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歌声唱心声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的家庭影集中,今年初新增了两帧放大的妻子弹琴的照片。闲暇时,我与妻子最爱翻看这两帧照片,俩人有着一种心照不宣的相濡以沫、一生守候的情愫,更有着一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感受。
  2018年1月18日,农历丁酉鸡年腊月初二,这是个普通的日子,而对于我却是特殊而难忘的一天,因为这天是我与妻子结婚30周年纪念日。30年,被誉为珍珠婚,意谓圆润且珍贵也。在同舟共济中度过了无数个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日子后,纪念日这天我送给妻子的纪念物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我精心拍摄的一帧她弹钢琴的照片。她很开心地接受了这一结婚纪念日礼物。
  纪念日这天,我与妻子中午下班后回到了家里,按照之前的约定,由我给她在钢琴前拍一帧弹琴的照片,她很乐意地配合着。屋内温暖如春,她特地从衣柜中拿出保存的当年最初弹奏钢琴时穿的中式印花图案的半节袖小短褂,黑色的长裙,似有一种披挂上阵登台演出的气场。她很有投入感地端坐在钢琴前,随着手指落下琴声响起,她便进入了十分投入的弹奏状态,引吭高歌,一抒胸臆。于是,我这个蹩脚的摄影爱好者,按动着相机快门摁钮,随着“咔嗒”声响起,将她弹琴唱歌场景的瞬间,也是她生命中精彩的瞬间记录、留存下来,浓缩于镜头里。
  而在20多年前,我曾给妻子拍摄了一帧弹奏风琴的照片,照片中她穿着更早些年的旧衣服,梳着齐胸长的麻花式发辫,很是有一种怀旧的意味。这帧弹奏风琴的老照片保存至今。结婚纪念日过后,我特意将妻子弹奏风琴和钢琴的这两张照片拿去照相馆放大为同一尺寸,在影集里珍藏着,也印刻于我的心扉,使我不时地忆起那些关于风琴和钢琴的过往之事。
  说来,在我家最能反映出家中耐用消费品对比变化的,是保存至今的一架旧脚踏风琴和后来新买的一架钢琴了。妻子先后从事幼教、小学、中学音乐教学工作,业余练琴唱歌是她的最爱,她渴盼家中能有一架像样的钢琴。1991年是我与妻子结婚的第三年,由于工资收入的增加,手头有了积蓄,夏天时花去6800元买回一架东北钢琴厂出品的“公主”牌钢琴。从此以后,家里常常奏响优雅、动听的琴声,琴声和着她的歌声,她的心醉了,我听着也乐了。这琴声与歌声拨动着我的心弦,有一种满满的被音乐打动的幸福感,感染着我,感动着我,甚至激励着我。
  没买钢琴前,有位亲戚送给妻子一架东北乐器厂1966年出品的“东方红”牌504-1型61键旧脚踏风琴,妻子就像得到宝贝似的爱不释手。有意思的是,这也作为她的陪嫁品搬进我们新婚的家中,亲戚、朋友见了都说是老掉牙了,新郎官何不出手大方些,给新娘买架钢琴呢。我无言以对,心里酸楚,我又何尝不想买呢。我家中只有父亲一人上班,兄弟姐妹们待嫁娶的一个挨着一个,我的工资收入有增加却不宽裕,结婚又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我何来闲钱买钢琴,手头拮据啊。
  如今,旧风琴置于家中前阳台的一角,琴台上常有些许落尘,似在默默地告诉人它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该静下来好好歇歇了。闲暇,妻子常拿起掸子,来到旧风琴前,轻轻地拭去落尘,再打开琴盖,坐在琴前,做了琴键试音后,便流畅地弹奏起曲子。随着有俏丽伴音的琴声响起,她唱起当年爱唱和熟悉的《妈妈教我一支歌》,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主题曲等中外歌曲,这琴声、歌声便在家中环绕,飞出窗外。
  旧风琴木质面已局部脱漆、斑驳,但使用功能还好,虽早已停用多年,可妻子就是不想处理掉。人接触旧物易生情,回忆当中自有苦辣酸甜;人生来未必都是甜的好,由苦到甜才最让人难以忘怀。这是我对妻子为何留恋旧风琴的猜想。
  妻子退休已近三个年头,在家闲适的她依旧喜好弹琴和唱歌。令我惊讶的是,前几天我在钢琴顶台无意中看到了她的“音乐作品”。何也?她给习近平总书记《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谱了曲。我不谙晓歌曲创作,但这无妨,也不重要,我欣喜的是她自谱自唱的这首歌曲,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心愿,流露出对人民的好县委书记的深情敬仰。
  家很小,却能细致、生动、真实地反映世事人情的变化。先哲们曾说過:得之愈难,爱之愈深。只有经历过苦难日子的人,对来之不易的甜美日子,才最有珍惜感、幸福感。我看着影集中这两帧放大了的新旧照片,从亲友送给的旧风琴到结婚后购置的钢琴,再联想到我家住房、出行交通工具的变迁,我不由地感叹,这照片是由苦涩到甘甜的历史见证。其实,又何止是我家发生了这样由苦到甜的变化,有千千万万个家庭都过上了充盈富裕的日子。看着寻常百姓家中衣食住行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载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的滚滚春潮给老百姓带来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巨变”。
  有琴声和歌声的音乐世界,是一个温馨的世界。用琴声和歌声唱出心声的音乐,是人间最美的音乐。享受这音乐的人,是奋斗着的人,更是幸福的人!
其他文献
比赛之前,单位同事好奇地问:你想好演讲的主题了吗?我嘿嘿一笑,兴奋地说:我要讲一头牛的故事。“一头牛?”比赛要讲时代新人啊?……没错,就是一头牛,一头年轻的牛,一头迎难而上的牛,一头勇于创新的牛。同事笑了,“你说的是牛国栋吧?”对,这头牛就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太钢青年轧钢工牛国栋。  认识牛国栋,就从我手中的这枚硬币开始。大家请看,在我的手中有一枚一角钱的硬币。您别看他体积小、重量轻,甚至对
期刊
你说,梦想有颜色吗?我觉得有。因为梦想在每个人心中有着不同的颜色。今天就想和大家说说自己,一名“80后”创业者的梦想颜色。  我今年29岁,4岁学习舞蹈,至今已经25年了,可以说舞蹈梦始终贯穿着我的青春,代表了我青春的奋斗。这一路走来我遇到过三次极为重要的人生节点。10岁那年,我非常幸运地被山西省政府选去日本参加国际舞蹈交流,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当时觉得好棒啊,舞蹈让我感觉拥有了全世界。12岁那
期刊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我常常思考,一个人该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让它迸发出最美年华里最耀眼的光芒?直到我认识了他,一位从清徐县走出来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村官张新苗。  10年时间,扎根农村,他不想离开,也从未离开。10年时间,他从少年到老成,从青涩到成熟,唯一不变的,是對黄土地的那份执着和热爱。  35岁的张新苗是土生土长的清徐人,也是一位在集义乡
期刊
在一座城市生活得久了,自然离不开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如果40年前你就在太原工作、生活、谈情说爱、寻筑梦想,那么你对这个城市的电影市场的兴衰荣缩就会有更切身的感受了。是的,太原市的电影放映业是40年来文化繁荣和体制改革发展史中最鲜明、最典型、最具成果的一个领域。  电影院向来是承载一座城市文化娱乐内容的重要场所。人们的观影热情虽在文革期间有所消退,但当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之后,曾经被压抑的观影热情又得到
期刊
一座城市的图书馆就像是一个家庭的书房,随着家庭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书房也在不断地扩大;随着家庭文化不断的积累,书房藏书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随着家庭成员专业的不断深化,书房藏书的特色和分类细化也在不断地显现和提升。太原市图书馆四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和每个家庭的书房一样,在不断地变化着。  太原市图书馆于1953年建馆,1954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址就是当年文瀛湖儿童公园里的
期刊
心里始终装着百姓,责任始终扛在肩上,创新工作始终在路上。樊世勋,一名街道党工委书记,把自己比作党和百姓之间的一座桥梁。他用心学习,不断创新,把党的精神化为基层工作的信念,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里,他用智慧和努力书写着一名基层工作者对使命的担当。  一棵心愿树,您的心愿我来办  走进迎泽南街盛科大厦一楼,宽敞整洁的桥东街道时代新人工作站里,一棵心愿树非常显眼。  “这上面挂着的都是我们街道老百姓自己
期刊
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过去。就如俗语所说:现在的事儿记不住,过去的事儿忘不了。对于家乡娄烦而言,因着童年的生活,确也生出不少感慨,故多次拟写成文,以抒其情。然而,对于过去曾长期生活的故乡古交来说,也不时让我牵挂,甚或生出更多的感慨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古交工作。那时恰好是刚刚改革开放,古交被列为国家“六五”“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西山矿务局上马五座大型煤矿,太原煤气化公司也
期刊
闪回:1971年。  我是“文革”中毕业的老五届大学生,属于有文凭而无学历的那一代人。其时,我已在太原市北郊通讯组上班。这一年的12月20日那天,接到当天的《山西日报》后,便在第三版上,看到了我的一篇小说,几乎占了一个整版,还配了插图。《号声嘹亮》这个标题,刺得我两眼发呆,心跳加速。我成功了!我的文学梦,竟然如此轻易地变成了现实!半年后,被砸烂后重建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号声嘹亮》,我的
期刊
1  1993年夏天,经历忐忑不安的等待之后,我盼来了学校的派遣通知书。那时爷爷还健在,他捻着稀疏的花白胡须,缓缓说道:“在郝庄啊,那儿挺背的。”神情间,似有几分失望。在老家,“背”不仅意味着偏僻,还有晦气之意。  爷爷错了,郝庄一点不背,他的思维,还滞留于他年轻时的零星记忆。可我很懂事地保持了沉默,我没有向他透露,就在毕业前夕,我曾独自溜到位于东山脚下的郝庄,准确地说,是朝阳街上的服装城,逛了大
期刊
日子真是不耐过,一晃半辈子就过去了。  现在再提一九七八年,不是恍如隔世,从时间概念上来说,真的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那时,我才十五岁,刚参加工作。整天抱一本书,唯一的理想就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自学完初中和高中课程,带工资考上大学,气宇轩昂地走出“三眼桥”。所谓“三眼桥”是我们单位大门的俗名,大门是石头砌成的,沿用至今,只是上面不再走运煤的火车了,轨道已经荒芜多年,早就不用了。我们单位也将停止生产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