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摄青海野生动物25年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ll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图,葛玉修站在八一冰山的积雪中,厚雪没过了他的腰身。本页和右页上图均是中华对角羚,当地人称之为“黄羊”“滩黄羊”,它是原羚属中小羚羊的一种,为中国的特有物种。

  在海拔3000多米以上的高原拍摄野生动物,其艰辛很多人难以想象。有段时间,我长期在青海湖畔沙丘与草丛连接处潜伏拍摄。西北风呼呼地刮,使我无法坐下,因为一往下蹲,大风就在身边形成一个旋涡,把地上的沙子卷起,弄得人满身都是,相机更是受不了。我只能闭着眼,缩着脖子揣着手,趴在地上,任风吹着我的背部。很多时候为了等待拍摄的好时机,需要“蹲坑”。冬季黎明前,在零下20多度的青海,我怕惊扰野生动物,选择在既隐蔽,视野又开阔的地方,抱着相机俯地等待天明。长时间地爬冰卧雪,腿上的关节阵阵刺痛,相机取景框上,呼出的热气转瞬凝霜,为了能得到清晰的照片,我只能一次次把相机揣进贴身的衣服里暖温。
  运气不佳时,遇到下雪更糟糕。一次拍摄到一半,眼看着乌云飞到了我头顶,并迅速弥漫了整个天空,接着,飘起了细细的雪花。几分钟后,雪花变大、变浓,满山遍野笼罩在白茫茫之中,冷风更加肆虐。此时,我已经完全不能拍摄。昂贵的相机暴露在雪里,让我异常心疼,那可是我省吃俭用才得到的装备啊!我匍匐着走到沟里并站起身来,拉开羽绒服,将相机放进怀里。这时,我的手已经冻得无法扣上羽绒服的扣子,只好蜷曲着身子,任凭风雪无情地吹打,将我“雕塑”成雪人。

  就在眼前十几米处,一只母羚羊赫然站在我面前。风雪之中,它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居然没有发现我的存在。我哆嗦着手从怀中掏出相机,取景器里中华对角羚占满了整幅画面。可是,那300毫米的长焦镜头不停地转动,就是无法锁定焦点,相机在飞雪面前完全丧失了功能。接近一分钟的时间,中华对角羚离我是那么的近,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它,但是,可恶的飞雪却使我的相机无法留下它的身影。直到中华对角羚发现我并扬长而去后,我手里的镜头还在不停地“吱吱”转动,我却连一次快门都没能按下。吉普开过来了,司机扶我钻进车里,将暖气开到最大,我感觉进入天堂一般。再看看自己的相机,发现取景框上凝结了一层薄冰。
  从内心讲,我也不想一次次去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受罪,毕竟自己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多年在外为了拍摄奔波,饱尝天寒地冻的滋味,胃病和关节炎时刻折磨着我。但我始终放不下这些大自然的生灵,保护它们的使命感让我坚持至今。

温情与斑头雁结缘


  这些年我往返于青海湖、祁连山、可可西里等地,拍摄过棕熊、中华对角羚、白唇鹿、沙狐、高山秃鹫、白尾海雕、鵟、鹑、红脚鹬、小鸮等动物。在我的相片里,记录着伸懒腰打哈欠的小狐狸,天鹅出浴甩头的模样,夕阳余晖下漫步的羚羊……这些抓拍到的温情时刻,让我的心无限贴近这群生灵。2001年5月,在三块石岛与斑头雁结下的情谊,至今仍让我时常泪目。
  斑头雁为早成性鸟,孵出后不久就能自己活动,不需要父母喂养。有时,淘气的雏雁大着胆子,晃荡着到棕头鸥或鱼鸥的巢区玩耍,就会遭到鸥族长辈们嘴啄翅扇地攻击。受了惊吓的小家伙们,只好跌跌撞撞地逃跑。我和同伴在青海湖三块石岛进行拍摄,看见鱼鸥“领地”中,9只雏雁正被鱼鸥追赶。害怕鱼鸥暴力驱赶会啄死小雁,来不及多想,就出手解救了这9个小家伙。我当然明白,野生动物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但是眼看着几个小生命或许会为领地之争丧命,我本能地作出了决定。救下小雁后,我们腾出装食品的纸箱,让小雁安家,并用甘蓝菜喂养,悉心照料。小雁极通人性,两天后就和我们混熟,一见我们就“啾啾”地叫个不停,即便离开纸箱后,也紧跟着我们,人走到哪里,它们便跟到哪里。
葛玉修被称为“青海湖鸟王”,他利用业余时间,240余次奔赴青海湖,通过相机捕捉鸟儿的喜怒哀乐,数万张鸟儿的精彩瞬间在他的镜头里定格。

  6天后,接我們离岛的船只到了。我和同伴不舍地把9只可爱的小雁送回150米外的雁群。没一会儿,小雁一路“啾啾”地鸣叫着追过来,趴在我们脚边不动。看看它们迈着寸长的小腿,从百余米外的雁群追来,我们越加觉得小雁可亲、可爱,不忍心和小雁分离。但又不得不再次将小雁们送回去,可小雁又一次回到我们身边。第三次送走小雁后,我们急步登船离岛。其中两只小雁追到岸边,由于湖岸略高,它们无法下水,只能在一块大礁石上“啾啾”叫着,我们不停地念叨“乖小雁,快回去”,它们却扑打着翅膀跳到了另一个斜向水面的礁石,跌撞着顺坡滑进水里,向我们游来。船开足马力行驶,小雁变得越来越小,却仍在向船儿方向游动,直至几只鱼鸥向它们发起攻击,小雁才掉头回游。船儿驶出很远,我们还能从望远镜中看见两只小雁站在礁石上望向我们……此情此景,令我潸然泪下。我想,人世间亲友离别,也莫过于此。十几年过去了,每每翻看拍摄的鸟类照片,谈起鸟岛的话题,眼前仍然会浮现出小雁那毛茸茸的可爱身影,耳边似乎又听到那“啾啾”的鸣叫声。
  这些我在野外拍摄时所看到的动物,所经历的事,让我对自然中的生灵由衷怜爱,同时也充满敬畏。生态摄影是“摄心之作”,是摄影师敬爱生命的艺术表达,但不是每一个生态摄影师都能做到尊重生命。有人在高原拍摄野生动物时,常采用“惊扰追赶拍摄法”:为了拍出富有动感的照片,不惜以动物的生命为代价,在原本缺氧的高原,惊扰鸟类或长时间用车追拍兽类,经常导致雏鸟死亡和兽类因过度疲劳毙命。那些轻脆的快门声,似乎跟偷猎者的枪声一样响。

惊险深夜遇狼群


  在青海拍摄,遇狼与拍狼的经历,常让我唏嘘不已。
  2004年1月10日凌晨5点半,我来到青海湖,潜伏在草原与沙地结合的灌木丛中,等待拍摄中华对角羚。由于青海在我国的经度位置靠西,冬季要等到八点半左右才日出,我需要潜伏3个小时才可能等到对角羚。四周静悄悄的,东面,大山的轮廓依稀可见;西面,隐隐绰绰可看到青海湖面的反光。远处漆黑一片,近处,沙丘上一片片的灌木形成各种可怖的黑影,想想这方圆3公里内只有我一个人,心中有点发毛。我不停地给自己心理安慰,在疲惫中慢慢入睡。

  我正思绪万千,猛然间看到一个黑点,其后跟着5个黑点向我迅速移动。啊,狼群!想到草原人说的“熊怕孤,狼怕群”,群狼强大的攻击力,让我心猛地一沉,我紧紧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渐渐靠近的黑点。近了,更近了,在距我100米时,我才看清前面的黑点是一只雄性羚羊,紧随其后的是5只饿狼。刚才那阵阵嚎叫,是野狼发现猎物呼唤同伴的信号。我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它们,真想拍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但是又担心听觉灵敏的野狼会顺着相机“吱吱”的对焦声向我扑来,加上感光100度的胶片难以在昏暗的夜色中留下图像,我最终没有端起相机。我屏住呼吸,心脏提到了嗓子眼,眼看着狼群紧追着对角羚从距我所在沙丘30余米的地方窜过。中华对角羚惊恐奔跑的神态、野狼龇牙追赶的样子,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
  当四周恢复平静,我才感到脊背一阵发凉。原来,紧张中冷汗早已湿透了我的里衣。事后,有人问我:“如果野狼真的扑向你,你怎么办?”我笑着回答:“我会加闪光灯拍下它咬我的瞬间,这样的作品,肯定精彩。”
  我一生多次与狼邂逅:曾在回西宁的路上偶遇过狼,并下车跟拍;在青海湖鸟岛遇到过扑鸟的狼;还在果洛州玛多县,拍到了狐狸和七只狼同框。狼在青海高海拔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凭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桀骜不驯的野性,顽强生存,它们让我由衷敬畏。
  我为什么要拍摄野生动物,是因为我希望用照片表现出动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千姿百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用动物的美来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如果子孙后代只能从书本里、影视作品上看到野生动物,那该是多大的悲哀。就为了这一点,我也会在保护野生动物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其他文献
攀冰由攀岩运动发展而来,是攀登高山、雪山的必备技能之一。随着人们不断地改进装备和提高技巧,攀冰已经逐渐成为一项独立且成熟的户外运动。  根据形成原因,人们将可以攀登的自然冰分为水冰和冰川冰。水冰主要由瀑布形成,因为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所以同质量的情况下,水在零摄氏度结冰后体积会变大。这也是冰瀑的面积往往比夏天的瀑布面积更大的原因。水冰的形成条件较低,也更容易接触,国际上对它的攀登定级标准以WI(
郑州人总是一副忙碌的样子,为人爽利,中就中,不中就不中。他们讨厌装腔作势的假斯文,喜欢大男子主义的潇洒和随性,说话爱带把儿,甚至粗俗不堪。不管多大的事儿,都会换来他们的一句“无所谓”……  郑州是一座有着3600多年历史的古都,建城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郑州北临黄河,南靠嵩山,沉浸着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铁路系统汇集于此,让它成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郑州人好客热情
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东非坦桑尼亚与肯尼亚的交界处,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峰,有着“非洲屋脊”“非洲之王”的美誉。  乞力马扎罗最为人惊叹的,是它作为一座火山的同时,还是赤道附近唯一覆盖积雪与冰川的高峰,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登山者造访。人们只需站在广袤的东非大地上,目光穿过狂野的草原和丛林,就能亲眼目睹一面庞大巍峨的山体屹立在天地间,它的山腰云雾缭绕,山顶则白雪皑皑,壮观之极。  然而
接到会议通知,准备好会议资料,按时走进会议室,手中拿的不是一堆打印文稿,而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与会者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分发会议资料时,只需通过无线网络在笔记本电脑之间传输文件即可,会议记录更是方便直接地在电脑上运指如飞……这并不是描绘的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已经在我们身边实现了的高效率无线办公。无线办公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成本的有效方法,而无线办分则是无纸办公的高级阶段。在无线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
帆船比赛集竞技、娱乐、观赏、探险为一体,在海南举行的“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赛”,是中国航线最长、竞技水平最高的大帆船多日拉力赛。作者毫无航海经验,也不会游泳,因执着而被经验丰富的船长破格启用,在海南岛东、西两线的比赛中,与多国船员一起拼搏,历经十个昼夜的巨浪和风雨,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其间,他体验到了与风浪搏击的快感、与死亡擦身而过的恐惧,欣赏了海上别样的风景,最重要的是,还收获了友谊、增强了团队精神…
马格德堡是一座蕴含着千年历史的城市,老市政厅庄重肃穆,横跨易北河的铁路桥写满沧桑,马格德堡大教堂用它斑驳的砖墙记录下这古老与新生的故事。  从德累斯顿出发,易北河自南向北奔腾而下,途经里萨,河水变缓,蜿蜒注入广袤的北德平原。这条贯通中欧的航运大动脉,为德国东北部城市的商业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坐落于易北河左岸的马格德堡,便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马格德堡是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首府,建成时间可追溯
▲武惠妃石椁是现今体量最大的归国文物,同时也是我国首次用法律途径跨国追回的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作家海岩从武惠妃石椁盗窃案得到灵感,创作了文学作品《长安盗》。  石椁,即石制的外棺,古人将遗体放进木棺材内,再把棺材放到石椁中,以保护棺材不易腐烂。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有一具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等级最高的石椁。它高约2.5米,宽约2.6米,长约4米,重达26吨,呈仿宫殿造型,外部雕刻细致,有花
在神农架广袤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处不为人知的小镇——木鱼镇。四周环绕的原始森林,虽然掩盖了它的棱角,却也给了它丰富的自然资源。千百年来,当地人靠山吃山,既有会“架木为梯”绝技的药农,又有恪守狩猎之道,敢于和野猪对决的猎人;而神农氏留下的神农茶,传说还有“解千毒”的功效……  位于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是中国内陆罕有的没有被玷污的原始森林,总面积达1618平方公里,广大的林区囊括了3700余种植物,为1
地球上曾有两只“大眼睛”,人类用它们来探索宇宙星河中的未知与奥秘。不幸的是,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引发了世界天文探索领域的震动——2020年12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确认,地球“两大眼睛”之一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Arecibo)射电望远镜发生坍塌事故,再无法使用。此后,与人类并肩前行的重任将落在另一只“大眼睛”上。  剩下的这只“大眼睛”,名叫FAST(Fivehundred-meter
以蓝罐曲奇为代表的丹麦美食,得到了全世界美食爱好者的认可,而蓝罐曲奇更是得到了丹麦皇室的认可,其地位可见一斑。  丹麦有一句名言:“蓝色的天空,绝不会因为盲人看不见而不存在。”擅长航海的丹麦人,把对蓝色的钟爱刻在了基因中。数个世纪前,维京人用力量和勇气征服大海,现代的丹麦人,则用才华将蓝色的工艺与科技带给全世界。甚至于,连“蓝牙技术”这个名词,都是来源于丹麦国王——哈拉尔嘴里的一颗蓝色牙齿。风靡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