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标准血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112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婴幼儿标准血标本采集的主要因素。方法:对我科98例接受血标本采集的婴幼患儿的采集方法及控制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回顾对98例患儿进行血液采集时的护理过程。将其中实施血标本规范采集的患儿设为研究组,另外采集规范性较差的患儿设为对照组。结果:护理干预强和操作规范采血的患儿(研究组)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时间要明显短于护理干预弱和操作不规范的患儿(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采集不标准血标本假危急值报告例数要少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血标本的采集情况主要与患儿本身的血液特征、采集方法及过程相关,同时还受采集过程中护理方法的影响。
  【关键词】标准血标本;婴幼儿;采集;影响因素
  正确静脉采血检验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和观察疗效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婴幼儿血标本采集是难度系数最大、操作比较困难的一项临床血液采集工作,这是因为婴幼患儿本身的静脉不够明显,认知能力差,不能配合血液采集,血标本经常出现凝血或溶血现象致检验结果异常而影响医生对患儿疾病的判断,为减轻患儿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及达到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护士采集血标本的过程作出了规范和控制,本文将我科98例接受血标本采集的婴幼患儿作为本次探讨影响婴幼儿标准血标本采集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对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98例患儿均在我科接受了血标本采集,将其中实施血标本规范采集的患儿设为研究组,另外采集规范性较差的患儿设为对照组。研究组52例,对照组46例;男53例,女45例,患儿年龄2个月~3.5岁,平均年龄为(15.5±2.5)个月,所有患儿均采集了2~5mL血标本。
  1.2方法
  1.2.1 护理方法  98例患儿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接受的护理干预在程度上有所区别。
  (1)饮食护理  向家属告知采集血标本检验的目的使之配合,告之患儿家属在采集前12h可摄入清淡食物,之后禁食9~12h,叮嘱家长不要让患儿大量饮水,避免长时间空腹和剧烈运动,采集血液标本前12h不要服用药物。母乳喂养的患儿因禁乳时间长不配合、哭闹,血标本采集时间一般在进乳4~6h后[2]。护士给予督导。
  (2)心理护理 采集前对年长儿辅助家长安抚患儿情绪,采取恰当的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避免因紧张、焦虑、挣扎对抗等情况引起体内内分泌变化。
  (3)部位护理  在采集前对患儿的血管特征进行评估,局部无炎症和水肿情况[1] 。  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采集,大多取股静脉采血,亦可取四肢相对明显的静脉采集,由于患儿在采血过程中容易出现哭闹等不配合采血行为,护理人员应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按压方法和技巧,做到有效控制患儿,尽可能不干扰采血者操作。
  1.2.2护士心理及技术要求
  因患儿无主动性配合意识,采血时对抗较为激烈,所以采血护士应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及较好的采血技术,尽可能做到一次性采血成功。
  1.2.3 操作及控制方法
  在血液采集前,对采集护士的操作方法和送检程序进行规范和控制。主要方法为:(1)明确采集目的:根据医生的医嘱,采集护士应详细了解血标本采集的目的,并能够正确区分血液标本的类别和所使用采血管的类型。(2)观察血标本采集过程中使用器皿、注射器是否规范,(3)统一采集量:仔细审阅血液抽检单,在采集过程中严格按照标本量进行采集。(4)正确抗凝:血液采集完成后因抗凝管内已加入恰当比例的抗凝剂,轻微颠倒管身6~7次,使之与血液充分混合防止血液凝固。(5)及时送检:将采集的血液标本及时送检,保证在1h内完成血液常规检测。若因操作过程中有不规范的采集环节而引起血标本检验结果中出现危急值报告象,要及时告知患儿家属和临床医师,尽快组织二次采集复查。
  1.2.4 患儿血管取向   婴幼儿采血多取股静脉,其他静脉次之。股静脉虽不可直视,但解剖位置固定且安全,加上血管粗、血流量大,只要遵循定位原则,命中率极高;而颈静脉虽然粗但采血體位家属难以接受且危重病人禁用此体位采血,故我科少用此血管采血;四肢静脉受体型胖瘦影响且血管相对较细,部分可视血管难以采集所需血量,故次于股静脉采血。
  1.2.5 采集方法  98例患儿标准血标本的采集部位包括股静脉和四肢较明显静脉。两组患者的采集方法均按照采集一般规范进行,采集血液标本前严格执行常规消毒,指导家长配合患儿血液采集工作。选用一次性无漏气5mL注射器,5.5号输液针头,根据患儿的血管特征刺入血管。将注射器活塞向后轻轻抽动,抽取2~5mL血液标本。简要说明股静脉采集方法如下:使患儿平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腹股沟区,大腿外展成90度角,指导家属协助按住患儿膝部,触摸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严格消毒后右手持针,于股动脉内侧近0.5cm处进针,抽取2~5mL血液标本;其他部位静脉采集方法主要寻找患儿四肢较明显静脉,止血带结扎时间不可过久。局部血管拍打不可猛烈,采血量为2~5mL。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①标本采集时间:统计使用不同采集方法、护理干预程度不同以及操作控制规范程度不同的婴幼患儿的血标本采集时间。②标本采集成功率:统计使用不同采集方法、护理干预程度以及操作控制规范程度不同的婴幼患儿一次性成功采集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6.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统计方法主要是使用 t 检验和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8例患儿标准血标本采集时间情况
  标准血标本采集时间详情如表1。研究组患儿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98例患儿标准血标本采集成功情况
  标准血标本采集成功详情。研究组患儿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采集血标本出现假危急值报告统计对比情况。研究组采集血标本假危急值报告例数要少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婴幼儿标准血标本采集一直是儿科血液采集工作中的难点,护理人员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进行采集,患儿在采血过程中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与家长容易产生矛盾。采集过程中若患儿配合不到位,不仅会导致采血难度增加,影响采血量和采血成功率,还会对标本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患儿的紧张情绪会影响神经一内分泌功能,导致血清非酯化脂肪酸、乳酸和血糖升高;同时患儿呼吸急促可能会致使pH 升高,增强了血液中的钙离子与蛋白质的结合,进而检测结果中患儿的血清钙偏低。标准血标本能够准确反映患儿的病情特征和相关的血液常规指标,对采集方法和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是提高采集效率、取得良好采集效果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专业技术训练,掌握基本的采血要求,同时树立起自我约束意识,严格把握每一个操作环节。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股静脉采集或其他部位明显静脉采集血标本、护理干预强和操作规范的患儿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时间要明显短于利用其他部位静脉采集、护理干预弱和操作不规范的患儿,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股静脉采集,护理干预强和操作规范的患儿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利用其他部位静脉采集、护理干预弱和操作不规范的患儿,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的粗细对于血标本的采集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股静脉血管粗有较大的血流量,容易抽取采集所需的血量,而婴幼儿的四肢静脉受体型胖瘦的影响。还有血管相对较细,有时难以采集所需血量。本次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抽血技术不当。采血时用力挤压或拍打穿刺部位;采血时没有一针见血,存在来回穿刺情况;止血带捆绑束缚时间过长,影响了凝血时间。②抽血量不当。抽血量过多或过少,出现凝块或发生稀释,影响了抗凝比例。③抽血用具、方式不当。抽血时使用的针头过细,负压较大;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穿刺不顺利,组织损伤过多;针管与针头未紧密结合,抽血时间过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去下针头或者注入速度过快產生大量泡沫;标本震荡过于激烈等因素都会致使标本溶血,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由此可知,婴幼儿标准血标本的采集要求主要与采集方法及控制程度密切相关,同时采集过程中的护理干预程度也对采集的效率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娜.谈谈婴幼儿静脉血标本采集的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1(13): 320.
  [2]刘慧玲.儿童血液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03): 137-13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討护理干预对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于我院就诊的慢阻肺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康复依从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肺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阻肺患者针对性地护理干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防治术肢机械性静脉炎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2月进修期间PICC置管术治疗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对其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后术肢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结果 护理后,40例行PICC治疗的患者中有3例术肢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7.50%。结论 对行PICC置管术治疗的患者,在其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行护理干预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 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1.7%,低于对照组的56.7%,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大大地降低患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由重症消化溃疡所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08年5月~2013年12月,共计200例由重症消化性溃疡所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来我院就诊,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00例。护理人员按照常规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以及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
期刊
【摘要】目的:进行常见心血管急症急诊急救措施、治疗体会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92例心血管急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急诊救治效果进行观察。结果:92例患者中88例患者好转,比例为95.7%;3例患者无效,比例为3.3%;1例患者死亡,比例为1.1%。结论:心血管急症急救中应当依据具体疾病类型有效应用急救药物,进而促进急诊救治成功率的提升,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证。  【关键词】心血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脊柱侧弯患儿术前手术状态的影响。方法 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入我院治疗的脊柱侧弯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采取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前手术状态。结果 观察组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心率与血压均较对照组患儿低,其焦虑评分也低于对照组患儿,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要】目的: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效果进行探讨。方法:评估寻甸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对实施计划后营养状况改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寻甸县义务教育阶段除6岁组女性儿童身高外,其他各年龄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体重、身高水平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其生长迟缓率逐渐降低(P<0.0
期刊
【摘要】目的:進行我院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后活产婴儿出生缺陷率降低情况的探讨。方法:对我院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后活产婴儿中出生缺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终止妊娠前后的出生缺陷率进行对比。结果: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前我院出生缺陷率为1.70%,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后孕妇知情并选择终止妊娠,婴儿出生缺陷率为1.18%,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降幅最大缺陷为神经管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胸腰段脊柱创伤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进行治疗。手术后1月复诊,观察患者骨折的恢复状况,神经功能恢复采用Frankel进行评分。结果: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Frankel 评分有显著变化。结论:参考患者骨折的类型,患者的耐受性以及内固定器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合理科学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身体的恢复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积累有益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夜间临床资料,探讨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结果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见夜间不安全因素有:疾病因素、睡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护理人员等方面;在进行针对性护理后,患者的夜间喘息发作次数减少;心率、血压皆有明显改
期刊