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语文课堂改革的冷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_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高效课堂”的关注和呼吁,在语文教学一线冲锋陷阵的我,一直在学习、在探索、在追寻一种高效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当课堂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推进之时,我也兴奋地将这泉活水引进了我的课堂。
  在这两年的实践探索中,我经常热血沸腾地学习和实践,也经常与同事探讨和反思。当“有效课堂”一词在教育教学杂志上、学校各种沙龙会议上、各种公开课研讨上“炒”得火爆之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是不是该凝神静思一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做到和谐统一?语文课堂的生成应以什么为基础?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笔者且从以下三个层面,谈谈本人的一点愚见:
  一.尊重学生的需要,挖掘人文性,但不能抛弃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整合课外的学习资源、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引进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可是,现在也有一些语文教师离开对文本的基本理解,追求的是“别出心裁”的解读,把文本中的人文性挖掘得深刻又新奇;有的语文教师对文本进行不着边际的挑剔、批判,造成文本解读的浅化;更有些教师将语文课演变成“地理课”、“历史课”“思品课”……由此不难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对课程宗旨的淡化与模糊,造成了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消减;不明确语文课程定位,泛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引发了语文教学的迷茫。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他设计了一堂辩论课,正方观点是“文中的父亲应该陪母亲走大路”,反方观点是“文中的父亲应该陪儿子走小路”。课堂上正反双方同学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幼难道不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吗?”诸如此类的话语在课堂上此起彼伏,老师一节课就是笑眯眯地看着后来快要摩拳擦掌的学生们,他可能感觉孩子们一扫以往的沉寂,这种热闹的参与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体现,丰富多彩的形式就是尊重学生需要。如果说老师只是设计了一个小环节辩论一下,活跃课堂气氛,那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整堂语文课听不到学生琅琅地读书声,看不到学生对文本精美语段的解读品悟,那是与“高效课堂”相违背的,甚至属于“负效课堂”。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极易让学生误解为上语文就是“乱嚼螃蜞螯”或者“举行快乐派对”。
  因此,营造高效课堂我们不能盲目追求课堂形式的热闹和新颖,而是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到扎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培养学生自主,期待生成的惊喜,但不能忽视有效的预设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多学少教。因此,有人认为,课堂生成是一种偶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这种“不可预设”被许多优秀的教师充分利用,成为公开课的“亮点”,有效地促进个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有机生成成为老师们追求的“无法预约的精彩”, 期盼的“课堂中内的惊喜”,呼唤的“学生智慧的火花”……
  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思考后马上付诸实践:第一步就是充分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有一位老师在教授《蓝蓝的威尼斯》一课时,利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了几十幅威尼斯的图片,将整堂课设计成“漫游威尼斯”,老师把同学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导游组,一组为观光组。观光组同学根据图片向导游组的同学提问,表明你最想了解的景物,导游组的同学根据图片回答观光组同学的问题。两组学生进行比赛。这节课由于没有考虑学生对威尼斯这个城市的了解程度,学生预习文章的充分程度,因而两组学生的表现都十分被动和牵强,老师原本以为会生成很多惊喜的“创新课堂”,可是却成为徒有形式空洞无聊的“负效课堂”。
  课后,我看了一下这位老师的教案,寥寥数行,只有教学的一个框架式思路,没有语文知识点的训练设计,更没有对学生预期问题的估测和应对策略。当我提及教案不详细时,得到的回答是:“教案不能太详细,多一些‘留白’,才有更多的生成机遇,才可能遇到‘意外’的惊喜。”我想很多时候这种“惊喜”会演变成“惊吓”,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课已经没有语文味了呢?
  高效的课堂教学来自于精心预设和在此基础上的自然生成。在备课时我们应该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反应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教学中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使课堂出现“神来之笔”,使教学环节的意外之处生成高品质的智慧之花。我们切不可寄希望与课堂中一刹那的灵光闪现,而忽视课前的充分准备;切不可因为“期盼意外”,而放弃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方案的精当预设。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切莫追求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生成”,诸如上例中所谓的“创新课堂”、“自主课堂”,不仅没有实现“高效”,反而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语文的思维,这种“负效课堂”亟待许多一线教师反思与摒弃。
  三.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及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随着这种学习方式优点的无限放大,老师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大有“泛化”“滥用”之嫌。
  实施合作式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1.有的小组活动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走马观花”。例如在教学泰格特的《窗》这篇小小说时,一位老师读完文章,大胆地提问:“最震撼你们的是文章的哪里?”“结尾。”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在没有任何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就让学生小组讨论作品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有怎样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东拉西扯一番后,老师再带他们回到文本,这样随意地滥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使教学环节拖沓重复,还经常出现自乱阵脚的“无效教学”“负效教学”的混乱局面。
  2.有的则在一节课中安排多次小组合作学习,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学生也因为“讨论疲劳”而出现厌倦情绪,参与讨论的兴趣全无,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3.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老师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各小组之间游走一下,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交流收场。这种合作成为了优等生的个人“专场演出”,许多中等生和学困生成为旁听生,而非参与者,久而久之,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和思维的惰性,遇到问题,大部分学生就缩在后面,丧失了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如果我们动辄合作探究,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那么最终只能收获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其实很多时候在语文课上“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沉静”比“活跃”更有效。
  合作学习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对问题先独立思考,在自学、自悟基础上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从而擦出更多可贵的思维火花,实现高效的语文学习。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能在纷繁复杂的各个教学热点中坚守语文教育的本真,用自己的智慧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使语文课堂成为高效课堂、魅力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享受语文,与语言共舞、与语文共欢。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诗意的栖居地!
  居燕玲,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江阴。责任编校:高述新
其他文献
韶山冲,因出了个伟人毛泽东而令世人注目。而今,人们怀揣着崇高的敬仰,走进韶山冲,来追寻属于中国的伟大足迹。这是韶山冲一座典型民居。宅前没有围墙、院门,那一方约半个篮
1914年12月的一个深夜,爱迪生的制造设备被一场大火严重毁坏,他损失了约100万美元和绝大部分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工作记录。第二天早晨,他在埋葬着他多年劳动成果的灰烬旁散步
描述了在一套管式换热系统上装有一脉动源使管内流体脉动地流动,从而达到了强化换热的目的。实验结果发现,不同的流动速度下,脉动频率的变化对换热系数大小的影响不同;还发现在同
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书法名家于右任的《望大陆》诗作1964年公开发表后,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
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
小学生要掌握2500个常用字,要达到会读会写会用的要求,要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任务确实很重,学习也很辛苦,如何才能增加一些乐趣,运用一些技巧方法呢?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 Pri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山坡上放牛。可是小伙伴们要看牛、割草,就不能在一起讲故事、做游戏;要在一起讲故事、做游戏,又顾不 Mao Zedong, a teenager, often ran
掐丝珐琅鼻烟壶辨伪鉴别掐丝珐琅鼻烟壶的真伪,首先要从造型上来看,真品的造型小巧秀美,而仿品较为笨拙,尺寸较大。真品的造型线条流畅,仿品线条较为生硬。真品的掐丝较粗,
2012年“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记者分赴各地采访包括科研专家、企业工人、乡村农民等在内的各行
传说宋代绍圣年间,海南岛儋县有一位老妪,丈夫早逝,无儿无女,以卖环饼谋生。她手艺精,用料足,做出的饼子又香又脆。但因店铺位置偏僻,知道的人并不多,故生意一直十分冷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