
殷九龙,从事平面设计这个行业将近19年。曾多次参与国内外艺术设计展示与交流活动,负责多个国际文化艺术机构的形象设计,同时参与了成都几乎所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设计已涵盖了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殷九龙的设计创作开始由平面转向空间、陶瓷等多维度跨界,并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艺术、设计与生活的界限,在自己的兴趣和工作中一次次尝试着创新。  跨界设计  从平面设计到陶瓷设计,与一
期刊
“创业热潮的确让很多并不适合创业的人疯狂,可谁又有权利不容许他们一试呢?”这是张向东在微博里写的一段话。当然,张向东并不是那个不适合创业的人。  1999年,刚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张向东第一次创业,虽然很快就失败了,然而他和搭档在2004年合伙创办的久邦数码最后顺利登陆了纳斯达克。在2014年10月,依然“不安分”的张向东选择了第三次创业——700Bike,并在今年的3月24日获得A轮融资1500万
期刊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上海刚迎来一场绵绵秋雨。这个看似温和的城市,几天前还是一派风和日丽的晴朗,然而,风在一夜之间就刺骨了。与北方决绝狠烈的朔风不同,上海的风是无孔不入的。带着湿冷的潮气,像一把小钢刷,刷痛了神经末梢。  因为只穿了一件毛衣和内搭衬衫,没有穿挡风外套,冷得鼻塞头痛,故而整整一天都恹恹欲睡。想起不久前去ICICLE上海办公室,和才华及筱漪聊起“职业女性”的穿衣经,我们一致认为:职业女性
期刊
擅长并习惯用身体和舞蹈与人对话的陶冶经常话不多,但谈到自己所追求的舞蹈创新理念时,却坚定有力。他说,“创”是一种一直就存在的现象,“新”是从来不存在的,正因为创新是一种现在时,所以对于艺术家而言,拿出真诚的创作态度,交出实实在在的舞蹈作品才是当下最紧要的事情。  重之三部曲  毕业于重庆舞蹈学校舞蹈专业的陶冶,学生时代只接触过芭蕾、古典和民族舞等传统舞蹈,对现代舞一无所知。2004年加入上海金星舞
期刊
所谓“男性时尚”,即男同志大胆地穿出去,异性恋跟在后面亦步亦趋。  尽管,以上的说法会引起大部分异性恋男人的反对。但很不幸,现代时装的发展,本来就是把“三纲五常”倒过来施行的结果。“君为臣纲”倒了,对应的是有钱佬纷纷效法街头小瘪三的穿着;“夫为妻纲”倒了,对应的是男人向女人学习对待身体的细致态度;“父为子纲”倒得就更明显了,这年头,怪叔叔们都在崇拜发育未完全的男孩身体。至于同性恋、种族等问题,都是
期刊
有一家特殊的图书馆,这里没有万卷藏书,有的只是一排排白色格子上陈列着的造型精致的小瓶子,上面贴着各种标签:北京、上海、女神、男神、雨滴、清泉、阳光、森林、天使、热恋、拥抱……打开瓶盖前,你绝对想不到里面装的竟然是相应的气味。这是一家“气味图书馆”,卖的不是书,而是气味。  “气味图书馆”的创始人娄楠石,在欧洲留学期间,深深感受到了五感对于人的影响和作用。她觉得,嗅觉对于人的情绪和回忆都有极大的影响
期刊
巴黎人对这个品牌和这位老先生一定不陌生, 创始人Roger Vivier(罗杰·维维亚)先生被誉为鞋履诗人,他以艺术文化为载体,通过精湛的制鞋工艺和新颖独特的风格打造了多款风靡至今的鞋履。此次在北京举行的 “Icons Connected回顾展”采用12个章节的故事形式,历数品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同时穿插迷你短片放映墙。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鞋履设计也以丰富的人文底蕴为人们津津乐道,经常从不同的
期刊
徽州的山水,因为徽州建筑特色的缘故,真是看过太多遍了。  但我对于熟悉的影像目的地,依然有亲自一探的兴趣,不管人们怎么说那里游客已经太多不能去了云云。以我自己的经验,不管游客怎样多的旅游胜地,只要自己会选择,总有那么几个时刻,会让你觉得那里不负盛名,让你觉得值得置身。中国之大,虽然很多名胜被旅游玩坏了,但是如果你懂得怎么躲开人群,知道错过某些季节,还是能领略到令人动心的美。就好比看《聂隐娘》,你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